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WOT分析的广西生态桑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2019-03-19曾燕蓉

广西蚕业 2019年1期
关键词:蚕桑桑树广西

曾燕蓉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南宁市530007)

自古以来,传统栽桑大多只为养蚕结茧,人们很少研究桑树的其它功能,尤其是很少研究桑树的生态与产业相互促进功能。广西地区栽桑的生态产业化利用目前研究较少。2015年,广西提出了“立桑为业”的发展思路,即除了已经开发利用的桑枝食用菌产业外,以饲料用、生态用、食药用等桑树的其他用途为研究和利用重点,积极开发和拓展桑树的新功能,加速促进桑树的多用途产业化开发,从此,“生态桑”的概念在广西被正式提出和接受[1]。

全国各地相关研究机构和部门已经认识到了桑树的巨大生态利用潜力,开展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与利用,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和明显的效果。近年来,桑树作为新疆沙漠化地区的生态防护林已经成功应用[2]。胡俊等[3]2010年在首都北京致力于发展沙地栽桑树与产业化利用,逐渐摸索出一套生态与产业结合并相互促进的模式,不仅有利于防沙治沙事业的持续开展,生态作用明显,而且通过对桑树的枝、叶、根、皮、果的综合利用,延长了产业链条,既丰富了市场,还增加了桑农的收入,进一步推动了沙地生态桑树的开发与利用,拓宽桑树资源利用渠道,对增强蚕桑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发挥重要作用。新疆吐鲁番[4]、重庆武隆则利用桑椹的食药同源特性,以“桑椹季”为主题开展文化活动,桑园生态旅游开发取得很好的效果,除了桑椹销售收入之外,桑园生态旅游作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给当地村民发展庭院经济、就近就业脱贫带来便利的条件[5]。

SWOT分析法,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法。S代表strengths(优势),W代表weaknesses(劣势),O代表opportunities(机会、机遇),T代表threats(威胁、挑战),通过调查后列举与研究对象相关较密切的主要内部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的机会、威胁等,将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系统分析,旨在寻找最佳的、可行的战略组合,是经济学中一种常用的对产业发展进行分析的方法[6]。SWOT分析法在现代农业中茶叶[7]、香蕉[8]等作物产业发展及休闲农业[9]、农产品物流[10]、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11]等农业发展各方面研究中早已运用,尤其在蚕桑产业的产业发展[12-13]、资源综合利用[14]、木薯蚕产业发展[15]等各方面的研究亦有所涉及,但是目前暂未见运用SWOT法分析广西生态桑产业发展的报道,因此,采用SWOT分析法深入分析广西生态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广西早已成为我国的蚕桑大省,全区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在全国遥遥领先,蚕桑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为生态桑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然而,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广西的生态桑产业发展目前还未形成规模化、区域化、特色化,呈现较慢的发展态势,因此有必要运用SWOT法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以期为今后广西生态桑的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 广西生态桑产业发展现状

以前,广西桑树的生态利用未能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主要是利用夏伐、冬伐剪下的桑枝作为燃料(用作柴火)和原料(生产食用菌、制作轻质培养基育苗),大大减少农民对木材和土壤的依赖,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蚕区当地山林和生态环境的作用,有效拓展了当地的桑树生态效应[16]。广西生态桑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潜力巨大。经过数年的努力,广西生态桑产业有了很大发展,其中在石漠化地区发展生态桑园,使很多石漠化严重的地区植被覆盖率大大提升,生态效应较为显著[17]。桑树根部具有一定的吸附土壤中重金属的能力,在矿区复垦、重金属污染土地利用和修复等方面可加以利用[18]。百色的靖西等地区曾计划利用5年时间发展桑园至6 670 hm2,积极推进相关工作,希望通过种植桑树来修复当地矿山的复垦土地[1]。当前,广西生态桑产业中关于桑树生态旅游、特色农家乐等生态桑应用方面较缺乏。

