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2019-03-19聂俊汀
聂俊汀
浅谈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聂俊汀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语言与传媒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中小学生在接受语文教育的同时,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探索品质的养成有重大的帮助。丰富语文教育的情感体验,激发语文教育的生命活力,从而追寻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影响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历史沉浮而沉淀和凝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族历史的瑰宝,是中国五千年优秀文化的统领。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语言、六艺及衍生而出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等。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已经成为一种评判学生语文素养的标准。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国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继承这些美德和思想,对于健全和塑造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文化的灵活运用对于语文写作质量有很大的提升,这也是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1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1.1 传统文化传承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
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民应当为之奋斗的一个目标。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是我国人民共同的梦想和为之奋斗的方向。我们必须时刻牢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并且传承中国传统爱国美德,传承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民族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中爱国主义、团结有爱、自强不息、诚实守信等都是我们需要传承的,这些思想也都是我国社会主义价值的重要体现。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传统文化有利于塑造健康的人格
《四书五经》中蕴含了爱国主义、团结奋斗、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等思想,这些积极思想对于塑造中小学生的人格有重大的帮助。先贤通过名言警句来约束和警醒人们对人格的塑造,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警醒学生自强不息和奋发图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孟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约束坚持仁义、不畏强暴的行为准则。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塑造学生人格的经典著作和语句,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中小学生人格的形成、塑造和培养至关重要。
1.3 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
任何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振兴都离不开自身文化的传承,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是在文化的肩膀上进行的。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在这上下五千年中沉淀了多种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传统文化。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遗产是传承之本、生存之根,否定我国的文化就是斩断中国的脊梁,让中国人再无可以依托的精神家园。我们必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传统文化的品德和美德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随处可见,对于塑造中小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有有重要作用。
1.4 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人的审美情趣
传统文化融合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各个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生活的结晶。中国的传统文化包罗万象,琴、棋、书、画、礼、仪、诗、歌处处彰显大国气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给我们一种豪放不羁的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给我们一种草原一望无际的苍凉美。传承传统文化对于培养中小学学生的审美有重要的熏陶作用,它无时无刻不潜移默化塑造学生的品格。传统文化的传承丰富了人类的情感,塑造了人类的审美观。
2 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课堂的影响
2.1 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兴趣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回归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语文教学课程中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约定成俗的习惯。中国传统文化深入课堂,丰富了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这种新鲜活力的注入提升了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兴趣。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气息,文章中幽美的语句、大气磅礴的气势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和展示。唐诗、宋词、元曲无不彰显着中国文人智慧的结晶,同时又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或缺的内容,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对于提高学生的见识和文化素养有着明显的改善,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
2.2 丰富了学生的精神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以其无穷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唤醒了当代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人,让人们重拾了曾经的理想和精神信仰。语文教学是中小学学生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是传递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场所。我们必须将传统文化学习和语文教学充分地结合起来,只要进行有效地结合才能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同样对于提高学生语文课程的质量和学生的文化思想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在国家提倡传承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正在以势不可挡的态势迈进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三字经》《弟子规》等启迪读物早已成为幼儿启蒙教育的必修课程,《唐诗三百首》《唐诗宋词选读》《古代小说选读》等也已成为了中小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料。传统文化使学生充满热情,通过不断鉴赏传统文化来满足自己日益疲惫的精神需求,通过独特的体验来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3 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模式
3.1 增加对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
阅读理解是中国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阅读对于提升中小学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中国传统文化著作的方式来陶冶情操,同时培养学生对文言文作品的语感,这种方式对于提升语文领悟能力有重要的作用。中小学学生通过阅读传统经典著作,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自身对于语文文章的理解能力。因此,语文教学早读课堂上,在头脑最清醒的时间朗读中国传统经典著作,对于增加学生传统文化的知识积累和对语文文章的阅读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3.2 课堂教学加强作品分析教学
中国不同汉字之间的意思不同,而不同汉子组成的词语的含义又千差万别,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深邃的意境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有非常重要的联系。因此,可以通过加强中小学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方式来提升他们对语文作品的分析能力。我国语文教材的选编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和体现社会现实相结合的文章,这种文章对于弘扬我国民族性格精神和意志品质(例如爱国精神的价值取向),批判现实物欲横流的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语文老师可以通过开展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分析和探究古人的思想和人生态度,体验当时历史时期展现出来的风土人情,让学生形成判断是非善恶的习惯。这种学习方式在学生学习和鉴赏语文文章的同时,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3.3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文化经典
中小学学生整体的文学素养和文学功底相对来说较低,因此他们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时间和数量相对而言也较少,这种情况对于塑造他们的文学功底有重大的阻碍。因此,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外指导学生阅读中国传统经典文学,通过经典文学的熏陶来提升传统文化的学习。通过阅读量的提升来增加自身传统文化的素养,提高自身对语文作品的鉴赏能力,共同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语文水平。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古典小品和小说有助于中小学学生的学习,这些作品不仅仅可以增加生活当中的情趣,同时也能让学生对于理解作品展现时期劳苦大众生活的背景和情趣,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文化功底。针对中小学时期的学生,较多的课外文化经典阅读将会极大增加他们学习的求知欲,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极大地帮助,可以让学生快速的领悟并打开思维空间,引导他们思考人生存在的价值和精神文化诉求,形成适合时代发展的思想行为准则。
4 小结
中国传统文化步入语文教学课程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传统文化以其无穷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唤醒了生活在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生活中人,让他们重拾了自己曾经的梦想和信仰。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激发了中小学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同时也增加了他们文学的知识储备,对于塑造自身良好的道德水平和行为准则有重要的帮助。
[1]张泽静.寓中国传统文化于中学语文教学之中的策略探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4.
[2]刘海芬.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上旬),2014(4):75-76.
[3]武莉.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
[4]李慧英.浅论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渗透[J].吕梁学院学报,2011,01(5):81-83.
[5]田猛,刘华,薛宝林.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缺失与重构——以“大学语文”课为例兼论其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12):121-123.
[6]欧阳剑波.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西方文化碰撞的当代审视[J].青海社会科学,2011(6):17-21.
聂俊汀(1990- ),女,河南信阳人,研究生,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语言与传媒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1.60
G633.3
C
2095-1205(2019)01-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