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的权术思想对当代领导力的启示
2019-03-19李艾琳
□李艾琳
韩非子所处的战国末期,是一个人口发展、各诸侯国征伐不断的时代,原来春秋初期的上百个诸侯国,逐渐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局面。而诸侯国内部的权力更替,也经常出现非正常的权力交接,固有时谚云“厉怜王”,在《奸劫弑臣》中,韩非子引用《春秋》的史实,提出尽管是“不恭之言”,但是,“古无虚谚,不可不察也,此谓劫杀死亡之主言也。人主无法术以御其臣,虽长年而美材,大臣犹得势擅事主断,而各为其私急。”
与上古时代相比,韩非子认为,上古时代人口相对较少,而人们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相对而丰盛,“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由此民风醇厚,而仁德之治可以大行其道,“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而当今人口剧增,而可支配财物减少,所以人们之间争于财货,“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呈现乱世态势,“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一、君臣利益关系
韩非子认为自私是人的天性,“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仓颉固以知之矣。今以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五蠹》)韩非子认为古代仓颉在造字的时候,就认为自私是人的天性,所以“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
由此观点出发,韩非子认为君臣之间是一种利益交换的关系,“夫君臣非有骨肉之亲,正直之道可以得利,则臣尽力以事主;正直之道不可以得安,则臣行私以干上。”(《奸劫弑臣》)。对于臣子而言,是受情势所迫而不得不侍奉国君。“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弑主也。”(《备内》)。如果国君放松警惕,傲慢怠惰,很有可能处于不利的局面。所以国君对于臣子不能完全信任,否则会受制于这种盲目的信任。“人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
虽然韩非子强调君臣非骨肉之亲的关系,所以应当时刻保持戒备之心,即便是骨肉至亲,韩非子也并不认为有什么非利益关系存在于此种血缘关系。在韩非子看来,夫妻和父子关系尚不可信,更何况一国之君与臣属之间的关系了。“夫以妻之近与子之亲而犹不可信,则其余无可信者矣。且万乘之主、千乘之君,后妃、夫人、适子为太子者,或有欲其君之蚤死者。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备内》)。韩非子指出,孩子在小的时候,如果父母供养过简,则孩子长大成人后对父母会有抱怨;同样,如果父母年纪大了以后,孩子对父母的供养过薄,则父母会生气而发怨言,“人为婴儿也,父母养之简,子长而怨;子盛壮成人,其供养薄,父母怒而诮之。子、父,至亲也,而或谯或怨者,皆挟相为而不周于为己也。”(《外储说左上三》)。
正是基于这种对于普遍人性的观察和分析,韩非子得出君主的利益和臣子的利益各不相同的结论,“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劳而爵禄,臣利在无功而富贵;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党用私。”故曰:人臣有五奸,而主不知也。为人臣者,有侈用财货赂以取誉者,有务庆赏赐予以移众者,有务朋党徇智尊士以擅逞者,有务解免赦罪以示威者,有务奉下直曲、怪言、伟服、瑰称以眩民耳目者。此五者,明君之所疑也,而圣主之所禁者。去此五者,则噪诈之人不敢北而谈立;文言多、行事寡而不当法者,不敢诬情以谈说。是以群臣居则修身,动则任力,非上之令不敢擅作疾言诬事所以,韩非子认为应当对权臣加以一定的防范和控制。“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主妾无等,必危嫡子;兄弟不服,必危社稷。”
二、国君的权术之道
尽管韩非子的权术思想后世多有诟病。但实际上,韩非子的用人之道还是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比如,韩非子认为,所谓“术”,就是要根据臣属的能力而任命官职,根据实际情况来问责,君主手中的生杀权力,是为了考核臣属的能力的。这就是君主手中的“权术”。“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从这个角度看,考虑到当时的政治生态,官爵以往是世袭制,任职的条件不是看能力是否胜任官职,而是依赖自己的出身,所以韩非子提出要根据能力授予相应的职位,并通过赏罚来进行有效的激励,这一点和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也是相符的,而“循名责实”也是流传于后世的成语。而韩非子所说的“法”,是由权力机构颁布的法规,由此决定刑罚的基础,对于守法者给予奖励,而对于违法者要严惩,这个法律要求臣属必须遵守。“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
韩非子认为,国君如果没有管理臣属的“权术”,则自己会留下弊端;臣属不遵守法令,则会制造混乱。“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韩非子认为,在战国纷争的乱世之下,一个国家要想生存,必须坚持依照法规治理;一个国家的若乱来源于不公正,由此,明君不靠对下属的“仁爱”而靠赏罚来治理。而从臣属的角度来看,所受的处罚是由于自己所犯的过错,由此,臣属对于国君不依赖“忠诚”而受赏罚,所以,臣属就会尽力于自己的职守,而不是简单地依赖“忠诚”,这样,国家的治理就抛开了个人的情感因素,而走上了依法治理的强国轨道。“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君明于此,则正赏罚而非仁下也。爵禄生于功。诛罚生于罪,臣明于此,则尽死力而非忠君也。君通于不仁,臣通于不忠,则可以王矣。人主者,守法责成以立功者也。”(《外储说右下》)。这种观点和儒家的治国思想大不相同。
出于对人性的考虑,韩非子还劝说国君要警惕树下的“朋党”之患,以防止下属形成利益集团以获取利益,侵犯君王的威权。“是故明王不举不参之事,不食非常之食;远听而近视以审内外之失,省同异之言以知朋党之分,偶叁伍之验以责陈言之实;执后以应前,按法以治众,众端以参观;士无幸赏,赏无逾行;杀必当,罪不赦;则奸邪无所容其私。”国君要通过臣属的才能授予相应的官职,通过臣属的绩效进行考核,有功则赏,有过则罚。“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人主将欲禁奸,则审合形名者,言异事也。以其言授之事,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事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
三、当代领导的启示
毋庸讳言,韩非子的权术思想有着当时时代背景的深深烙印,古代中国的战国时期,仍然是等级森严的君权制度,所以,韩非子维护国君的思想有着无法避免的时代影响。韩非子认为,在乱世中,只有一个邦国的强盛才能够生存和发展,而韩非子认为强国之路在于依法治理,而国君对于臣属的赏罚也依赖法令和功绩,这样的治理思想可以带来公平和效率,这样也会使臣属尽力于自己的职责,使治理更加顺畅。当然,威权式领导风格至今仍然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