2 广西生态桑产业发展的优势

2.1 广西的桑树资源丰富

栽桑养蚕在广西区内历史悠久,很多农村地区一直以来都有种桑养蚕的习惯,在房前屋后、村边地角等空地经常见到栽培的桑树[19]。早在1964年2月广西就正式成立了专业的种桑养蚕科研推广机构——广西蚕业指导所(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前身)[20],桑树资源的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已经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且相关工作步入了正轨。其中,在1987年5—7月、10—12月,广西、广东蚕桑相关的专业机构组成桑树资源考察组,共同合作收集珠江流域的桑树资源,考察了广西18个县的桑树资源,除过去考察到的蒙桑、鸡桑、湖桑、广东桑、白桑外,还发现了长果桑、长穗桑、鬼桑的3个桑种和变种[21]。据朱方容等[22]2009年报道,广西多年来收集和保存地方栽培的桑树种质资源250份、野生桑资源30多份,从省外、国外引进和保存桑树种质资源211份,用鲁桑、白桑等与广东桑杂交选育成的中间类型种质资源71份,用82个桑树杂交组合的后代植株2万多株诱变创造桑树人工四倍体种质603份,从四倍体种质的杂交后代及四倍体种质与二倍体种质的杂交后代选育出多倍体种质120多份;利用桑树种质资源育成的高产优质杂交桑桂桑优12、桂桑优62已推广种植8.67万hm2,新育成的优良三倍体杂交桑品种——桑特优2号、桑特优1号、桑特优3号均已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正在大面积推广。广西桑树资源十分丰富,良种良繁技术研究经验多、成果显著,筛选出适宜生态桑应用和发展的桑树品种具较强可行性,为广西生态桑产业发展奠定可靠基础。

2.2 桑树的生长优势明显

广西的西部、中部、西南部、东北部和西北局部地区都是石山地区,面积约有435.4万hm2,占全区土地的18.4%左右。这些石山地区大部分是裸露的石灰岩石山,不仅山高、坡陡而且土层薄、蓄水性差、植被稀少[23]。其中,土层只在谷地和洼地才有分布,土层厚度一般低于1 m。而且岩石成堆,旱、涝频繁,不利因素较多,以旱地和杂灌地为土地主要利用方式,农作物的生产条件较差,因此作物产量很低[24]。例如,河池市位于广西北部的石山地区,自然条件艰苦、经济发展较落后,干旱一直制约着地方经济发展,当地的水资源利用率低于6%,未达到广西水资源平均利用率;耕地绝大部分是旱地,零星分散,没有灌溉保障,种植的农作物产量很低。受地形和地质的限制,当地的水利工程建设滞后,灌溉用水奇缺。因为缺水,河池市石山区的耕地有70%成为“望天田”,粮食产量很低,平均每667 m2土地的玉米产量仅为150 kg左右,如遇上大旱年份农作物产量还会大大降低。广西石山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村经济发展十分落后[25]。

同时,广西石漠化严重、岩溶分布面积大,其中南宁、柳州、桂林、崇左、来宾、河池、百色等市的29个县都是典型的石漠化地区,地处全国有名的滇桂黔石漠化区内[26]。这29个县位于桂西部和桂东北部,除龙胜、三江、资源3个县位于桂东北部山地的丘陵区以外,其余各县都属于大石山区或岩溶地区[27-28]。大石山区或岩溶区的森林植被覆盖率很低,地表蓄水能力不好,地面的径流调节、缓冲能力不高,易旱易涝,旱涝交错。土地水土流失造成石漠化,石漠化又严重影响土壤的保土蓄水能力,这种恶性循环是当地干旱和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29]。这些地区由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旱涝频发,加上经济发展落后,以及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江河流域防洪标准不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很低,因此修复和治理当地的生态环境难度较大[30]。

