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意蕴

2019-03-19种海峰

长白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人类

种海峰,施 烨

(杭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数次在国内国际多种场合表达、强调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倡议,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国愿同各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这一倡议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欢迎和认同,并被写进了联合国重要文件。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立足国际格局及我国时代发展的现实际遇,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宏阔的气度、高远的视界和丰富深刻的内涵,明确表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远见卓识。这一思想理念不仅是当今全球化交往背景下各国处理外交关系、建设持久和平的美好世界以及共建共享人类文明的必然选择,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公正包容世界新秩序的美好期待,而且为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内含并彰显着人类社会发展求同存异、融通互鉴、共荣共美的价值诉求与深刻的文化意蕴。

一、以文化交流超越文化隔阂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扩张,以往狭隘封闭的民族历史越来越成为“世界历史”,全球化交往实践将是未来世界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人类精神文化的共同性将会越来越多,世界渐次成为一个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整体。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因素使然,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存在着一定的文化隔膜或者文化隔阂现象。有不少人认为,造成此种结果的缘故在于文化差异的存在,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这么回事,但实际上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因为差异性、多样性是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固有特性,是必然的、不可改变的,文化亦然。其实,不同文化“隔阂”及其造成的误会、误解主要由于其“隔”,即由于某种文化往往囿于各自为政的“城堡思维”,以我为主,缺少必要的交流、交往和沟通,难以走出封闭狭隘的文化圈层,因而导致互相不理解甚至产生各种偏见。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经济、政治、历史的诸多差异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态。然而,如果不同文化体长期仅局限于自我封闭,那么势必会和其他文化体之间产生交流障碍、隔膜甚至隔阂。由于缺少同其他文化的往来、互动、关联与同在,使得任何文化不仅难以保持自身发展的活力,而且很容易丧失其历史承续与自我更新的创造力。正是因为有了作为“镜像”的文化他者的在场,才使得每种文化都能够从文化他者身上反观到自我,同样也能从自我身上看到其他文化,从而有利于文化之间的取长补短。因此,文化交流是打破文化隔阂最好的途径和手段,文化自闭是没有出路的,文化只有交流才能相近相通、相得益彰以至精神充盈。“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1]事实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过去已被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摹拟阿拉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亦效仿拜占庭帝国。”[2]8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各国加强政治互信、经济互信和文化互信,突破与消除沟通障碍,共同协商、深化交流合作,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各国文化共同发展,构建不同文化相互理解、相互亲和的发展格局和共享机制,共同促进人类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全面进步与繁荣。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所蕴含和意指的文化交流、文化往来之品性,要求每个文化放下对别的国家民族的文化成见与文化偏见,打破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隔膜,寻求不同文化间的积极沟通与交流;同时,还应当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实施“走出去”战略,走上国际舞台,讲述好自己民族的故事。目前,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和宏伟实践。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加强相关国家地区经贸合作、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案,而且契合中华文化向来所崇尚的天下大同、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是中华优秀文化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彼此要多拆墙、少筑墙,把对话当作黄金法则用起来,大家一起做有来有往的邻居。”[3]因此,“一带一路”不仅仅是联动相关国家地区的经济之路、商贸之路,而且是达到相互交流交往、相互理解的精神之路、文化之路,是文化相通、民心相通的重要载体与平台。

二、以文化融合超越文化冲突

美国当代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在其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认为,未来世界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正在出现的全球政治主要的和最危险的方面将是不同文明集团之间的冲突,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协。尽管此观点结论有失偏颇,甚至被批评为是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东西方局势紧张的“自我实现的预言”,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历史、现实的原因,尤其是由于社会制度、政治意识形态的差异,不同国家民族之间在政治法律、道德理想、文化价值观方面的确存在着一定的不协调、不和谐以致冲突现象。

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正处于大变革和大调整的重要历史时期,但和平与发展依然既是时代的主题,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期盼,任何冲突和对抗都不得人心,都是违背世界潮流的。面对文化冲突带来的政治、经济、思想观念的挑战,应当给以高度警惕,以文化融合超越文化冲突,化解矛盾,以求得不同文化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文化融合,就是要走出二元对立、两极思维的窠臼,既立足本国文化,又不拒绝外来文化,既穿越历史时空,又拥有当代视野,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积极开放的姿态,追求兼容并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择善而从,取长补短,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互鉴中寻求文化的创新点和新的生命力。人类思想智慧总是在碰撞和交融之中得以绽放、跃升的。但是,促进文化融合并非消除文化差异,恰恰是以承认和尊重文化差异为前提的,因为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正是文化发展的强劲动力。文化对立面之间在经过长期的摩擦、碰撞、斗争之后相互渗透,最后扬弃自身,达到对立面的统一。因此,应在尊重文化多样性、差异性的前提下求同存异,寻求“共识重叠”,实现文化融合,推动世界文化共同发展,不断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根基。

实践证明,文化融合是人类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必由之路。要以文化融合超越文明冲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人类美好的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使命,就是要对各种各样多样性的文化、差异的文化抑或冲突文化进行治理和整合,凝聚人们的价值共识和价值取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诉求不是追求文化抽象的一般性,更不是消灭文化的独特性,而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守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处理当今世界文化“一”和“多”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体现的是人类文化个性和共性的统一,旨在促使文化持有者超越自身话语言说的封闭性和狭隘性,追求尊重多元文化基础上的文化融合。对民族文化的守护, 并不意味着要“墨守成规”,更不是“抱残守缺”,对他者文化的吸纳, 并不意味着要“数典忘祖”,更不是“另起炉灶”。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蕴含的文化融合实质上是对各国文化的“扬弃”,对于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摒弃其消极因素,推动本民族文化和外来优秀文化的良性结合,实现外来优秀文化的本土化。日本是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国家,从形成上看,日本文化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现代西方文化乃至印度佛教的巨大影响,7世纪“大化革新”时日本大规模地学习、输入唐朝文化,19世纪“明治维新”又开始大规模地移植与输入西方文化,但是日本仍旧保留了许多属于本土文化的东西,从未真正脱离其最古老的本土文化根源,而是成功地将现代文明和传统价值相结合、相融合,从而较快地实现了自身的现代化。

