谶言预示天子为何能应验?
2019-03-19佚名
佚名
谶言是一种预示吉凶的隐语,如元末流传极广的“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就对之后的天下大乱进行了“预告”。谶言发端于秦,在两汉时被帝王大力推崇,迅速扩散到民间的每一个角落,盛行不衰。
《汉书》记载,汉昭帝元凤年间,上林苑中有一棵枯树突然重新发芽长叶,而叶面上有被虫咬食而成的文字——“公孙病已立”,朝野轰动。大臣眭弘解释称,会有公孙氏代汉而兴,还建议朝廷“求索贤人”,把帝位让出去。结果,辅政大将军霍光将“妖言惑众”的眭弘处死了。
五年后,昭帝去世,霍光先立刘贺,后改立刘询。有人一琢磨,发现不得了:刘询是已故戾太子(刘据)之孙,可以称为“公孙”,而且他本名还叫病已,简直完美印证“公孙病已立”。刘病已觉得自己受命于天,征召眭弘之子入朝为官,算是为眭弘“平反”了。
王莽篡汉后,割据蜀地的公孙述也将这句谶言当作自己称帝的依据,但无法解释“病已”,还被光武帝刘秀嘲讽了一番。
隋朝时,民间流传童谣《桃李歌》:“……桃李子,得天下”,言下之意是接下来由李氏当天子。隋文帝很慌,设计处死了一个叫李浑的大臣。后来有人解读,认为桃与逃谐音,是指逃亡的李姓之人,可能是瓦岗军领袖李密。最后,李渊夺得天下,人们才恍然大悟。
同样“应谶”的事还发生在赵匡胤身上。后周世宗时,京中流传一句谶言“点检作天子”。于是,周世宗柴荣罢免了当时的殿前都点检张永德,换成赵匡胤,并限制了其兵权。但柴荣刚去世,有传言称北汉与契丹勾结准备进攻后周。周恭帝只好让赵匡胤带兵出征,结果赵匡胤黄袍加身,以宋代周。
明末,李自成起义,宋献策前来投奔,献上谶言“十八子,主神器”。“十八子”合在一起,就是“李”字,意味着姓李的人会夺得皇位。李自成十分高兴,1644年攻入北京,灭明,入主紫禁城。
许多开国皇帝顺利登基都是借了谶言之力,他们对谶言的舆论造势作用心知肚明,所以政权建立起来后,他们尤其注意防止别人也用一样的招数,明令禁止谶纬之学。如宋朝“禁玄象器物、天文、图谶……不得藏于私家”。
但宋太宗、宋真宗等人却对术数、谶纬有浓厚的兴趣,广泛搜罗各种术士。于是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产生了:一方面,從法律层面上明令禁谶,另一方面,最高统治者又对此深信不疑。钱钟书指出,正是因为信,才会禁,说白了是想把谶言的产生与传播控制在自己手中,避免其危害政权和社会的稳定。
谶言真的有那么可怕么?其实不然。很多谶言,其实是事后编造的,以彰显应天合人。即便是事先出现的谶言,也有多种解释,说白了就是借助文字游戏为自己造势。更何况,能流传下来的谶言以应验的居多,大部分未应验的谶言,就成了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