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课程形式,灵动内容呈现
——香港大学建筑学职业探索课程的扩展思考

2019-03-19曹一朵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建筑师建筑模型

曹一朵

江苏省常熟中学高三(4)班

一.报告由来:

2019年7月8日至7月27日,香港大学建筑学院的职业探索课程在香港大学上海学习中心展开,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们在上海共同度过了一段令人难忘的学习生涯。不同于传统的课堂式教学,此次课程的形式主要包括workshop(工作坊),lecture(讲座),fieldtrip(实地考察),studio(设计工作室)。每种课程形式都有相应的教师对同学们进行特定的指导。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方式新颖独特,全英文教学呼应了香港大学的英式教育风格,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建筑学与英文教学碰撞后激发的奇妙火花,加深了我对建筑学的浓厚兴趣。

二.写作目的:

其一,凭己之经历,经己之口吻,将此次活动的过程以及所得经验思考,与读者共享。其二,通过此次报告,分析在课程中我所体会到的国内外的建筑学方面的教育模式和建筑行业发展形势,及对未来建筑学专业的预判。其三,粗略分析我所认知到的未来建筑师的发展前景和建筑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发展方向。

三.课程过程:

此次课程主要针对关于建筑的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学习,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对建筑这门学科进行一个初步了解,并且可以鼓励我们进行初步的模型制作和设计概念的阐述。

1.工 作坊(Workshop)

工作坊(workshop)是本次活动的基本内容,时间在每日的上午,助教团队会通过这段时间,讲授一些建筑方面的基本知识,包括比例尺、模型制作、平面图与剖面图、三向投影、构造、透视图、图解法、材料与光影、以及PS和ID的用法。工作坊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以基础知识,技巧学习为中心的知识层面的丰裕,还有的是耐心、持久度、观察力方面的精神心态上的修养。

通过此类学习,我们能够基本了解到建筑设计的基本技巧,尤其是画图方面。视觉角度的不同,剖面方位大小的不同,模型四周的各异,光影材料的差别,都会通过我们笔下的一幅幅画图的相异所表现出来。这些图不是单一的,而是浸透了无数的观察,思考和修改,最终得到了一副令人满意的图画。画的过程不仅需要细心,更需要耐心。持久与细致会在以后的人生中都发挥着重大的用处。

2.讲 座(Lecture)

本次课程一共有十场主题不同的精彩演讲,按先后顺序,每场演讲的主题分别是:农村与城市、景观、历史、上海城市的翻新、构造、大师之家、独立实践、摩天大厦、研究与管理、农村实践,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大师之家”那一次演讲。演讲者吴先生介绍了一些大师的自宅,从每位大师的自宅中都可以清晰地看见这位大师独特的个性和各自突出的建筑风格。

记得凡·莫利万的错层之屋,它的双曲抛物面屋顶尤其引人注目,这座坐落在郊区的大师自宅,充满着创意与独特,带有一种奇妙的家的温暖。至于我为何对它印象深刻,一方面是因为它的精美,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来到上海学习中心的第一天,最先看到的就是错层之屋的模型被放置在底楼大厅,我当时就想,我也想设计出像这个建筑一样精美独特的建筑,并冠上我的名字。

3.实 地考察(Fieldtrip)

在本次课程中,总共进行了四次学生实地考察旅行。上海外滩美术馆的“百物曲”的展览,它以相异歌剧的历史作为切入点,探讨了当代与传统表演,幻想,群体性奇观与所栖居环境之间的关系,上演兽性与人性等概念中难以捉摸的过渡与转换,显然大多艺术品的风格很是奇异,不属于大众审美的范围,而是带有一种诡异神秘的色彩。在斯蒂文·霍尔的建筑展中,他的建筑和画稿真实地再现了建筑师的创作过程,拉近了我们和大师的距离。那些草图并非是呆板的黑白色,而是五彩缤纷,带有奇妙的创意和抽象的想象。斯蒂文的建筑带有现象学的内涵,他的作品充满着对生活的观察,却又带有出人意料的新奇。

