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形势下猪细小病毒病防控策略
2019-03-19张华第钱忠辉葛宇燕
张华第,钱忠辉,葛宇燕
(1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上海 201106;2 上海佳牧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上海 201106)
当前政府对发生的非洲猪瘟采取了有效的防制措施,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养猪业,还需要加强和重视猪场常见传染病的防控。在实际生产中,许多猪场对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控存在误区,如养猪人普遍认为猪细小病毒病不造成猪的死亡,不影响养猪生产,是否免疫不重要,总之对该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另外,人们还存在猪细小病毒病只要免疫头胎母猪即可,对公猪、经产母猪可以不免疫等误区。本文我们将就在非洲猪瘟流行形势下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控策略向养猪场提出一些建议,供参考。
1 猪细小病毒病的病原体、临床症状及其危害性
1.1 病原体
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基因组为单股DNA,无囊膜,完整的病毒颗粒呈六角形或圆形,病毒直径为20 nm~23 nm,其衣壳由二十面体轴立体对称的32个壳粒构成。PPV含有VP1和VP2两个结构蛋白,都具有免疫保护原性。PPV可在猪肾脏和猪睾丸原代细胞及猪肾细胞(Porcine Kidney cell,PK-15)、猪睾丸细胞(Swine Testis cell,ST)和猪肾细胞系(IBRS2)等细胞中出现病变,可使病毒增殖。猪细小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但不同分离毒株的毒力有差异,包括弱毒株、强毒株、皮炎型强毒株和肠炎型毒株。1967年,Cartwright首次分离获得猪细小病毒,并证明了其致病性。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研究人员在不同地区都分离到了该病毒;1983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潘雪珠研究员首次分离到该病毒。
PPV具有较强的耐热性,在4 ℃条件下可以保持稳定的活性,能长期保存,在—20 ℃或—70 ℃条件下可存活1年甚至更长的时间。PPV可抵抗各种常见消毒剂和脂溶剂,对乙醚、氯仿不敏感;但对0.5%漂白粉液和2%氢氧化钠较为敏感,消毒效果较好。
1.2 临床症状
猪群暴发猪细小病毒病后,母猪常出现繁殖障碍,如流产、产木乃伊胎、难产等,还会出现产仔数减少、产后久配不孕等临床症状。母猪在不同的孕期感染PPV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在怀孕30 d~50 d感染,主要症状为产木乃伊胎;怀孕50 d~60 d感染,分娩时多会出现死产;在怀孕60 d~70 d感染,通常会发生流产;怀孕70 d以后,胎儿对PPV感染可以产生免疫应答,因此能够存活,这些仔猪出生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会携带病毒。其他猪感染该病后通常不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
1.3 危害性
猪细小病毒病是一种引起以母猪繁殖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近年来,PPV感染呈扩大上升的趋势,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母猪在怀孕早期感染该病后,病毒经胎盘侵袭胚胎或胎儿,会引起母猪流产,产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及不孕等;该病毒可感染不同类型的猪,但除母猪外,其他类型的猪感染后都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PPV是引起母猪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猪幼小病毒病会导致母猪繁殖障碍及不孕等,从而严重影响母猪的繁殖力,进而影响养猪的经济效益。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该的防控,在目前非洲猪瘟危害严重的形势下千万不能忽视该病的防控。
2 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
猪细小病毒病的传染性很高,一旦病毒传入猪群,3个月内几乎可导致整个猪群全部感染。猪群感染后在较长时间内血清学反应一直呈阳性。该病多发生于春季和夏季,母猪产仔和交配时期是高发期。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家猪和野猪对该病均易感。
