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鄱中药传统文化特征与内涵
2019-03-19吴双双刘端勇胡慧明邓雅琼陈笑天
吴双双 刘端勇 胡慧明 邓雅琼 李 聪 陈笑天 官 扬 赵 蕾
中药文化是我国中医药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丰富的人文科学与哲学思想,是人民经过千百年在实践中不断发现与总结得出的宝贵财富。赣鄱文化,又称赣文化,即江西文化,也称江右文化,早在远古时代产生于百越、吴楚文化。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赣鄱文化不断接受华夏文化的浸染,最终形成独具江西本土特色的赣鄱文明。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与进步,赣鄱中药文化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均日益丰富和完善起来。赣鄱中药文化既是中国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其独有的民族文化特点与内涵。
1 赣鄱中药传统文化的特征
1.1 民族性民族文化既是民族风俗、风土人情的展现,同时也是民族价值观的高度概括。民族文化与人民生活相融合,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民族独有的特点与气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医药文化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理念下构建形成关于人的生命与健康、疾病与防治规律的科学体系[1]。而赣鄱中药传统文化作为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而产生的,故其内涵根植于民族文化中,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1.2 地域性我国幅员广阔,地域之间的生态环境、风土人情等差异明显,因此孕育出一系列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本土文化,其中包括中药文化。如“浙八味”“四大怀药”以及江西的“三子一壳”等。这些地方性的中药最能反映各地区之间的中药文化差异。这种在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下生产的,经中医临床长期实践与应用最终优选出来的中药,被称为道地药材。道地,也称地道,即功效地道实在,确切可靠。道地药材讲究特定的产地与栽培技术,明确的采收期与严格的加工炮制方法,一千多年前药王孙思邈就已指出,不按季节采收中药材,将直接影响中药疗效。如民间谚语:“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就是很好的体现。道地药材与其他产地的同种药材相比,前者的药用价值、疗效得到临床公认,因其可发挥其本身独特的疗效,能够更好地起到防御治病的作用。
1.3 代表性一直以来,道地药材作为中药的典型代表,其形成过程既有科学表达又有文化表达[2]。文化内涵是道地药材区别于一般天然产品,成为具有知识产权属性的一类特殊天然产品的重要原因[3],因此赣鄱中药能作为我国中药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物质基础。与其他道地药材一样,赣鄱道地药材也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区域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状况、文化背景等众多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中药资源精髓[4],因而其具有明显的赣鄱人文与科学文化内涵。由于江西独具优势的地理位置,江西的道地药材资源已成为全国中药资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全国种植和加工中药材最佳的省份之一。江西省位于我国长江流域中下游南岸,自古盛有“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之称。全省山地丘陵面积13.02万hm2,占全省面积(16.69万hm2)的78%[5],森林覆盖率高达63.1%[6]。土地资源类型丰富,包括耕地、林地、灌木地等19类土地类型,适合多种药材种植;且农耕面积占有很大的比例,其中有3.9万km2已划定为农田保护区范围[7],为中药材的生长繁殖提供优越的地理环境。与此同时,江西为亚热带湿润气候,温度适宜,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外加优质的红壤,造就了江西丰富的中药材资源[3]。此外,江西省的环境污染相对较小,其土壤、水质及空气中的农药及重金属残留量相对较少,并且中药材栽培多在山区和深山区的林区,受城市大气污染的影响更小,甚至毫无影响,所出口的产品符合“绿色中药” 要求[8]。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结果显示,江西省中药材品种高达2061种,其中药用植物有1901种,占全国药用植物种类总数的1/6~1/5,药用动物146种,药用矿物14种,区域性新资源52种[3]。省内中药保护品种122个,仅次于吉林和广东两省,排名第三。江西省境内分布有三尖杉、天麻、杜仲、厚朴等国家重点保护的中药材品种及常用中药品种300余种[8]。由于江西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人文环境,发挥了地缘优势,造就了丰富的江西道地药材。
