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采用CT与MRI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价值比较
2019-03-19杨鲲谭松
杨鲲 谭松
(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放射科,贵州 贵阳 550002)
股骨头缺血坏死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骨关节病,在30~60岁群体中具有较高发病率。由于股骨头是连接上体和下肢的重要部位,股骨头一旦出现缺血坏死的情况,就会对髋关节造成损害,降低髋关节功能,严重时还有可能导致患者残疾。因此,及早发现和诊治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极为重要。CT是临床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常用方法[1],随着MRI技术的不断进步,MRI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的应用也受到更多关注,为了解CT以及MRI在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本文选取了60例我院2017年9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7年9月至2019年4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60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髋部疼痛、活动障碍和跛行等,病情呈慢性进展,所有患者均经检查符合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标准。排除精神疾病、认知障碍和其他部位肿瘤患者。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22~59岁,平均(42.8±3.7)岁;双侧发病10例,单侧发病50例,股骨头缺血坏死共70个。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CT和MRI检查。CT检查使用仪器为Philips64层螺旋CT机,患者取仰卧位,将层间距和层厚均设置为3 mm,对患者的股骨头上缘、下缘进行扫描,扫描矩阵为512×512。观察患者骨窗和软组织窗,必要时可给予MPR多方位观察。MRI检查使用Philips3.0T核磁共振仪,对患者的横断位和冠状位进行扫描,将层厚设置为3 mm,层间距为1 mm,对其实施TSE序列扫描,将T1序列TR与TE分别设置为 623 ms和23 ms,T2序列的TR与TE设置为3 000 ms和85 ms,平均采集次数为2。由专业影像学医师对所有患者的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并比较不同方法的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准确率[2]。
1.3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纳入SPSS19.0软件,(%)表示计数资料,卡方检验差异,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本组60例患者的影像学诊断结果显示,CT扫描诊断阳性38例,阳性检出率为63.3%;MRI检查诊断阳性57例,阳性率为95.0%,MRI检查阳性率与CT检查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股骨头缺血坏死在临床较为常见,属于骨关节疾病的一种,对于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无一致结论,大多数学者认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与外伤、血液病、风湿病、酗酒以及大剂量激素使用等有较大关系,各种诱因引发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理过程较为相似,这些因素均会导致患者股骨头血供减少,从而出现骨髓细胞和骨细胞坏死[3]。如长期酗酒患者会导致骨内脂肪含量升高,在骨髓腔内压力和脂肪细胞升高的情况下,会直接影响患者股骨头血供,从而造成细胞缺血坏死。若不能及时对患者实施有效治疗,很容易导致患者残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所以及早发现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极为重要。
CT是临床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常用方法,CT扫描早期病变主要表现为股骨头完整、股骨头类圆形或点片状低密度影、骨小梁变形或数目异常、伴有小斑片密度增高影。因此,CT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能够及早发现病灶,准确显示患者骨结构,但是其对于早期骨髓坏死、肉芽组织浸润等诊断效果有限。随着MRI技术的不断进步,MRI在股骨头缺血坏死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也更加广泛。MRI分辨率较高,能够较为准确地显示出患者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解剖形态结构,其T2WI骨髓腔内通常可见典型双线征,即坏死灶低信号带内侧有平行排列的高信号带,其中低信号和高信号分别代表硬化骨和肉芽组织,是活骨与死骨反应界面。通过对患者病变部位进行全方位多参数检测,能够为临床提供更多有效的影像诊断依据,从而及早确诊,改善患者预后。
本资料中,通过对60例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应用上述两种诊断方法,结果显示, CT扫描阳性检出率为63.3%,MRI诊断的阳性率为95.0%,与CT阳性率比较,MRI检查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CT,因此,MRI检查能够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且MRI无电离辐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