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2019-03-19魏靖宇
魏靖宇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魏靖宇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应用外语系河南郑州450001)
不同国家或民族,风土人情、文化底蕴、自然条件等均存在千差万别,交际中传达礼貌的方式也有诸多差异。同样的举止、手势或词汇在一个国家中被认为是礼貌的、善意的、问候性的,在另一个国家,或许意味着相反的表达含义。了解汉英文化,熟知双方礼貌用语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可以促进交流,减少因礼貌用语使用习惯不同而引起的交际失败。
汉英;文化;礼貌用语;对比
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同文化中关于礼貌的认定同中有异。各有千秋。文化有继承性,在历史发展中不断积累、固化、创新、迭代。礼貌用语,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交际中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合理运用礼貌用语在世界任何国家都是迈向有效沟通、成功交际的第一步。学习并掌握英汉礼貌用语的不用点,更有利于我们沟通,达到交际目的并获得成功。
1 汉英礼貌文化起源
汉英两种文化在各自的历史长河中蜿蜒向前,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了礼貌用语的差异。在英语国家,礼貌的近义词有文明、城市和律令。由此可见,西方英语国家的礼貌是建立在遵守法律、言行举止文明的基础上的。中文里,礼貌的概念发源于“礼”和“礼仪”。单独一个“礼”字,意义非凡、寓意丰富。在中国的古代,把礼视为天经地义、民之行为标准。以“礼”主导国家和人民。随着历史的前进,到孔孟时代,当时封建王朝岌岌可危,封建制度面临更迭,中华民族处于混乱之中。受到统治阶级的影响,孔子提出“以礼待人”“以礼相待”的思想。将人对礼的认知与表现程度划分为高低贵贱的不同等级。人们按照各自的社会等级、地位来为人处事。到汉朝时期,汉朝学者曾认为,所谓礼,即是贬己敬人,让自己卑微,让别人显贵。时至今日,这种思想仍渗透在中华民族以礼待人的点滴细节中。
2 汉英礼貌用语差异原因分析
2.1 行为标准不同
不同民族的人基于各自文化背景中的行为规范来表达用意或者感情。因为不同国家的行为规范本身存在差异,这就导致在交际过程中的误解或者不愉快的产生。比如中国人认为13 这个数字没有什么特殊的寓意,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数字。而在英语国家,很多人忌讳13 这个数字,觉得13 是不祥的预兆。因此能够正确识别并合理运用行为规范差异是保证沟通顺畅的重要因素。
2.2 价值观各有侧重
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在中华文明中,文化的特点侧重于集体价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有国才有家。在英语国家,恰好相反,他们的文化主张个人利益优先,个人财产和安全神圣不可侵犯。时代发展到今天,汉语的这种文化延伸到各种各样的团体中时,大家喜欢韬光养晦而不是锋芒毕露。汉语文化侧重低调、内敛。在英语民族中,集体讨论环节会更为主动发表观点,维护自己利益。概括的说,英语文化侧重于自我表达、个性更为张扬。
2.3 思维方式迥异
英语国家的文化中,人们更注重逻辑思维和理性分析;在汉语民族中,大家倾向于注重整体印象、直接感觉。在交际中,中国人喜欢将认知过程中的整体感受抽象出对别人的评价。相较于英语文化,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显现出抽象、笼统的特性。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在中国人的内心会形成一种凭直觉、感知进行判断的思维定式。
3 汉英礼貌原则的不同
3.1 汉语礼貌原则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当代语言学研究室主任顾曰国曾深入探索了礼貌在汉语文化中的来龙去脉。第一,贬己尊人:这条原则是汉语礼貌原则精华所在。当一个人说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时,往往显得低调、内敛、轻描淡写,有时候会用自谦的话来描述。当一个人听到与对方有关的事情时,往往会用溢美之词,表达敬意。第二,需注意称呼用语:人们彼此之间的称呼用词传达的是一种关系,中国的称呼讲究尊老爱幼、男女有别、上下分明。中国的古代还存在着贵贱之分、等级分明。第三则为求同:交际双方在沟通时,尽量同意对方的观点,满足对方的要求。确有不同观点时,也善意的表达,顾及对方感受和脸面问题。
3.2 英语礼貌原则
上世纪80年代,英国学者利奇曾对交际中的礼貌原则进行了分类和归纳。他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将礼貌原则大致划分为六个方面:慷慨、赞誉、得体、谦虚、一致和同情。利奇认为礼貌原则应在兼顾自身的同时尊重他人,说话给对方留有余地。给人一种友善,对方受到尊重的感觉。对方从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表现出对本人的好感。
4 汉英礼貌用语差异举例
