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进京:东汉变局的肇基
2019-03-19张国刚
张国刚
罗贯中《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这头两回,点出了两个关键历史事件,一是黄巾造反,二是国舅何进谋诛宦官。接下来的第三至第九回共7回的篇幅,都是描写董卓事情始末的。头两回的历史事件,是东汉王朝土崩瓦解的时代背景;而董卓进京呢,则动摇了皇权的根基,是东汉走向覆亡的肇基。
董卓(?-192),字仲颖,出身于河南颍川,祖籍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灵帝末年为驻守凉州的边军将领,出身草莽,长期在西北边陲,与羌人作战立功,逐渐做到边州刺史的高位。他对于朝廷一向桀骜不驯。这个时候朝廷形势十分复杂,董卓“于是驻兵河东,以观时变”(《后汉书·董卓传》)。史称董卓粗猛有谋,他正在一边瞅着朝廷动向呢。现在,何进居然要请董卓进京对付宦官,岂非引狼入室?
何进采纳袁绍的建议,召董卓进京,威逼太后谋诛宦官。主簿(相当于秘书长)陈琳反对说,这不是俗话说的“掩目捕雀”吗?这么重要的国家大事,你怎么要通过欺骗的方式成功呢?如今你军政大权在于一身,若要决策诛除宦官,犹如鼓洪炉燎毛发耳。但当速发雷霆,行权立断,则天人顺之。相反,你放下自己手中的权力不行使,更征助外兵进京,大军聚会,强者为雄,您能够掌控局面吗?“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生乱矣!”可是,何进完全不听。曹操闻而笑着说:“诛除宦官元恶,一狱吏足矣,何至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
另外一边,董卓得到征召的信息,大喜过望,马上率部出发。董卓进京之时,正值宦官诛杀何进,少帝逃到洛阳北边的邙山。八月二十八日,董卓迎驾回宫,可是传国玺却在动乱中丢失。此时,宦官固然已经诛灭干凈,何太后却仍然在朝。
为此,董卓分三步摄取了朝廷大权。第一步,首先是掌控兵权,董卓入京的兵马不多,但是,他掌控了何进及其弟何苗统领的禁军。同时,又收买了吕布,兼并了并州丁原的部队。其次,董卓仍在极力争取文士的支持,他启用名满天下的蔡邕为幕僚,也努力争取袁绍兄弟。只因为袁绍反对董卓废黜少帝,两人才发生了冲突。第三,废帝弑后,掌控朝政。九月初一,董卓废黜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倒是完成了汉灵帝派给蹇硕的任务。可是,董卓此举,只是为扳倒何太后铺路。董卓废黜了少帝,目的是迫使何太后让出权力。两天后,何太后被迁出皇宫鸩杀,董卓完全掌握了朝廷大权。外戚、宦官专权之弊,至此被清除干净,东汉王朝也该寿终正寝了。
190年年初,关东军在袁绍的领导下,讨伐董卓。董卓一边布置向长安方向撤退,一边在洛阳一线实施抵抗。曹操领军5000冲上前,被董卓大将徐荣所败,身负重伤;孙坚甚至直接打到了洛阳附近,董卓派李傕诱和,表示愿意结婚姻之好,被孙坚断然拒绝,孙坚还意外地得到了落入井中的传国玉玺。袁绍等其他各路英雄都在抢夺自己的地盘。可是,后来的历史走向却是曹、孙(包括其时还在草莽中的刘备),开启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其余各怀鬼胎的党人名士,拥兵自重,都被先后诛灭。
且说董卓退守长安之后,滥行诛杀,不得人心,兄弟子侄,布列朝廷。他还在郿县建造了一个坞堡,高厚皆七丈,积谷为三十年的储备,自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坞堡中的金银财宝无数。董卓的这种盗贼心态,说明其政治格局十分低下,他的失败是注定的了。
董卓的克星是中郎将吕布。吕布勇猛过人,拜董卓为义父,负责董卓的私人宿卫。但是董卓性格刚急褊狭,吕布曾因一点小事惹恼了董卓,董卓拔手戟掷向吕布,吕布腾闪躲避,连忙谢罪。虽然说董卓随后并没有往心里去,但是吕布心中有怨恨,更令他担心的是,吕布利用守卫董家中阁的机会,与董卓的贴身侍女私通(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的所谓貂蝉),一旦事情败露,定然性命不保。司徒王允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动员吕布以贴身警卫的身份刺杀了上朝途中的董卓。时在192年四月,距离董卓进京不足三年。随后,董卓余部大闹长安,汉献帝成为惊弓之鸟。诚如官渡之战前夕,沮授感叹地说,“六国嗤嗤,为嬴弱姬”。这是以东周末年战国的局势比喻他所在的汉末,他已经感觉到东汉末年的所有折腾,包括董卓进京,无非是削弱刘氏汉朝,为曹操为代表的三国演义铺路而已。
东汉末年朝廷的乱象给我们什么启发呢?首先,家天下的最大危机是最高统治者人选的危机,尤其是东汉,宫闱不正,皇嗣乏人,导致最高权威失坠。其次,主政大臣因为裙带而上位,沽名钓誉,率尔操觚,不仅身死名裂,而且家国败亡。第三,汉末乱亡之中,不是没有明白人,但是,由于绝对君权体制缺乏自我纠错机制,眼见得其沦亡,任何明眼人也莫可奈何,这才是最大的悲剧。
(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