广西生态桑的三项主要新用途是石漠化治理、矿区复垦、重金属污染耕地的修复,大部分都是定位于山区、石漠化地区、矿区等区域,土地条件较差,水资源比较缺乏,不适合种植其他农作物,特别是经济作物。即使栽植成活,生长状况也不理想,经济效益很低。但是,桑树的耐旱、耐涝、耐渍的生理性能具有较强优势[31],其中生态经济型的桑树适应性更强,除了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耐一定盐碱等优势外,兼具生长速度快、生长量大、再生能力强等优点,生物学方面的生长优势在栽培中表现强大[32],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具有极强的适应性,较适合山区、石漠化地区、矿区等区域种植。早有研究表明,桑树对石漠化地区脆弱的生态系统的修复、重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3]。因为桑树的根系发达,侧根的数量很多,垂直根和水平根能组成一个固持土壤的交互式立体网络[34],即使在极端缺肥缺水的条件下,某些桑树品种依然表现出了较强的适应性,而且在斜坡地上桑树仍可生长,其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明显。在山区、石漠化地区、矿区等地区,栽植桑树可以有效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渐展示其巨大的生态修复潜力。

2.3 广西的蚕桑产业优势明显

广西是我国的蚕桑大省,蚕桑产业发展迅猛,连续13年来蚕茧产量均高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在全国、全世界的占比约为50%和40%,并且占全国的比例具有进一步扩大之势[18]。栽桑养蚕能保证较快的投资回报和较好的经济效益。桑树为多年生作物,可重复不断地提供桑叶,栽植次年就可正常投产,一般667 m2土地栽植的桑树能饲养5张蚕种,只需要第一年投资建造或改造蚕室、购置桑苗与蚕具,桑苗费仅需投入一次,蚕室、蚕具等投产后折旧即可[35]。对广西种桑养蚕的经济效益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桑树均高于其他作物(例如甘蔗、木薯)的种植效益,达到甘蔗、木薯的3倍种植效益以上[36]。

在适宜养蚕的石漠化地区,可进行生态桑园的建设,积极发展蚕桑产业。蚕桑产业链的生态、经济效益明显。除了可以利用桑叶养蚕,桑枝还能作为燃料或生物碳进行售卖。同时,蚕沙作为养蚕的废弃物可经沼气发酵后还田,一方面可以解决群众的燃料所需,另一方面可以培肥、改善石漠化地区的土壤,提高当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近年来,随着研究、开发的深入,桑果促进了蚕桑产业附加值又快又高的增长,果桑和果叶两用桑的种植、推广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种植果桑每667 m2一般能收获1 t桑果,销售桑果可收入几千元左右,这与其他农作物比较已经具备相当的优势了。比如广西凌云县的泗城镇陇雅村,就是典型的大石山区,2002年时栽植桑树,每667 m2桑园当年养蚕的产茧量为36 kg,产值约750元,第二年增加至75 kg,产值提高到1 800元左右,经济效益较高,是种植玉米的3倍多。陇雅村的桑园面积自2005年进一步扩大,2011年该村的蚕茧产量为87.6 t,产值达到280万元,生产桑枝食用菌27.5万棒,产值为35万元左右,加上桑园间套种的产值约150万元,当年全村蚕桑产业的总产值达到465万元,其中纯收入为350万元,平均每户增加收入约1.8万元,人均增加收入3 448元[37]。