以文化融合超越、化解文化冲突,对我们而言,要不断扩大文化开放交流,坚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积极传播中华文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引领,彰显中国价值、中国胸怀和中国责任,使其他国家能够逐渐理解、认同中华优秀文化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世界各国和民族而言,不仅要正确处理各自文化上的古与今、中与外、同一性与差异性、文化普遍主义与相对主义的辩证关系,使其保持必要的张力并促进文化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而且要在愈益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正视人类文化本身具有的同一性样态,积极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多方聚集人类智识,匡正人类文化发展方向,以文化合力滋养当代人类文化的共同根基。

三、以文化共存超越文化优越

长期以来,有些西方人似乎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民族优越感,认为只有自己的民族和文化才是世界上最优秀、最先进的,代表了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理想模式,是值得其他民族效仿学习的,如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亚里士多德和现代的戈宾努、张伯伦等人,连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都曾经带着欧洲人的自豪预言说,一部人类历史重心的发展犹如太阳的运行,东升西沉,所不同的是,在历史的太阳西沉之后,它不可能再次从东方升起,因为西方将占据世界的中心。在全球化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承认和聚焦人类实践及其思想文化一定程度的共同性、共通性或者同一性,在“众声喧哗”之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达成必要的价值共识,以文化共存超越文化优越。冷战结束后,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文化依托其强大的经济、军事、政治、科技等实力,控制着国际文化的主动权、话语权。近年来,某些西方势力提出并倡导的所谓“普世价值”,其根本用意是为资本主义文化样态的终极性与永恒性进行辩护与论证。事实上,任何价值观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人类历史上从来就没有抽象的、超历史的、超阶级的所谓“普世价值”。西方国家宣扬的这种所谓的“普世价值”实际上是一种赤裸裸的文化霸权或文化强权的逻辑,它以自我为中心,并不考虑他国的国情而一味地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于别国身上,用自己固有的一套价值准则来评判他国。这种做法无疑是对世界历史、政治、文化多样性的视而不见。

人类文明和文化是多样的,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地位都是平等的,都不同程度地对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鉴思,因此应当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文化霸权主义。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4]文化霸权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单边思维方式违背人类社会发展趋势,西方国家应该放弃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思想,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摒弃文化优越感,在尊重各民族文化个性、独特性的基础上,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平等公正地对待世界各国的文化传统,视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为人类文化的本性,与各国平等交流,互学互鉴,促进文明多样性的发展,使得各种文化能够共生共存。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是对西方单边主义文化观的否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强调“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5]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之上的,蕴含着和平、仁爱、天下一家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体现了与世界人民一道共筑“地球村”的美好愿望与担当。

四、以文化包容促进文化共荣

“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西方人“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并不适用于当今人类社会,不符合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人类文明发展潮流。任何文化、文明要想得到长久的发展,都必须怀抱宽容的态度,互学互鉴,不断发展。在国际交流联系日益频繁、相互依存日益成为命运共同体的今天,包容理解、开放互鉴更应成为各种国际交往的共识和基本遵循。

“一带一路”倡议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然而,自该倡议提出以来,西方有的国家就抛出“中国价值观的输出”“文化保护主义”等错误论调对其进行解读。对此,习近平代表中国政府向世界明确宣示:“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是开放包容进程,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圏子或者‘中国俱乐部’;是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6]他还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7]这就意味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的是和谐、融合、包容的文化,更是共生共荣的文化,就是像费孝通构想的人类文化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质言之,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阐扬的是“双赢”“共赢”的文化愿景,是致力于公平、尊重、合作,促进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碰撞、交流、对话乃至融合的新理念。

文化包容是实现人类文化共赢共荣的必然要求,是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蕴含的文化包容就是基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基于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要求每个国家摒弃冷战思维,丢掉“傲慢与偏见”,超越自我视界,摒弃其文化成见和偏见,尊重其他国家文化的民族性,突出人类的共性和整体性;遇到文化冲突的时候,转换思维方式,学会适当妥协,对于其他国家的宗教、政治意识形态、法律、文化要怀有谦虚、包容的态度,怀有真诚的愿望,秉持足够的善意和宽容的态度倾听对方的声音,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文化差异和分歧,能够站在对方的语境下思考问题,跨越文化隔阂,消除因文化误解、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带来的交流障碍和阻力,增进各方的相互理解;坚持在文化交流中异中求同,在同中存异,差异共生,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人类文明人类文化共同发展,更加丰富多彩。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也同样如此。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国际发展局势带来的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世界局部地区的军事争端、冲突和战争、强权政治、经济危机、生态危机、文化霸权主义等仍然存在,短时间内不会消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以至真正形成无疑任重道远,也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但是建设一个普遍安全、持久和平、清洁美丽、共同繁荣的世界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美好愿景。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理性抉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重任,需要做的工作无疑是繁重而艰巨的,需要我们在文化价值观念上发生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创生性的鼎新与变革,以更加开放、平等、对话与融通的文化取向来置换那种封闭、凝固、独尊、单向的文化取向,进而以当代人类共通实践经验及精神智识的分享和传递来形塑、建构富有意义的理想世界。从此方面来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新秩序、促进各国共同繁荣的中国方案,而且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以及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新探索,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人类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人类第一杀手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命运秀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