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猪资源保护利用现状及发展建议
2019-03-19宫玉霞姚铭李红梅丁考仁青马忠涛毛红霞
宫玉霞,姚铭,李红梅,丁考仁青,马忠涛,毛红霞
(甘南藏族自治州畜牧工作站,甘肃合作747000)
藏猪主要产于青藏高原,包括云南迪庆藏猪、四川阿坝和甘孜藏猪、甘肃合作猪和西藏自治区山南、林芝、昌都等地的藏猪群[1]。藏猪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原猪种。2006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告》第662号将西藏猪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被确定为国家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合作猪是藏猪的一种,俗称蕨麻猪和山猪,是一种小型高原型地方猪。它是中国极有价值的动物资源之一,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丘陵山区(海拔2 500 m~3 000 m),是藏族人民在海拔3000 m的恶劣环境中培育的一个优良的独特品种,是特殊生态环境创造的稀有物种资源。合作猪主产于甘南州的合作、夏河、卓尼、碌曲和迭部等县(市)的半农半牧区或山区林地边缘,主要分布在海拔略低的草原和河谷地带的农区或半农半牧区,中心产区在甘南州合作市(佐盖曼玛乡、勒秀乡、卡加曼乡、那吾乡和卡加道乡) 、夏河县(博拉乡、阿木去乎镇和扎油乡) 、碌曲县(西仓乡、阿拉乡和双岔乡)和卓尼县(沙冒乡、完冒乡等乡镇);迭部县白龙江两岸也有少量分布。目前,随着其他品种的引进和杂交,合作猪纯种猪的数量急剧下降,已有的纯种数量不多。
1 研究利用现状
长期以来合作猪随牛羊在草地上放牧,主要以蕨麻等牧草植物为食,采食能力强。大量饲喂对草原造成严重的破坏,威胁到当地的生态环境。然而,根据相关研究,舍饲养殖对合作猪的肉品质量没有显著影响,肉重、眼肌面积等指标均明显高于放牧饲养[2]。
在对合作猪和其他改良猪食用品质和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分析时,牛小莹测定了其肉用品质(包括肉的颜色、酸碱度、大理石花纹水动力、嫩度和熟肉率)。与长白猪、约克郡猪、和杜洛克猪国外猪种以及金华猪、八眉猪和闽猪等国内猪种相比,合作猪所产肉品营养丰富,富含人体所需氨基酸,特别是食用品质优于国外猪种。合作猪的猪肉脂肪含量适中,大理石分布均匀,多汁柔软、细腻、味道独特[3]。
张潭瑛等对合作猪在放牧和饲喂条件下的生长发育特性、屠宰性能和肉品质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两种方式饲养的合作猪所产猪肉在肉色、大理石纹、pH-1h、pH-2h、失水率、保水能力和风味物质含量上无显著性差异。舍饲饲养的合作猪所产猪肉的干物质和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放牧饲养的合作猪所产猪肉(P<0.05),说明舍饲养殖对合作猪的肉品质量无显著影响[4]。
放牧和舍饲条件下生产出的两种合作猪的猪肉均测出含18种氨基酸,以每100 g蛋白质中的含量计,舍饲组氨基酸总量(Total Amino Acid,TAA)为 90.17 g/100 g, 比放牧组低1.22 g/100 g,其中必需氨基酸 (Essenti Alamino Acid,EAA)含 量 为34.43 g/100 g,比放牧组低1.37 g/100 g;与肉味有关的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丝氨酸、组氨酸、蛋氨酸和异亮氨酸)含量为44.64 g/100 g,比放牧组的46.05 g/100 g低1.41 g/100g,特别是谷氨酸含量明显低于放牧组。与世界粮农组织提出的理想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EAA)含量相比,放牧组合作猪猪肉所含的8种必需氨基酸均能满足或超过理想模型的要求,放牧组合作猪的猪肉中除蛋氨酸外的其他氨基酸均能够满足或超过理想模型的要求。舍饲组合作猪猪肉的蛋氨酸半胱氨酸含量为理想模型的70%,为限制性氨基酸,但接近理想模型。两种肉的EAA/TAA均接近40%,EAA/NEAA>60%,符合理想模式要求,表明两种饲养方式所产合作猪的猪肉均是优质蛋白质来源。
蔡源等认为,合作猪肌肉中氨基酸含量高于粮农组织/世卫组织的标准,可以判断合作猪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5]。经煮后,合作猪肌肉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美味氨基酸含量降低,但EAA/TAA值和EAA/NEAA值增大。大多数氨基酸在烹饪后含量下降了7%,但丙氨酸、缬氨酸和组氨酸含量增加。
马小军等检测了138头合作猪的y-IFN基因第4外显子的等位基因,并对群体中的等位基因序列进行了克隆和测序,分析了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单倍型序列数据。结果表明,合作猪基因相对保守[6]。
2 保种及开发利用情况
2.1 保种情况