2.4 广西生态桑产业的产品安全性优势突出

广西矿区土地质量变差,重金属含量普遍超标。2012年9月公布并生效的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完成的《广西信发铝电有限公司靖西铝土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第二次公示》中土壤监测结果表明,每个监测点均有监测项目污染指数超标,其中镉超标0.57~1.90倍,锌超标0.05~0.87倍,铬超标0.52~1.09倍,汞超标0.06~3.80倍,砷超标0.03倍[38]。研究人员实地考察发现,在平果和靖西的铝土矿区,矿业公司将一些条件较好的开矿后遗留的待复垦空地返回给农民种植,然而并没有对农民进行专业的统一指导和规划,农民就直接在没有经过重金属修复的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比如有的种植经济树种,有的种植木薯、生姜、玉米和牧草等,导致大量重金属超标的毒木薯、毒玉米、毒生姜、毒牛肉等农产品悄悄流入市场,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研究表明,桑树对重金属耐受性较强,土壤中一定程度的重金属含量并不会影响桑树的正常生长发育,同时桑树还表现出对重金属明显的吸附效果,土壤中的重金属主要在桑根部位富集,桑枝、桑叶等部位中较少累积,家蚕食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种植所得的桑叶后没有对蚕体产生不良影响。养蚕后产生的蚕沙、蚕蛹、茧丝等产物经检测虽含有微量的重金属,但均低于国家相关的安全标准,桑、蚕产物均是安全的[39-40]。最重要的是,在土壤已经遭受重金属污染的情况下,桑—蚕—茧—丝生产链中所有产物均不需要经过人食用,与其他产业比较,生态桑产业的产品安全性优势突出。

3 广西生态桑产业发展的劣势

3.1 产业发展地区农业生产力落后且科技推广难度大

目前广西石山区农业生产力水平仍然落后,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推广难度较大。石山区一般都是山多平地少,零星窄小的石缝山地,通常也是当地农民的农耕地。平地、台地的面积不多,多的时候约有2 000~6 667 m2,少的仅有200~667 m2左右。石山区的农民在这些平地上和山上栽种农作物以谋生。由于土地分布过于分散,土地面积较小,土壤瘠薄,应用、推广农业机械难度较大,当地农业生产中各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很低。石山区的农村使用最多的劳动工具还是镰刀、锄头、耙、犁等较原始的手工工具,农作物播种、收割仍然广泛需要通过人力完成;当地的土地利用率很低,耕地分布过于零碎、分散,农田基本建设受损不断;山区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而且大部分的广西石山地区农村自然资源比较缺乏,经济薄弱且发展速度较缓慢,外来资本很少进入,农业生存发展模式依然比较落后。其中,石山区巴马、东兰、凤山、乐业、凌云、南丹、天峨等地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水平大概在2.52%~13.00%左右。比如凌云县,辖区内8个乡镇110个村委,人口有20多万,土地面积为205 300 hm2,有耕地8 373.33 hm2(其中只有大约3 333.33 hm2水田,4 666.67 hm2旱地),拥有310台手扶拖拉机、246台耕整机、526台多功能拖拉机,各种拖拉机合计1 082台。2007年全县机耕总水平仅为28.45%,机收面积只有333.33 hm2,综合机械化水平大约12.58%[24]。

因为交通、信息、文化、经济等各种因素,石山地区的农业组织化程度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之间匹配度较低,市场开拓缓慢,信息滞后,很多农产品流通都是自发或无序状态,未形成有力的流通体系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受传统观念和农民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劳动力综合素质和市场经济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41]。大多数农民接受市场运行规律及供求信息的能力较弱,反馈能力不足,缺少农业组织合作化的管理,农业生产及加工的科学技术很难被掌握,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的普及与推广受到严重制约,建设现代农业难度较大。

3.2 生态桑产业研究较缺乏

广西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已经意识到了生态桑发展的重大意义和长远前景,对生态桑的研究和推广予以了极大的关注。2015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立桑为业”,专门召集相关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开会商讨,为桑树多用途产业化发展提供思路、献计献策。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是省级蚕桑产业主要技术研发和生产管理职能部门,为积极落实自治区“立桑为业”重大决策,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落实,加大推进生态桑研发工作,于2016年抽调技术骨干成立了专门的业务科室,专门负责各项相关工作的推进落实。但是,广西生态桑的研究自2015年才开始,至今只有短短3年多的时间,起步较晚,相关研发人员数量不足,同时相关科研项目的立项、资金投入方面相对缺乏,科技立项少,导致相关技术体系建设进度缓慢,不利于推动全区生态桑产业的发展。

