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治理中藏区生态移民问题研究——基于果洛州扎陵湖乡河源新村调查

2019-03-19端知加

广东蚕业 2019年1期
关键词:河源新村牧民

端知加



社区治理中藏区生态移民问题研究——基于果洛州扎陵湖乡河源新村调查

端知加

(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青海西宁810007)

文章以扎陵湖乡河源新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从社区治理的视阈出发,对河源新村生态移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做了深入分析,与此同时,深刻剖析了导致河源新村生态移民问题的主客观因素,并据此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建议和策略,以期更好地提升社区治理中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性,真正做到迁入地“落地生根”。

藏区;生态移民;民族社区;社会治理

1 河源新村社区治理现状

三江源区生态移民工程是“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中的一部分,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善和保护三江源区生态状况。此项工程开始于2004年7月,来自青海玛多县扎陵湖乡的388户藏族移民成为了首批搬迁的居民,整体搬迁388户,共计1 800人,先期搬迁 144户,其中有610人被集中安置到果洛州府所在地大武镇。他们跨县域搬迁到果洛州府所在地大武镇开始组建河源移民新村,拉开了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的大序幕。扎陵湖乡地处果洛州玛多县西北角,平均海拔4 500 m以上,在其境內有黄河源头最大的“姊妹湖”扎陵湖和鄂陵湖,因此扎陵湖乡在整个三江源区拥有极其重要的生态位置。因此,政府在该地实施整体性搬迁计划,并做出永久性禁牧的决策。该决策共封禁过牧草场558万亩,河源移民新村就是生态移民整体搬迁的安置社区。

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镇的河源新村,占地总面积300余亩。2014年河源村被确定为“高原美丽乡村”示范村。全村现有796人,共282户,其中劳动力人口共251人,男性占51 %,女性占49 %。村级事务由驻村管委会和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实行两级管理,党支部内设村支部书记1名,委员4名,村委会设主任1名,委员4名。其他管理人员31人(其中安置及临聘人员20名),联防队员15人。目前全村党员有36人,团员有25人。除了新增户无保障性住房外,其他移民的住房均为80 m2的安置房,政府每年人均补助7 000元。为了解决村民的就业需求,2009年在村内设立一家藏毯编织厂,工人31名,全为妇女。

在十三年的发展进程中,三江源地区的自然环境逐渐改善、好转,鼠害猖獗的势头得到一定的遏制,草地生产能力逐步提高,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率提高80 %,素有“千户之县”美誉的玛多县境内重现星罗棋布的千湖美景。而扎陵湖乡河源新村社区作为第一批生态移民试点村,其移民群体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我国三江源地区各生态移民社区的现状。为了深入掌握果洛州生态移民社区的现状与问题,特选择扎陵湖乡河源新村移民社区进行实地走访调查。

2 社区治理中河源新村存在的问题

2.1 日常生活困境

整体性搬迁工作破坏了移民群体原有的生活体系,家庭财产、原有的社会关系、授受教育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果洛州扎陵湖乡河源新村的移民之前主要以放牧为生,现在移民到城镇生活,他们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不同于靠出售畜牧产品获得收入的牧民,又不同于从事各种稳定职业有着较为可靠经济来源的城镇居民,但同时又和城镇居民一样承担着在城镇居民生活所必须的各项费用和开支。移民前他们的生活基本能自给,购买市场物品次数少,但移民后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都需要从市场购买。水、电、牛粪、煤等费用也成为了家庭的新增支出项目,生活开支明显的增加,家里除了政府的补助外,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甚至有的家庭所有家庭成员在家待业,生活过的比移民前更难。新的搬迁户基本的住房都未安排,他们还需承担住房租金,对他们而言在新环境立足就更加艰难。另外,在教育问题上,河源新村的家长对孩子接受教育持积极地态度,把所有孩子送入了校园。目前河源新村在校学生有205人,这些孩子在就近的各学校就读,大部分就读于民族小学、中学和高级中学,这些学生中有成绩突出、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但处于少数,大部分的学生,偏科现象严重,成绩一般,缺乏学习主动性,对学习也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虽然移民之后子女有了更好的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但在双语教育方面仍存在着较多问题。

