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理情景剧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
2019-03-19姚子雪婷
□姚子雪婷 周 敏
校园心理剧在我国从20世纪末开始被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逐渐受到关注。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将生活中遇到的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以短句表演形式展示出来,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创造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人际交往能力。因此,结合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推广心理剧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学生普遍心理特征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是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的一种教育模式。高职学生常常由于认知能力和人格发展的局限性,加上高考挫折等因素,容易产生厌恶和自卑感,主观意志力不强,容易放弃。因此,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些普遍的心理问题。
(一)社会上以学历教育作为用人制度的主导因素导致高职学生成长期望值低。高职学生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入校后常常会感到迷茫,自我效能感低下,消极对待学习生活。
(二)高职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大部分高职学生入校前对所学的专业没有任何了解,极少学生是根据自身能力分析来选择专业的,因此盲目的入学行为,导致很多学生把职业教育等同普通教育,没有任何职业观念,自然对专业没有兴趣和动机。
(三)学生自我意识方面表现为:自我贬低、缺乏成就感。高考落榜的阴影和长时间没有成功体验,常常让高职生无法自我激励上进,缺乏存在感,久而久之变得不思进取,行为懒惰,甚至排斥身边的学习生活。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在高职院校开设的现状
针对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各个学校都积极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属公共基础课范畴,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和核心。但由于师资的匮乏,很多高职院校专职心理教师仅1~2人,教学任务大,只能由思想政治教师代课,以致在教学上仍是普遍注重知识传授,教学手段只是从黑板改为多媒体,教学方法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偶尔也有一些互动,但没有很好地发挥学生主体性,学生在课堂中没有自主感悟。高职学生本身缺乏自省能力,只看事物表面,很难对深层进行理解与分析。在这种情况下,为提高课堂的实效性,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通过排练心理情景剧来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新手段。
三、心理情景剧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作用
根据省级教材,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包括十个主题。其中健全人格的培养、学习心理指导、人际交往指导、情绪管理、恋爱心理和应对压力挫折方面的专题较适合结合心理情景剧的方式进行教授。每个主题的心理情景剧实施过程包括:创作、排演、表演、分享和讨论,这其中的每个环节都是传递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良好途径,能够获得显著的教辅效果。
(一)心理情境剧可以积极发挥高职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获取知识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积极参与者。”在心理情境剧的创作和演出过程中,学生遵循指导者分配的主题,需要完成自编自导自演的全过程。在剧本编写和排练过程中,教师主要发挥指导和激励作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这对培养高职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也很有帮助。因此,在课程中结合心理剧,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投入,改变传统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思维,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二)排演心理情景剧可以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心理问题,获得自我成长。在心理情景剧中,每个角色元素都将在这个完整而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并将继续产生见解并产生意义,获得启蒙和升华。同时,真实的体验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化机制。在对身边常见事物的情景再现中,情节体验很容易进入学生的心理结构。为主体提供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掘心理潜力。让学生行为上得到调整、转变,并逐步内化为心理素质,以促进自我成长。因此,校园心理情景剧是一种可行的自我教育方法,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学会积极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心理情景剧的表演过程是学生自我心理探索和建构的过程。心理情景剧的情节内容基本上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在这种特殊的“真实情境”中创作表演,学生置于其中,在舞台上重构问题的发展和解决过程,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在整个表演情境中,都会因为剧情的真实熟悉性,进入到“有我之境”。通过分析角色遇到的困扰,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问题,看问题的关键和解决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认知系统,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再是通过单一的讲授和灌输知识的方式来进行,而是通过模拟真情实景的活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独立地进行学习,实现心理自主探索和建构,产生有价值的认识。
(四)心理情景剧具有生成性特点,自主构建的活动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隐性课程内容。在课堂上分享和讨论心理情境剧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隐藏的课程内容,如不可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而这些“未预期的”学习结果又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例如:在完成短剧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突破自我,通过角色扮演提高了表演技能,通过说台词提高了表达能力,通过公开展示提高了自我勇气,增强了自信;从流程的开始到完成,所有人员都必须经历复杂的磨合过程,例如脚本编写创建、人员的分工安排、排练的组织等。所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泛的人际交流平台,可以积累大量的团队合作经验和协调交往能力。当经过各种修改和磨合后所呈现的作品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后,将成为一次难能可贵的成功体验,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因此,结合心理情景剧开展的课堂,侧重的是表现性目标,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学中个性化表现和个人意义的获得。在教师的指导下,表演者和观众都可以得到启发和帮助,实现“小组表演,全场受益”。
四、提高心理情景剧在课程教学中的实效性措施
(一)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心理情景剧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心理情景剧的指导人通常是课程的主讲人,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否则,如果活动过程设计不恰当,会有误导倾向,将无法完成教学目标,甚至可能会对参与者造成伤害。因此,校领导要特别重视心理健康教师的队伍建设,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知识和教育学知识,能够及时指导情节的发展,思路清晰,激发学生深思熟虑。
(二)情景剧剧本要经过指导教师审核,内容不宜为纯粹娱乐小品。心理情景剧的表现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指导意义,绝不是纯粹的娱乐小品。高职学生在开展心理情景剧创作时,要和指导教师积极沟通,做好各种准备,尤其是态度和认识上的准备。剧本大纲以校园为背景,学生要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自发地重现生活体验。在编排过程中,参与者会不断体验和感受各种角色及其问题,并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最终通过与同组成员分享讨论形成一个解决方案,完成剧目。心理情景剧不同于小品,它侧重的不是表演性,而是引导启发。演员在舞台上需要与观众分享内心的对话和情绪转变的过程,在表现对过去生活的体验后,要有预见未来生活中行为的改善或发展。因此,在进行心理情景剧时,要特别注意各种准备和计划。
(三)完成情景剧的表演后要注意课堂分享和讨论。分享和讨论环节是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确保情景剧表演不流于形式、流于娱乐,是整个课堂互动活动的升华过程。通过分享讨论,一方面,可以让所有成员交换感受和领悟,学习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学会同理共情;另一方面,每一次情景剧的完成都是一次集体活动,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分享讨论可以使班级气氛更融洽,让每个同学都感受到归属感,消除无助,增强自信和勇气。
(四)要尽量鼓励大部分同学都参与到情景剧中,才能取得比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高职学生较本科学生,在自我意识上,往往不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评价,以致很多学生因自卑和不自信不敢参与心理情景剧的表演。但其实很多高职学生在学习基础上与本科学生有差距,并不代表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就一定逊色于本科生。因此,心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堂上,要善于挖掘学生的特长,比如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表演能力等,通过鼓励尝试心理情景剧的创作,激发学生的潜能,达到综合素质提高的目的。所以,心理情景剧要求完全实现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指导教师做好剧本的审阅和整体方向的引导即可。全体参与的同学在编排、表演、协商、修改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收获。因此,树立学生自信,指导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尝试是排好心理情景剧较为关键的一环,且能取得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