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众记住一件文物,就不枉此行

2019-03-19许晓迪

环球人物 2019年6期
关键词:环球山东孔子

许晓迪

坐落于泉城济南的山东博物馆,在建筑造型上自然少不了一番水汽淋漓的装点。灰色的四方体结构简洁大气,银白色的穹顶有如东升的旭日,又如趵突泉喷涌的泉水,充满生机与活力。进入大厅,一派明亮富丽,一块晶莹剔透的墨绿色玉璧悬贴在顶部中央,它的原型是山东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1977年出土于曲阜鲁国故城的战国玉璧。

“我们自己每天进来,都感觉很舒服,像回到自己的家。”山东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郭思克对《环球人物》记者说,“2010年11月16日,我们的新馆建成,如今已经是第九个年头了。现在国内只要建新馆,一定要到我们这里看一看。”他引领记者在馆内参观,不论是“清风徐来——馆藏明清竹绘画展”中郑板桥的《双松图轴》,“鲁王之宝——明朱檀墓出土文物精品展”中的衣冠服饰,还是“万世师表展”中的各种互动游戏,他都十分熟悉,详细讲解着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设计思路。“博物馆工作者,方方面面都要操心,最终的目的是让每一位观众都能受到更好的教育,获得更多的知识。”

《环球人物》:担任山东博物馆“看门人”以来,您最关切的是哪方面工作?

郭思克:应该是文化和旅游的融合问题。2010年新馆建成的时候,我们想通过旅行社或其他协会组织,让山东博物馆成为旅游景区。但和人家谈,很困难,旅行社都不来,因为参观免费了。他们问得很直接:“我们能得到什么?”我说:“你能得到文化和艺术的享受。”但说这些没有用。有时也有旅行团来,都是进门以后约定好几点集合离开,游客们待半小时、一小时,捎带着蹭一点儿文化的氛围。

这两年,博物馆热起来了,旅行团也增加了。2018年据不完全统计,我们馆接待了5000批次的游客。游客们进到博物馆,短时间内很难按部就班地看完每一个展览。我们就想在设计上直奔主题,告诉游客,山东博物馆最值得看的有什么,在馆里的什么位置。

《环球人物》:能请您具体谈谈这些展览设计吗?

郭思克:我们有史前时期的陶器,比如大汶口文化的红陶兽形壶和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杯;我们有汉代的画像石,反映过去的士人生活、神仙思想、胡汉战争,被誉为“汉代历史的画卷”;我们还有佛教造像,山东是非常重要的佛教艺术圈,出土了很多造型精美的石雕造像……类似这样的项目,我们设计了10个。过去旅行社来了,大家一下子就散开了,毫无目的又浪费时间。现在游客来了,我们告诉你,要看陶器、青铜器、古文字,最好的在哪里,还有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引导、讲解。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对博物馆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怎么让观众更好、更快捷地选择他/她需要的博物馆产品。

《环球人物》:您曾倡导将国外的“策展人”制度引进山东博物馆的展览工作,在策展、陈列、布置上,您有哪些经验呢?

郭思克:1990年,我在山东省文物局工作,下基层锻炼,就来到山东省博物馆。参与的第一个展览是“孔子展”。当时没有经验,就把四书五经都摆上,摘抄一些孔子的名言做成条幅或展板,让观众看看,仅此而已。这些年,我做了五六个版本的“孔子展”,后面慢慢扩展到“物”的陈列,展出孔子生活时代的文物,还有孔府珍藏的艺术品、服饰和生活器皿等等。

我的专业是玉器鉴定,做副馆长时分管陈列部、宣教部,自己也喜欢“折腾”展览。我比较满意的是2013年策划的“空灵之约——中国沉香文化展”。做这个展是我个人的兴趣,展览对沉香的香料、香气,熏香的方式、器具做了全面的展示。我还在展厅旁布置了一个“沉香雅集”,让观众体验古人的风雅生活,听琴、赏花、喝沉香煮的茶,品各式各样的香,有越南的、印尼的、海南的等等。

郭思克 生于1966年11月,文博二級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山东博物馆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馆长,兼任山东省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山东管理处主任等职。

当时我就想,一定要改变展览的方式,不要只让观众静止地看。展览一定要有互动,要沉浸和体验,除了眼睛看到的信息,还可以调动嗅觉、听觉等一切感官。

《环球人物》:近些年山东博物馆在展陈上有哪些突出的成绩呢?

郭思克:去年我们的“书于竹帛——中国简帛文化展”,入选了2018年国家文物局十大重点推介展览。在纸张发明之前,最常见、最方便的书写材料就是竹简和木牍,它们对中国文化的推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山东博物馆不就有著名的银雀山汉简吗?所以我们联合了全国18家博物馆、考古所和大学,共同举办了这个展览,展出文物850余件,涵盖了从战国、秦、汉至三国、晋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简牍帛书。

还有“万世师表展”,过去叫“孔子文化大展”,我们更新了一些数字化的展示手段与互动项目,中小学生都很喜欢。比如“杏坛讲学”部分,观众点选数字设备上仁、孝、礼、智等不同主题,环形幕墙上就会出现真人等大的孔子全息影像。人们可以对照着屏幕上的《论语》原文,听着孔子用现代白话文讲解,穿越千年时空,与先师孔子对话。

《环球人物》:山东博物馆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郭思克:我们的博物馆,是为所有老百姓、为所有人民大众服务的。这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要满足不同群体、不同背景的观众对博物馆的需求。比如做展览,不能千篇一律地做文物展,还要做书法、绘画展,做自然标本、古生物化石展。每个展览,我们都有专门的留言簿,每天有专人收集留言信息,梳理观众的意见,这已经是一个常态的工作了。

山东不像北京,如果有的游客来到山东博物馆,没看到展览,可能就不会专门再来一次了。每天下午4点,我们停止入馆,但如果遇到外地游客,4点10分、15分到了,我们还是尽量满足他们,请人家进来就是了。我们力争让每一个进到博物馆的观众都有自己的收获,哪怕记住一件文物,也是不枉此行。

猜你喜欢

环球山东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我和我的家乡
环球·创意
环球·创意
山东老家规 (中)
环球一周民意调查话题榜(环球舆情)
事件
傅有田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