2.2 生计转型困境

移民后以什么为生?如何才能更好地生存?这是移民面临的首要问题,尽管移民在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帮助下不断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但这种调整仍处于摸索尝试阶段,移民生计转型仍旧布满荆棘。

扎陵湖乡河源新村社区的移民都是牧民,搬迁后被强制推向了市场,和其他城镇居民一样参与市场竞争。传统的生产方式的变化,语言环境的变化,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得移民群体不知该如何适应,又受限于未受过教育或者受教育程度有限,且没有一技之长等因素,导致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这种弱势使得他们能从事的都是临时的环卫工、服务员、搬砖、安置生、草原管护员等工资低,劳动技能低的行业。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这个社区的毕业生没有一个人考录正式工作,他们在政府的安排下,通常在基层以安置生的身份工作,每个月的工资只有1 300左右,他们连自身的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更别说赡养父母,让他们安度晚年。在调查中一个毕业多年的青年说:“我是我们家最重要的劳动力,从毕业以来,我就参加了各种考试,从来都没有进过面试环节,我觉得自己很没有用,现在我在村里当临时的秘书,每月1 300多块钱。我觉得我们这代人在这里能混成什么样子,就代表了我们的下一代能过怎样的日子,可是,我们这些人,混的并不怎么样。”可见,移民的生活压力很大,陷入生计困境,难以改善生活质量。

2.3 社区文化的转型与环境适应困境

移民群体在移民前生活在草原上,每天无拘无束,与牛羊为伴,在蓝天下纵马欢歌,移民的幸福感较高,但是移民后无论男女都需要为了生活而奔波,生活压力较大。河源新村社区发展这么多年,属于移民社区的活动除了社区内组织的锅庄晚会外,其他社区活动几乎可以说是空白。最值得一提的是社区内的玛尼康,移民们只要有时间就会去玛尼康念经,尤其是老人们每天都会去,除了念经还会聚在一起聊天,回顾过去,日子过得也快,充实了老人们生活。但是,单一的社区活动并不能满足社区内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让移民群体觉得移民未必是好的选择,尤其是老人们难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以下是一段调查实录,直接表达老人内心世界。“我的祖辈都生活在草原上,草原才是我的家,现在移民到这里,我能做的事也没有,发挥不了什么作用,整天待在家里,慢慢的身体上毛病也多了,在草原上我还可以赶牛,可以喝奶茶,吃酥油,现在也不能经常吃了,还是觉得移民前好,如果可以的话,我真的想回去,唉……。”

扎陵湖乡河源新村的移民群体,在移民区生活长达十三年,他们大部分都渐渐适应了城镇的生活也认同了自己是城镇新居民的身份。但是,因为移民社区相对独立、联系不紧密,其他社区的人对移民群体的接纳程度不高,存在一些偏见,而旧社区的居民,也不认为他们还是自己社区的一份子,因此,生态移民群体走到哪里时常是“客人”的身份,出现被边缘化的情况,移民群众心理落差较大。

3 社区治理中河源新村社区发展的思考

扎陵湖乡河源新村移民社区本着“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对搬迁牧民在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提供了相应的帮助。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问题解决不合理,就会出现大规模移民返迁的问题。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妥善处理好搬迁各个环节的各项工作,真正做到让牧民 “搬的下,稳的住、能致富”,能够让牧民尽快融入到新的居住环境,让安置区的居民生活生产得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

