架起服务“连心桥”
2019-03-19刘友春
刘友春
行走在珠山镇甘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联排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鳞次栉比、如诗如画,三三两两的安置群众漫步在小区内,不时传来阵阵欢笑,到处一派安详和谐的场景。
“住的房子像别墅,离园区和县城都很近,工作机会多,娃儿读书方便,进城公交随喊随停,比以前好了不知道多少倍。”珠山镇甘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居民杨绪超高兴地说。
近年来,宣恩县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战役”和“标志性工程”推进,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美丽乡村建设,探索以党建统领服务、以服务凝聚人心的“多元共治”社会治理模式,不断提升易迁安置点社区公共服务水平,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安置点小区成立党小组,能够更好地把易地搬迁的党员纳入管理序列,更利于拉近党员和群众的关系。”宣恩县高罗镇黄家河易地扶贫安置小区党小组组长潘存林说。
为全面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党组织建设,该县在摸清党员底數的基础上,成立党小组、建立党员之家,针对无党员的安置点,统一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做好党员纳新,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无盲点。
“定期开展活动,组织群众会选拔楼栋长,定期了解搬迁村民的困难与需求。”高罗镇大茅坡村搬迁老党员张文仲说,党小组还定期联系安置小区企业,提供就业信息,谋划特色产业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迈进群众的门槛易,走进群众的心坎难。把搬迁群众的需求了解清、解决好,架起服务“连心桥”,是破解易迁安置点社区治理难题的关键。
“我们设置了图书阅览室,向社会公开征集课外书籍,可供放学后的孩子们阅览,开阔眼界。”椒园镇蔡家坳安置小区管理员郭燕介绍。
针对易迁群众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挑战,宣恩县积极探索“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新模式,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安置点社区管理员,推进社区管理规范化、长效化。
椒园镇蔡家坳安置小区创新设立“四点半微学堂”,机关党员干部、社区管理员为学龄儿童免费辅导作业、义务保障安全,解决安置小区学生监管的“尴尬时间”问题。
椒园镇水田坝易地搬迁安置点社区探索创新“积分管理兑换”制度,依据搬迁户日常行为表现加减分情况,兑换米、油、电饭煲等家居用品,引导搬迁户摒弃生活陋习,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根本。宣恩县坚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从解决易迁群众“小问题”入手,通过利用存量闲置土地、流转置换土地等,为易迁户规划半分左右菜地,力争实现搬迁群众日常生活自给,减少生活支出。
“对我们搬迁户来说,买菜吃很不划算,现在给我们划分出了菜园子,我们自己种菜,可以省不少钱呢。”宣恩县珠山镇甘溪安置点易迁户黎忠信高兴地说。
截至目前,宣恩县累计规划安置点就业创业空间32个,为37个安置点社区配套茶叶、白柚等传统产业,建成“扶贫微工厂”12个。其中,电子厂6个、拖把厂3个、鞋厂2个,解决搬迁户就业750人,月收入均在15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