上海法租界里形形色色不同样式的房屋总是让人忍不住想要拍摄一番,这些建筑复古而又摩登,带有过往的痕迹却又染上了现代的风格。它们能够轻易地勾动人心底的美学欣赏力,给人以震撼之感。享誉全球的建筑设计事务所Aedas的两位先生的详细介绍,则让我更深层次地了解到了建筑师的工作和前途,实地学习了Aedas公司所承包的设计项目,Aedas所设计的建筑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令人难忘的亮眼点。

实地考察的学习方式能够更直接地让我们看到或者摸到一些用语言表达会很苍白的东西,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使我们离那些原本很遥远很虚无的概念更进一步,更加易于我们把握和理解一些知识,也方便了我们把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更紧密地结合。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远没有这个效果,尽管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照片或者文件来联系,但是远不如亲眼所见来得实在。

4.设 计工作室(Studio)

设计工作室(Studio)是最基本的每日下午的课程,主要有两个设计工作室的任务,其一为设计一个抽象的模型,用这个模型描述出一个有着特定长宽高的假象长方体。而你的模型可以刚好嵌入这个假象体内。其二为设计两个模型,这两个模型都要符合studio 1的假象体要求,并把这两个模型巧妙结合,在一个悬崖或者一个临水的斜坡上为两个人设计搭建出一个有着特定功能的而非抽象的建筑。

第一天接触它的时候,我手足无措,磕磕绊绊,但是慢慢地我就变得越来越熟练,这也多亏了我的助教团队们和我的指导老师们。我私以为,studio的核心所在,是我们的创意和手艺,以及善于提问、善于思考、善于吸取意见来进行改善的能力。

创意是我们从事行行业业所必备的能力,我们不可能永远采用老方案、老思想,而不去开拓新的方向。有了创意,一个人才方为一个真正灵动的人。但有了创意还不够,我们需要的是能够把创意化虚为实的能力,纸上谈兵不过尔尔。

在对创意付诸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要考虑很多东西,要考虑实际的可行性,要考虑周边环境与建筑的呼应与循环,也要考虑建筑本身内部的可行排布,每一个细节都值得去尊重。有了创意,那便需要运用我们的手艺,所谓熟能生巧,熟练度需要训练,但是精巧细致则需要我们用心去做。不只是模型,连画平面图和截面图也是这样。我们应该细致地表现我们的创意,但是该粗旷时就粗旷,该细腻时就细腻,灵活操控全局。画图的精致更是体现了你一个人的细致程度,你究竟是否耐心细致就会被体现出来。

四.由课程衍发出的扩展思考:

1.关 于建筑教育方式的比对

不同大学,不同地区,不同国度,建筑学教育体系也有所不同。私以为大陆的教学方式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对实用性的把控,中国大陆的建筑作品都趋于一种稳重感,讲求更多的是实用和脚踏实地。因此中国大陆的教学模式我认为更偏近实用性建筑研究学习。学生们会更多地考虑这个建筑它是否可以真正存在,如若存在,那么该作何用,如何作用……老师们也会相应要求实用性多些。

然而,偶然听得几位先生说,外国学生则更欣赏奇思妙想与鬼马行空。他们不在意是否可行,他们只是想出了一个雏形,便要兴致勃勃地搞起来。他们更像是一位画家,舞蹈家,美食家,却不怎么像一个建筑师。因此,他们的作品常常是非常地大胆,非常地新颖奇特,夺人眼球。他们的老师也不会过多地干预他们的想法,也更加注重个体独立的肆意思考。

中国学生要更加地耐心,他们会一直做下去,并且会朝着不同方向进行尝试,最终找到最适合的一种方案。期间就算被喊停,也不一定会真的停止,而会进入一个沉迷的境界。而其他地区的学生,可能会偏向于朝着一个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向直接下手,而不会花费过多的力气去尝试每一种可能性。且我认为中国学生思维方式是渐进式的探索,而其他地区的学生则会有跳跃式的发展,这仅仅是一个初入建筑大坑的新人的粗略分析。我想如果能把奇思妙想和脚踏实地相结合,想必会更加得好。