3.1 社区经济的重建

扎陵湖乡河源新村移民社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移民社区,它是建立在移民由牧民身份向农民身份转变的基础上形成的移民社区,是对原有的生活方式的彻底改变。生态移民的实质就是转变牧民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代替牧区的游牧生活,减少牧民对草地的依赖性,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这种转变,让移民社区中以山水为生的牧区人民失去了原有的生产方式及收入来源,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以帮助他们转换生产方式,增加牧民经济收入成为了当地政府的首要任务,因此在移民后续服务中政府应更加关注移民就业问题。首先,在安置区内组织筹建以移民点的广大牧民为服务对象的专门机构以解决移民就业问题,并为移民就业提供服务。细致掌握牧民的家庭情况、技能水平、就业意愿,安排专门机构对牧民进行就业技能和生产技术的指导,并提供就业招录信息和就业推荐服务,给具备劳动技能的牧民创造就业机会,对剩余劳动力进行有效的就业分配,提高就业率,实现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移民地区的发展,摆脱生计困境。自扎陵湖乡河源新村生态移民社区工程开展以来,尽管政府采取诸多措施,但从实际效果上来看并不尽人意,比如在藏毯产、洗车场等就业的牧民毕竟是少数,对于绝大多数牧民而言,有限的就业岗位仍是制约社区发展的关键。因此,拓宽就业渠道,提供多种类的就业项目、扩大就业选择性,迫在眉睫。

3.2 社区生活的重构

“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是人们在日常社区生活中产生和形成的各种关系,社区生活就是其体现。它贯穿于社区成员“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之中。因此,丰富、完善、稳定、有秩序的社区生活也是社区治理与重建的重要内容之一。

生态移民工程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移民安置区公共服务的建设是否完善最为关键。河源新村移民从草原迁入城镇,原有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及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因此,需要结合安置区的实际情况和移民迁入前的生产实践,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将原有的牧区生产经营与现代化农业进行合理有效的结合。此外,拓宽就业容量及渠道,让移民在进入新的安置点后有事可干,提高移民工作积极性,以巩固移民效果。加强社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如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建设是稳定社区居民生活的重要措施。另外,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需加强对社区居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加大劳动技术的培训,提高生活质量。

3.3 加强和创新移民社区治理能力体制

社会治理能力的建设是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重中之重,城乡社区治理同样如此。治理能力指的是化解矛盾维护秩序的能力、动态把握和平衡利益的能力、科学制定公共政策的能力、运用民主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根据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科学构建民族社区治理体系的关机键所在。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民族移民社区治理体系中所蕴含的各种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施展。

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必须要坚持五项基本原则,即“坚持党的领导,固本强基;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坚持改革创新,依法治理;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注重移民社区的重建同时,也要稳定社区各方面的秩序,并努力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总之,针对扎陵湖乡河源新村移民适应问题所提出的解决对策,不但是要变被动的“输血”为主动的“造血”,提高移民个人能力的提高,还要让移民参与社区发展,建立属于自己的社区,协助移民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平台,从而改善生态移民的生活现状,提高他们的生活福祉,因此,要逐渐形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实现城乡社区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和创新,社区生产、社区安全、社区服务等得到有效的保障。为建设和谐藏区,和谐社会注入更多的和谐之力。

[1]荣增举.民族社区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探索——以尖扎县吉利藏族移民社区项目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5,26(2):188-191.

[2]荣增举.社区工作技巧与案例[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5.8.

[3]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5]范明林,张钟汝.老年社会工作[M].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12.

[6]徐莉娅主编;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组编.个案工作(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

[7]瑜措珍嘎.浅议三江源区生态移民生存发展问题[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1):4-6.

[8]李耀锋,程良.旅游地开发中的弱势群体与社会工作的介入路径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11(5):100-104.

[9]刘永飞,许佳君.可行性:非自愿水库移民社会整合的社会工作介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34(4):45-49.

[10]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1]曾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N].组织人报,2013-11-19.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1.75

D632.4

C

2095-1205(2019)01-130-03

猜你喜欢

河源新村牧民
中国画《林涧·新村》
牧民的遗嘱
山西岚河源省级湿地公园湿地恢复技术措施
牧民歌唱冬奥会
甘南牧民 赵云雁
SL流量计在特殊河段的应用——以河源水文站为例
商人买马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广东河源万绿湖库区的“双音话”
被资本裹挟的“新村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