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金融创新协同发展路径分析

2019-03-19蒲惠荧陈阁芝

城市观察 2019年4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协同

◎ 陈 非 蒲惠荧 陈阁芝

一、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金融发展研究综述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2月18日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1],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迎来了创新合作发展的新时代。作为指导,《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构建更具竞争优势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目标之一。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要充分发挥粤港澳三地在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方面的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形成以协调创新为主要支撑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随着国家战略部署和规划的出台,关于粤港澳科技金融发展的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认为,大湾区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发展离不开合理的制度安排。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功能性整合大体已经完成,区域整合的深化需要制度性整合的推进,合作制度的创新能够提高湾区内创新要素配置的效率(钟韵、胡晓华,2017)[2]。毛艳华等(2019)认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金融合作制度创新重点包括:基于市场一体化的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协调机制、基于已有科技创新平台和合作基础的城市合作机制、基于“共享产业价值链”的创新产业分工机制、基于“区域利益共同体”的创新公共治理机制四方面[3]。在制度安排的基础上,也有一些学者从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角度对大湾区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战略进行探索思考。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研究课题组(2018)研究发现[4],当前大湾区科技与金融融合上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例如三地产学研脱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型人才不足、金融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力度不足等。粤港澳三地应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合力打造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减少三个区域的同质竞争与“摩擦”,增强创新活力,协同推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辜胜阻等,2018)[5]。现阶段,粤港澳三地处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套法律体系”的时代背景,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存在协调方面的障碍。通过三个地区的共同努力,构建形成一套完善的合作体制,突破现有科技合作的局限;同时,可依托三地在经济合作方面的先行优势,进一步整合湾区内部城市群的科技、金融、产业资源,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金融创新产业链。

二、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与金融的发展现状

在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粤港澳大湾区都是一个非常具有活力的城市群,无论在科技创新方面,还是在经济金融发展方面,都具备非常明显的优势。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8)》的相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出[6],2014—2017年,在我国GDP总量中,大湾区GDP总量的占比达到12.17%,突破了10万亿元;大湾区对外贸易总额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占比为39.36%,与东京湾区相比高出了3倍,和世界三大湾区的区域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总和相比,大湾区高出了4.5倍;以产业基础为角度来分析,香港不仅是一个自由贸易港,而且还是国际金融中心;澳门的旅游服务具备非常大的优势;广东9市不仅是科技创新中心,也是世界级制造业中心。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下面我们从发明专利、创新机构分布和创新优势行业、科技与金融融合情况等角度分析大湾区科技金融发展情况。

1. 发明专利数量及增长率

2018年10月,广东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公布了《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三大湾区创新能力对比研究》报告[7],报告提出,在2017年,大湾区申请专利数量达到17.6万件以上,而东京湾区为2.2万件,旧金山湾区为3.5万件,纽约湾区为1.2万件,粤港澳大湾区在发明专利的产出数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现阶段,PCT国际专利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大湾区PCT国际专利申请所占比例达到了全球总额的5.79%。通过研究分析PCT专利的年复合增长率后发现,在11座城市中,东莞排在第1名,佛山紧跟其后,之后依次是广州、澳门、深圳,大湾区已经具备国际一流领先湾区的科技创新基础条件。

2. 创新机构及优势行业分析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三大湾区创新能力对比研究》统计数据显示[7],大湾区内创新机构所在行业最多的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占比约20%,其次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比达到了19%以上,这两个行业的总占比超过了39%。由此可以看出,在大湾区内,这两个行业具有了较好的发展优势。其中,湾区西岸(以广州、佛山、珠海、中山为代表)的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以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为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优势明显,湾区东岸(以香港、深圳、惠州、东莞为代表)的计算机、互联网、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优势明显。

3. 科技与金融融合情况

近年来,广东省高度重视科技与金融结合工作。截至2018年12月,广东省一共投入9.39亿元,作为科技金融与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专项资金,撬动社会资本超过10倍,其中,促成的创业投资案例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分别为427件和169起,其建立形成的科技金融综合网络基本覆盖了整个广东省[8,9]。广东省不断探索科技金融的发展模式,为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大湾区创新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大湾区内的香港已是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深圳依托深圳证券交易所建立起完整的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市场,以及广东金融高新区股权交易中心、广州股权交易中心、前海股权交易中心作为三大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能够为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提供各类丰富的金融资源和多层次的资金流转退出渠道。

三、影响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与金融融合的制约因素

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内9个地级市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如何加强大湾区内城市群在科技与金融领域的融合发展,是促进科技金融创新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影响大湾区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1. 体制制度差异化障碍

粤港澳三地面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套法律体系”的格局,在科技、金融、经济与国际交流合作的体制政策上存在较大的差异。首先,由于粤港澳三地的市场制度和法律法规不同,使得三地在人才流动、资金流通、信息交流等方面存在着较多制度壁垒,要打通这些壁垒需要三地共同磋商做好衔接;其次,由于香港、澳门以及珠三角9个城市的行政职权方面是不平衡的,香港和澳门是特别行政区,粤港澳合作的很多具体政策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的授权才能尝试[10],因此三地沟通谈判的成本较高。这些原因成为影响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与金融创新协同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