2.未 来建筑师发展前景

在我看来,建筑师职业的前景可期。首先,建筑师的独特创意为未来所需要。学建筑需要一些创造性的东西,用自己的思维去尽可能的丰富一个建筑的功能用处。功能的多样化,结构的巧妙性都是由建筑师决定。每一个不同的建筑师,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想法。这是机器也无法取代的巨大优越性。这注定着建筑行业绝不会轻易崩溃倒下,而建筑师也是一个需要专业性和独特性较强的职业,说不定在未来机器化时代里,建筑师独特的富有人类意识的建筑会是人类社会精神色彩的极佳体现。正如当代的苏州博物馆,古典文艺的外观,建筑材料的考究和内部构思的精巧没有一处不体现贝聿铭先生独特的创意理念。又如纽约911纪念馆的倒影缺失概念和跌水池的设计,让人强烈的感受到失去的感觉,从而产生对生命流逝的缅怀和思考。这难道不是也体现了迈克·阿拉徳独具匠心的思考?伟大的建筑设计往往由一个简单的想法而孕育产生。而这个想法,则是无以替代的。

其次,建筑师的人性化体验和功能性思索无法取代。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享受,而人性化舒适的建筑就显得尤为重要。科技无法真正体会人类的感受,也就无法设计出真正符合人类需求的建筑。例如我们的住宅小区,建筑师会仔细的排布各个空间的功能,力求保证人类居住舒适。例如采光方面,又例如室内设计智能化,又例如人类轨迹经过的最便捷房间排布。或者说我们小区的景观设计,娱乐休闲设施安排,都是为了人们的便利与愉快,符合人类的需求。

第三,建筑师的专业性无法取代,需要人类学习相应专业性知识,它不像是洗碗工,扫地阿姨等职业不需要很多专业性知识,因此也容易被取代。而建筑师不一样,它需要专业性,不易取代。它需要我们学习专业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且这个活动是渐进的向上发展的阶梯式活动,它不死板,也不能进行大量的复制操作,每一个建筑的诞生都需要专业人士的思考。一些运用到的专业术语,例如骑楼、熟地、容积率、剪力墙,也不是一般人可以知道它的意思的。

第四,建筑师是传统与现代的和谐构建者,他们是过去和现在的纽带。中国当代著名建筑设计师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在50年代初期北京城墙存留的问题上建议,把宽阔的城墙顶部开辟为登高游览之处,再把墙外的护城河加以修整,护城河两岸加以绿化,达到保护与创新的双重目的,可惜专家的建议在当时并没有被采纳,而今,北京城的遗憾已然无法挽回。反观美国当代的城市设计,像波士顿、费城、华盛顿特区、威廉斯堡这些北美独立战争期间就已经存在的城市,在此后200年之间屡次的改造设计,更多是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性的扩展,并没有破坏原始的建筑形态。时至至今,我们依然能够领略并感受到历史在这些城市中留下的浓厚印记,而这些都应当归功于心存和谐之念的建筑设计师们。

参加了此次活动后,我思考了很多。我认为应该加速培养拥有建筑思想的全能型人才,他们能够掌握建筑行业灵活的知识,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将其进行总结和升华,能够拥有自己的思考和反省,而且他们也能够借鉴吸收他人的优秀思想,积极创新,巧妙融合建筑行业和现代科技。我希望我将来也可以成为这样的人才,也能够设计构建出非同一般的建筑。我也渴望着给我国乃至世界的建筑行业发一份光,添一份热。

猜你喜欢

建筑师建筑模型
胖胖的“建筑师”
适用于BDS-3 PPP的随机模型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重要模型『一线三等角』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重尾非线性自回归模型自加权M-估计的渐近分布
当建筑师
3D打印中的模型分割与打包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