猪细小病毒病在猪群中能垂直传播,感染的母猪和带毒的种公猪是感染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由于猪细小病毒能通过胎盘屏障进行垂直传播,因此感染母猪所产的死胎及子宫内的排泄物均含有病毒,处理不当会污染猪场,感染母猪所产的仔猪也会带毒,并且存在很长时间甚至终生排毒。带毒种公猪的精液、精索、附睾和性腺中均存在病毒,其会通过配种将该病传染给母猪,因此带毒的种公猪也是造成该病传播的危险因素。
不同类型的猪感染猪细小病毒病的途径不同。仔猪通常通过感染母猪的垂直传播感染该病;种公猪、经产母猪和育肥猪主要是通过污染的饲料和环境经呼吸道、生殖道或消化道感染该病;初产母猪多数是与带毒种公猪配种时感染。猪群一旦感染该病,猪舍会被病毒污染,并很难清除,在病猪移出、经彻底清扫并空圈5个月后,易感猪进入猪舍后仍可被感染。污染的饲料及猪的唾液等均能长久存在传染性。啮齿类动物也能传播该病。
根据2016年第四季度(9月—11月),硕腾(中国)猪病诊断实验室对全国22个省市规模化猪场12 137份样本进行的PPV抗原及抗体检测,发现随着仔猪日龄的增大,PPV抗体阳性率逐步下降,到14周龄时降到最低,14周龄以后育肥猪抗体阳性率又逐渐升高。由于目前商品猪不接种猪细小病毒疫苗,因此,猪生长后期PPV抗体阳性率的上升是由于感染PPV野毒株所致,这提示我们要注意商品猪PPV感染的问题,建议生长猪在14周龄左右接种PPV疫苗。
通过对该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我们可以对猪细小病毒病进行科学的防控,这对生产具有指导意义。在生产中,我们不仅要免疫头胎母猪,而且要做好公猪、经产母猪的免疫接种,严格按照执行猪细小病毒病的免疫程序,这样才能确保真正做好该病的预防,减少养猪中不必要的损失。
3 重视混合感染的危害性
在养猪生产中,我们要重视猪细小病毒病与猪圆环病毒病、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等混合感染的危害性。
猪圆环病毒病广泛存在于我国猪场。据血清学检测,猪圆环病毒血清阳性检出率高达20%~80%,感染猪圆环病毒不仅会造成猪死亡,而且会影响肉猪的生长,从而影响养猪的经济效益。据国内有关报道,在猪圆环病毒病阳性猪场,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率为65.5%,明显高于猪圆环病毒病阴性猪场中的流行率。这说明猪细小病毒病和猪圆环病毒病之间存在相关性,容易引起混合感染。同样,通过血清学检测,我们可以发现感染猪细小病毒的猪场易发生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的混合感染。在这方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在实际生产中,做好猪细小病毒病的免疫能有效降低猪圆环病毒病和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的继发和混合感染,增强猪群的免疫力。
4 疫苗预防
近年来,疫苗是公认的预防猪细小病毒病的有效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母猪的抗病力和繁殖率。为防止母源抗体的干扰,疫苗免疫可采用两次注射法,可抵抗PPV的感染。注射时间可选在4~5月龄母源抗体消失后,疫苗免疫保护期一般为6个月,足以使猪在易感期一直保持坚强的免疫力。在生产实践中,后备公母猪都要进行免疫。另外,疫苗的选择也很重要,通常可以在三个方面对疫苗进行评估:首先是毒株,主要考虑毒株的免疫原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等;其次是疫苗效价,即抗原含量;再是佐剂。建议选用国内较早专业研究生产该病疫苗的企业,如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佳牧公司生产的猪细小病毒病油乳剂灭活疫苗(S-1株),建议的免疫程序:后备母猪分别在5月龄和6月龄各接种1次,经产母猪产后两周接种1次,成年公猪每年接种2次。
5 猪细小病毒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猪细小病毒病的预防主要采取以免疫预防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目前,猪细小病毒病油乳剂灭活疫苗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同时,养猪场也要做好其他防控措施:① 切实做好猪场内外的生物安全工作,坚持自繁自养,不从有疫情的地区或猪场引猪,杜绝PPV从外界传入;必须外购生猪时,应做好检疫和隔离;② 规模猪场应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做好猪细小病毒病的免疫接种工作,免疫时应选择适合当地血清型毒株的疫苗,并且定期进行免疫抗体监测,使种猪群始终处于免疫保护状态,防止猪细小病毒病发生;③ 改善猪舍环境,做好通风换气工作,降低饲养密度,做好防潮保温工作;④ 加强饲养管理,认真执行卫生防疫消毒制度,选择有效的消毒剂进行定期消毒,如2%氢氧化钠、0.5%的漂白粉、福尔马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