4 广西生态桑产业发展的机遇

4.1 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带来新机遇

“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二者合称“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9月、10月的中亚、东南亚国家出访期间先后提出的,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一带一路”倡议是国家级顶层设计,符合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方向。根据公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广西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位列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圈定的13个省(直辖市)之中[42]。

2000多年前,汉武帝开辟了以合浦港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提出的理论根基,而丝绸产品则是古丝绸之路形成的载体。蚕茧是丝绸产品的原料来源,可见蚕桑在古丝绸之路以及现在的“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43]。广西蚕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延续和时代的召唤,是蚕桑产业继续更好更快发展的自身需求,也是巩固我国蚕桑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地位的重要举措[44]。因此,正在承接“东桑西移”的广西,蚕桑产业特别是生态桑产业发展必须顺势而为,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积极融入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加大力量投入研究桑蚕产业多元化的利用与开发,加快拓展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丝绸之路”。

4.2 广西快速发展的蚕桑产业的有利推动

近十几年来,广西蚕业快速发展,不仅使农民经济收入得到增加、农业生产效益获得提高,而且对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蚕桑产业早已成为广西的新兴优势产业之一,更是广西部分地区的主要支柱产业。自2005年始,广西的蚕茧产量在全国各蚕桑生产省(区)中勇夺第1,截至2017年已经连续13年保持全国首位。2000年,因为有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的实施和“东桑西移”战略调整的多种有利因素,而且蚕桑产业具有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优势,广西蚕业从而得到较好较快发展。从2006年开始,广西区内种桑养蚕的形势更好,各地农业主管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农民减少低效益作物的种植,充分利用低水位田地来种桑,积极发展种桑养蚕。据统计,2017年广西的蚕桑产业发展取得佳绩,全区的桑园面积、蚕种饲养量、蚕茧产量、生丝产量等再创历史新高,同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蚕农售茧经济收入达到151.46亿元[18]。

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茧丝行情一直较好,丝价与茧价均保持在较高位置运行。2017年6月上旬,广西蚕茧收购较平稳,茧丝价格继续上行,主产地蚕茧收购价格分别是:宜州市大约为50元/kg,忻城县约48~49元 /kg,环江县约46~48元 /kg[45]。

广西桑园面积逐年增长,蚕茧价格持续走高,蚕桑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农民种桑养蚕积极性高涨,能有利地推动广西生态桑产业的发展。

4.3 国家和地区的精准扶贫政策助推产业发展

党和国家一直十分关心和重视扶贫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已经大幅提高,然而国家的扶贫工作面临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依据国家的扶贫标准,2013年底全国农村仍有8 249万的贫困人口,而且贫困地区发展滞后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0月考察湖南湘西时首次提出的,是各级政府和干部扶贫开发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点工作,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保障[46]。

近年来,广西全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加大了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的力度,鼓舞和提升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干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减贫效果。根据新形势下扶贫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广西相继出台了不少的相关配套文件,组织召开各种扶贫开发工作大会,明确各级领导干部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制定并实行以扶贫成效为导向的干部考核机制。

蚕桑产业不需要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对肥、水、地要求低,历来是广西扶贫的短平快的优势产业,农民种桑养蚕的成本只需1万~2万元,当年种桑当年就可养蚕,经济效益高。2017年,蚕桑生产覆盖全区73个县、588个乡镇、5 848个村、84.5万农户,其中贫困地区农户占比约为50%,养蚕户均收入1.79万元,人均养蚕收入4 475元。同时,还可以利用桑枝和蚕沙加工成饲料饲养羊和鸡等畜禽,进一步减少养殖成本,降低养殖风险[18]。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蚕桑产业成为很多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首选项目,因此,将国家和广西的精准扶贫政策与蚕桑产业和生态桑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可极大地推动广西生态桑产业的发展。