2. 创新资源分布不均匀

大湾区内部广州和深圳的科技创新实力最强,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和先进的产业基础,成为重要的技术创新中心和辐射扩散源头;香港和澳门对外开放程度最高,尤其香港作为全球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其吸引外资和资本集聚能力能够为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产业化运作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佛山、东莞、珠海、中山科技创新能力次之,但是在广深的辐射带动下其在制造业发展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惠州、江门、肇庆目前的科技创新水平和产业基础都比较差,但是拥有大量可待开发的土地资源。可以看出,香港、澳门以及珠三角9个城市的创新优势各不相同,如何从政策规划、创新资源流动、产业承接等方面实现资源与优势互通互补,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与金融创新协同面临的具体挑战。

3. 创新资源流通共享机制缺失

要实现大湾区内部的互通互补,建立长效的创新资源流通共享机制是关键。当前,大湾区内三地之间已有一定程度的经济交流合作,但是在科技研发分工、金融和人才要素流动等方面联系和协作程度较低。香港拥有较多高水平的高校和创新人才,但是与广东城市之间缺乏互动,香港的人才和金融优势对大湾区内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发挥不足。另外,广东的9个城市之间在科技创新要素共享上也存在行政分割和排他性。顶层设计的法律制度、政策法规不明确,导致各地政府难以出台相关的促进创新资源流通共享的机制,企业的技术、人才、资金更不敢贸然跨区流通。如何建立健全不同制度背景下城市之间关于创新资源流通的相关制度和激励措施,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与金融创新协同发展的关键。

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金融协同创新的发展路径

1. 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打造统一高效的协同创新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需要不断对科技创新体制进行健全和完善,并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在构建协同创新平台的过程中,应多鼓励相关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以及高校的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从而取得更好的科技成果。可以在原有的广东省科技金融产业技术创新与科技金融结合专项资金运作基础上,对粤港澳科技创新融合发展计划进行不断探索,在原有广东省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基础上,使粤港澳金融市场与内地市场进行更好的结合,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金融协同创新联盟”,在大湾区中对重要科研机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创新平台进行加快建设,让粤港澳相关组织机构更好地参与到国家科技计划中,不断强化协同合作,在全面改革创新试验中加入粤港澳创新体制改革这一内容,并不断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

2. 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创新资源互联互通

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城市之间要打破不必要的要素管制,利用市场化的方式构建统一的资源流通机制,促进资本、人才、技术等资源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内高效流动。

第一,推动大湾区科技金融创新协同发展,金融合作是基础前提。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中,需要重点处理好“一国两制”背景下“三套法律体系、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融合难题。对此,国内较多专家学者认为,可以借鉴欧盟金融市场建设经验,运用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从顶层设计、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多关税区融合、跨境服务提供、人员流动、法律对接等6个方面,通过借鉴国际经验,探索粤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特色金融合作(如澳门—珠海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区),建立资金和产品互通机制。加强金融科技载体建设,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拓展金融融合发展的可能性边界,提高跨境资金流动的便利性,提高金融交易效率,强化风险控制,助力大湾区科技金融的融合发展。

第二,要加快推动科技人才在跨境合作中的流动。对大湾区而言,可以通过构建形成“人才绿卡”制度,对其科学人才引进机制进行不断的健全和完善,以此来对专业人才起到更大的吸引力。此外,可推动大湾区的高校开展多层面、多领域的交流,积极探索人才联合培养和学分互认机制;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搭建跨区域人才交流平台,培养复合型国际化科技创新人才。

第三,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众创空间建设。基于相关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工作之上,例如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实验区、“互联网+”众创金融示范区、广东自贸区粤港澳金融合作实验区、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实验区等,更好地建设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学科以及交叉研究平台,推进香港、澳门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建设,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目前,深圳与香港联手于落马洲对“港深创新科技园”进行构建,深圳计划在此处构建一批国家级实验室以及工程研究中心,不断强化深圳和香港合作发展[11]。香港政府投入超过180亿港元,主要用于与内地机构的合作,支持更多的香港高校将分校、产业化基地和科研中心建设于大湾区。

3. 服务于产业升级,打造世界先进创新产业群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的着眼点应该服务于三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增强区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珠三角地区已形成以深圳、东莞、惠州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珠海、佛山为龙头的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推动大湾区科技与金融创新协同发展,应该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要素集聚作用,发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资本集聚能力以及创新研发能力方面所具备的优势,构建形成一个新兴产业集群,不断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健全完善产业链条,促进大湾区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未来粤港澳三地在科技、产业和金融方面共同发展,建设更多的重点产业领域,以新型健康技术、信息消费、高技术服务、海洋工程装备以及高性能集成电路为主,加快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聚焦珠三角服务业发展的短板,借助香港和澳门在商贸服务业的优势,使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向价值链高端发展,例如流通服务、商务服务等,使生活性服务业不断向高品质方向发展,例如家庭服务、健康服务等,重点建设旅游服务、航运物流、人力资源服务、文化创意、会议展览等专业服务,成功打造世界先进创新产业群。此外,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在积极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向中心城市聚集的同时,加快传统制造业外迁,逐渐发展形成以香港—深圳—广州为发展主轴的世界级科技创新走廊。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