1.4 传统性赣鄱中药的应用基于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与传统中医药文化紧密相连。道地药材除具有地域性外,还具有明显的区域用药性[2],如江香薷:始载于《名医别录》,记有“味辛微温,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明代《本草品汇精要》确定盛产江香薷的主产区位于江西吉安县东南。蔓荆子为江西道地药材,主要种植于江西九江都昌县,多宝乡所产蔓荆子以质优著称全国,故又被称为“都荆子”。蔓荆子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之功效等,《本草经疏》记有“入足太阳、厥阴,兼入足阳明经” 。吴茱萸,茴香科植物,因出产于吴国的茱萸最好,所以又称吴茱萸。《本草纲目》认为其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3]。江西除拥有丰富的道地和特色药材之外,中药材加工、炮制技术也是大自然赋予赣鄱大地的瑰宝。江西中药炮制历史悠久,是随着樟树“药圩”发展而产生。早在清朝同治四年被列为全国13大药帮之一的江西帮(即樟树帮、建昌帮的统称),是我国南方中药业的中心,在全国乃至东南亚均有较大的影响力,被称为“南国药都”[9]。从古至今江西就有着“药不过樟树不齐”“药不过建昌不行”的盛誉。中药炮制因地而异,各有师承。由于炮制技术、炮制工具、炮制辅料与炮制工艺的不同,樟树帮和建昌帮各具其独特之处。相关文献报道,不同的炮制方法可带来中药疗效的差异。如江西道地药材车前子炮制品种可分为炒车前子、酒制车前子、盐制车前子等。车前子味甘、性微寒,具有清热利尿、渗湿通淋、明目、祛痰功效。汉代《华氏中藏经》首次记载车前子“炒”法,《本草备要》就有“炒研,入利水泄泻药”的记载;清《本草求真》有:“车前子熟地黄酒蒸三两”;中医理论认为咸能入肾、咸能软坚、咸能润燥,产生了车前子盐炙品,盐炙后增强车前子利尿通淋功效。
1.5 时代性江西省除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及独具特色的传统炮制工艺之外,还具有较强的中药行业竞争力,加之国家及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造就了江西深厚独特的中药文化市场。在《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指出,中医药具有科技资源、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等优势,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江西省政府发布《江西省“十三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为提升江西中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建设中医药强省提出重点任务:重点建设20个赣产道地药材和优势中药材种植基地,推广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保障原料供给。除此之外,我省具有较为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在挖掘整理和宣传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需加强中药文化传承与交流。由于道地药材品质优良,与同品质的非道地产区所出产的药材相比,道地药材价格偏高。但由于道地药材在栽培管理上已经具有一套成熟的管理技术,在道地产区的生产也具有比较大的规模,这些都会降低道地药材的生产成本,再加之其上乘的质量,使道地药材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因而道地药材的种植可为当地居民带来较高的经济价值[2],为江西中药材的市场经济带来更好的提升。据调查,目前江西共种植各种中药材68万亩,从事中药材种植农户多达5万户,年增收约4万元,可见中药材逐渐成为江西地方经济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10]。
2 赣鄱中药面临的问题
据统计,世界植物药每年正以30%的速度递增,作为新兴产业的中医药将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11]。但是,我省中药材的种植却面临着种植面积不大、产业集中度不够、中药大品牌产品不多等问题。此外,道地药材的形成和发展会受到自然、人为、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如江西道地药材江枳壳的采收期固定为每年7月底至8月初,而江枳壳的采收和加工过程基本完全依靠人工进行,此段时间正好与我省水稻的收割时间发生冲撞,因此易造成劳动力短缺,成本过高、采摘技术参差不齐等现象[12]。江西道地药材新兴品种夏天无、草珊瑚,因人工种植规模有限,目前主要依靠野生资源提供商品药材,多年来存在乱采滥挖等现象,资源受到严重破坏[4]。最后,由于道地药材缺乏明确的知识产权和地理标志的保护,市面上出现许多假药,影响药材的生产和出售[10]。
3 小结
江西中药历史悠久,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赣鄱中药文化。保护和发展道地药材不仅是保障中国传统中医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是促使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如何让江西道地和特色中药得到更好的发展,使其成为具有地理标志的产品;如何将江西中药资源大省转化为中药强省,让其成为江西中药特有的品牌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从规范源头生产种植,到统一采收加工;从建立健全赣鄱中药互联网体系,到完善“产供储销”一体化;从明确政府职能,制定地方标准,到加强道地药材产权保护等方面[10]也均值得我们关注。只有我们明确方向,找准定位、把握形势,共同努力才能促使赣鄱中药材产业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