4.4 蚕桑资源的多元化利用拓宽产业发展新思路

开展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不仅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蚕桑资源,提高农民种桑养蚕的比较效益,而且有利于实现蚕桑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融合、共同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弘扬中国蚕桑丝绸历史文化,是实现蚕桑产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47]。近年来,广西蚕桑产业发展迅速,桑园面积不断扩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的提出和大众环保意识的提高,蚕桑资源多元化综合高效利用也得到迅速发展,种桑除了养蚕用之外,桑枝的利用模式主要有栽培食用菌、发电、造纸等;蚕沙则主要用于提取叶绿素、生产多功能生物有机肥和制造沼气;桑叶的利用主要体现在药用和制作茶叶两方面;桑椹在药用、果汁、果酒应用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48],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的研究、应用日益增加,体系逐渐完善。目前,广西的蚕桑资源多元化综合利用开发已经具有一定基础,表现出很好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49]。

生态桑不但可以直接将桑叶用于养蚕,桑果、桑枝、桑叶、蚕蛹、蚕沙等蚕桑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还能明显增加生态桑种植地区人们的经济收入,可促进当地蚕丝被、桑果酒加工等产业的发展,同时栽植桑树的效益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就高,有利于发动群众,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较快实现生态桑的推广应用,为广西生态桑产业发展拓宽新思路。

5 广西生态桑产业发展的挑战

5.1 蚕桑产业比较效益下滑

姜丽花等[50]针对1991—2010年期间全国的蚕茧生产成本资料,通过实证分析蚕茧生产成本和蚕农收益之间的关系、蚕茧生产成本的波动与其成本结构之间的变化、蚕茧生产与栽培其它农作物的比较效益等,发现蚕茧生产成本与养蚕收益两者之间的变化具有密切的关系,蚕茧生产总成本中的人工费用占比明显高于物质费用,与其它竞争作物如蔬菜、水果、棉花相比,蚕茧的生产成本仍然相对较高,比较效益较低。李建琴等[51]2012年,在全国15个蚕桑主要生产省(市、区)的107个蚕桑基地县范围内针对各地的蚕桑生产状况、成本收益和生产资料费用等方面发放问卷调查,通过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蚕桑生产县域集中度较高,蚕茧供求市场化程度提高,蚕桑生产规模小而粗放,生产效率较低,蚕桑生产成本上升快,比较效益不显著。

一直以来,蚕桑产业都是以种桑养蚕为主,是土地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广西各地的蚕桑生产大部分以传统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蚕农采用的技术装备和基础的生产条件均较落后,产业机械化程度较低,生产管理普遍比较粗放,生产效率不高,单位产值相对较低。加之频繁遭受蚕桑病虫害、霜冻、台风等不可预计的自然灾害影响,蚕桑产业的风险不断增加。同时,由于近几年茧丝价格的较大波动,特别是2014和2015年的茧丝价格连续两年下滑,导致蚕桑产业与蔬菜、水果等产业相比比较效益有所下降[52]。2011—2013年期间,广西蚕桑生产经济效益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龚彬等[53]分析认为原因主要是2010年以来人工成本持续快速上涨,但是同期蚕丝出口市场的增长潜力已近瓶颈,导致蚕茧价格上涨潜力不足,蚕茧价格虽有增长但升幅却显得乏力。

5.2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存在不足

蚕桑资源的综合有效利用能够使蚕桑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农民种桑养蚕的比较效益得到提高,与生态桑产业有机结合可以有力地促进产业的发展。广西的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为研发力量薄弱、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市场规模化较低等方面。因为研究起步时间较晚、投入的资金有限、技术研发的水平较低等因素,广西现有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水平较低,部分技术还不够成熟,对资源的开发仍然停留在较低水平的简单利用。广西从事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研究的机构和人员较少,多学科的联合技术攻关较缺乏,科研条件和试验设施不足,产品创新性较弱,技术含量较低。部分资源综合利用虽已初具规模,相关产品研发也取得一定进展,然而参与的龙头企业不多,已开发的产品规模化和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化开发目前尚未形成,相关科研成果的转化具有一定困难[54]。