4.1 寒暄用词差异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见面打招呼很有特点。尤其是稍微熟悉的人吃饭,一般会说“吃了吗?”“上班去吗?”“去哪呢?” 问话的人其实想表达的是一种关心,对答案的兴趣并不强烈。对方会客气的回答“吃了”、“上班”、“去东区”。在英语文化中,他们打招呼会说“Hello”、“Hi”、“Howareyoudoing ,man/Emily? ”英语文化中,更倾向于问候的方式来互相打招呼。
4.2 委婉表达差异
英语民族忌讳谈论年龄,而在中国只有部分女性忌讳年龄,很多长者倒是乐于说自己今年几十几了。关于怀孕生孩子,国外可以从怀孕开始就广而告之,公开讨论交流。相反地在中国,尤其在古代,人们很少说怀孕,到了不得不说的地步是也会委婉表达为“有喜了”“怀了”“行动不便了”等形式。关于男女关系,英语国家人可以大大方方地交流性方面的内容;在中国却相当含蓄,很少有人讨论此方面内容。英语国家可能交流的比较具体,而汉语国家较多局限于轻描淡写成“同床共枕”、“圆房”等词汇。英语国家,不喜欢被问及自己的婚姻状况,他们把这项内容列入隐私;汉语国家,则落落大方可以询问,他们把这项内容视为自己受关怀的表现。
4.3 拒绝或接受用语差异
在中国,人们到别人家做客时,往往不想给主人添麻烦。当主人问“想吃点什么或喝点什么”时,人们倾向于说“不用麻烦了”或者说“不饿不渴”等词汇。这种情况下主人往往会继续准备吃的喝的。恰恰相反,英语国家中,人们做客时,倾向于如实回答自己的真实需求。当来访人员拒绝了主人的餐饮邀请时,主人会当真认为客人不需要此项服务而停止准备。
4.4 称呼用词差异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当代语言学研究室主任顾曰国曾深入探索了礼貌在汉语文化中的来龙去脉。顾老师通过大量分析,抽象概括出更加贴切适合中国文化底蕴的礼貌原则:(1)需贬己尊人:这条原则是汉语礼貌原则精华所在。当一个人说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时,往往显得低调、内敛、轻描淡写,有时候会用自谦的话来描述。当一个人听到与对方有关的事情时,往往会用溢美之词,表达敬意。(2)需注意称呼用语:人们彼此之间的称呼用词传达的是一种关系,中国的称呼讲究尊老爱幼、男女有别、上下分明。中国的古代还存在着贵贱之分、等级分明。(3)需用语文雅:中国人讲话推崇使用优雅的词汇,忌讳使用污言秽语,避免提及消极、反面、不愉快的事物。迫不得已时,也会委婉表达。如:死亡会用“走了”“老了”“百年以后”等词代替。(4)需注意适当夸大,即当别人做了对自己有益的事情时,言谈之中要对别人给予的帮助给予高度肯定,适当往重要上说。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去减少他人的付出或者努力。最后一条原则为求同:交际双方在沟通时,尽量同意对方的观点,满足对方的要求。确有不同观点时,也善意的表达,顾及对方感受和脸面问题。
4.5 临别用语差异
汉语国家中,人们临别时往往表达出挽留或者欢迎下次再来之意。中国人喜欢用:“再玩会吧”、“路上慢点”、“记得常来玩”、“慢点走”。在英语背景国家中,他们倾向于用简单直接的“Good-bye”、“Bye-bye”,少数情况下会有“Goodluck”之类的祝福词汇出现。
5 小结
文化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继往开来。礼貌用语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未能跳出文化的固有属性。在互联网、科技、文化快速更新迭代的今天,礼貌用语的差异逐渐被不同民族所了解。在过去的几十年,我们主动努力地去了解英语国家的礼貌用语习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与积累,已积累了足够多的背景知识,交流中不再惧怕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对国人带来的不便。客观地说,掌握汉英礼貌用语的差异,处理好沟通交流中的细节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在跨文化交际时达到事半功倍,求同存异,共创共赢局面。
[1]何兆熊.Study of Politenes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J].外国语,1995(5).
[2]张乐慧.中西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03,21(3):42-43.
[3]刘艳芝.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7(3):118-120.
河南省教育厅2019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指导性计划项目《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2019-ZDJH-617。
魏靖宇,女,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生,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英语教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与口译。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1.62
H314
C
2095-1205(2019)01-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