合作猪基因纯合,近交不退化,是我国最有价值的动物资源之一,因此其保种工作已成为保护家畜遗传多样性的主要内容。从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角度出发,为了加快合作猪品种改良和种质资源保护的进程,甘南州畜牧工作站于2012年和2015年实施了合作猪种质资源保护及利用研究项目,项目通过联户保种基地的建设,进行保种选育,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同时,对种质资源的保护与综合开发利用进行了研究。项目组采用传统的育种方法,结合分子遗传标记,对合作猪种质资源的保护进行了研究。
2.2 开发利用情况
由于合作猪的品种资源的保护受到资金、条件、效益、草场和饲草料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在合作猪主产区,广大饲养户把放养合作猪作为不重要的附带家庭副业,很少给予认真地关注,缺乏对其潜在商业开发前景的了解;因此,合作猪基本上处于无人关注、自由发展的状态,产品单一,目前主要以肉产品为主,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不高。合作猪产肉性能好,肉质鲜美,皮薄而膘厚适度,适口性好,营养丰富,高蛋白,低脂肪,是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元素及微量元素,具有较高的研究与开发价值,合作猪肉除供鲜肉食用外,更多做成腊肉,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深受人们的喜爱,因而进行合作猪腊肉的研制开发可提高合作猪养殖户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因此,我们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合作猪特色产品,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农牧民收入,使合作猪的品种改良、饲养方式转变、种质资源保护、经济增长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 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3.1 不断加强合作猪种质资源保护力度
良种繁育是合作猪产业发展的基础力量,不断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力度,依托保护区、保种场的建设,选择种群纯洁性较高、种质资源较丰富和具有一定养殖基础的养殖场、专业合作社,建立合作猪良种繁育核心基地,通过自然交配建立保种核心群体,严格按照《蕨麻猪(合作猪)选育技术规程》(DB62/T2184-2011),进行良种繁育,培育优良纯种合作猪,为后期合作猪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2 合作猪饲养模式应逐渐由散养型转变为规模化型
养猪基地的建设是合作猪产业发展壮大的保证。我们必须引入现代养殖理念和模式,解决合作猪种质退化、市场混乱、产品混用等问题,探索“公司+基地+农民”的养殖模式;选择有意愿、文化基础和良好饲养条件的牧民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公司将猪分给养殖户进行饲养管理,养殖户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对合作猪进行免疫,全程由专业技术人员监督和支持。养殖户将饲养情况、饲料添加等报公司备案,符合屠宰标准的商品猪被公司收购,从输出到餐桌形成一条龙。
3.3 鼓励发展舍饲、半舍饲养殖模式
依靠保护生态环境政策、乡规村约等方式从上到下严抓严管,对合作猪实施季节性放牧,发展舍饲、半舍饲养殖模式,采取违者必究、错者必罚的责任到人监管制度,加强政策宣传力度,以确保受损牧场的生态恢复;饲草料采取牧区为主、农区补充的秋储冬饲措施,既可解决冬季牧草短缺的问题,又能减少冬季牧场的载畜量,达到保护草场的目的。赵兴绪等完成的合作猪种质资源保护及利用研究项目的鉴定意见指出,合作猪在放牧和舍饲条件下,其肉品及成熟特性无显著差异。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发展合作猪舍饲喂养和半舍饲喂养模式。
3.4 注重专业人才培养
拥有一支强大的高素质专业团队是产业发展的根本,采取“送出去、迎进来”的方法,对一些具有强烈愿望、发展基础较好的养殖户进行中长期脱产培训,使他们掌握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经营理念,并树立典型,以点带面结合国家的各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对养殖比较集中、有一定养殖规模的基地进行每年最少两次养殖实用技术专业培训,以达到改变传统的养殖方式、牧民增产增收的目的。
3.5 加强疫病防治,努力改善饲养条件
以防疫、保温和环境卫生为主旨,依托精准扶贫政策,通过自主筹资、政府扶持、企业合作等方式进行合作圈舍新建或改造,生产绿色、环保、鲜美的合作猪肉产品。总之,开展合作猪种质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合作猪产品资源,确定合作猪最佳饲养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