6 广西生态桑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栽桑养蚕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上很容易掌握,一般的农民都可以接受并实施生产。通过引进新的桑蚕品种,推广适用新技术,发展蚕桑立体循环经济等措施,在科技人员、蚕业工作者及广大蚕农的参与下栽桑养蚕技术已经很成熟,蚕桑产业经济效益显著,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优势产业。蚕桑产业除了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以外,生态功能正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借鉴祁广军等[12]对广西蚕桑产业发展SWOT分析中的优势(S)、劣势(W)、机遇(O)、挑战(T)各因素进行匹配与统筹分析的方法,为更好的发挥广西生态桑产业本身的优势、克服存在的劣势、利用外部的机遇、迎接面对的挑战,探索提出SO、ST、WO、WT组合战略以使产业发展的优势与机会发挥最大化、劣势与威胁实现最小化。

6.1 适时抢抓机遇,发挥产业优势促发展(SO战略)

目前,应抢抓“一带一路”新机遇,充分发挥广西在世界和全国蚕桑产业的地位和影响力,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产业优势,理清生态桑产业的发展思路,认真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将产业的定位、研发、交流、发展等各方面真正融入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去,促进广西生态桑产业与“一带一路”的融合发展。

同时,应利用桑树本身具有的生长优势,依托广西蚕桑产业的快速发展,充分发挥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与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有机结合;在贫困地区积极发展种桑养蚕,加大桑枝、蚕沙等资源的综合利用,努力提高贫困农民的经济收入,提升贫困地区生态、社会综合效益,使生态桑产业与精准扶贫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6.2 利用产业本身优势,巧妙化解威胁(ST战略)

蚕桑产业发展目前面临比较效益下滑的挑战,应跳出种桑养蚕的传统习惯,树立“种桑不一定用来养蚕,养蚕不一定非得结茧”的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新理念,立足广西实际情况,学习和借鉴国内其他省区的研究基础和成功经验,针对广西的地理、土壤、气候等特点,利用桑树明显的生长优势和广西丰富的桑、蚕品种资源,最大限度发挥生态桑产品安全性的突出优势,努力摸索,研究出适合广西应用和发展的生态桑技术体系,走出一条广西特色的生态桑发展之路。

6.3 借助外部机遇,克服产业劣势促发展(WO战略)

在政府“一带一路”、精准扶贫等方面的政策背景下,根据广大贫困山区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导致其他农作物种植、推广难度较大的特点,应利用桑树显著的生长优势及蚕桑产业强大的技术支撑,增强社会对生态桑产业重要性及其与“一带一路”、精准扶贫产业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认识,加大科技部门在生态桑方面的研究投入,积极发展蚕桑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扶持龙头重点企业,带动农户积极参与,引领生态桑产业发展大趋势。

6.4 针对劣势理清产业发展思路,更好迎接发展挑战(WT战略)

蚕桑产业比较效益下滑已是无可避免的事实,在经济较发达、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蔬菜、果树等产业经济效益较好,传统蚕桑产业的发展竞争加剧,如能利用广大自然条件较差的贫困山区,加大、加快生态桑产业的投入与发展,集中优势力量攻克蚕桑资源多用途开发与利用技术瓶颈,加快推进产业链延伸,使产业整体经济效益不断得到提高,既能最大限度提升生态桑发展潜力,又能摆脱传统蚕桑产业生产经济效益持续下降的不利局面,促进蚕桑产业特别是生态桑产业持续不断地发展。

猜你喜欢

蚕桑桑树广西
马桑树儿搭灯台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桑树变身增收“摇钱树”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奶奶家的桑树
广西尼的呀
哭泣的桑树观海之鱼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