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学科的春天已经到来
——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2019年度学术年会上的致辞
2019-03-19万辅彬
万辅彬
在秋高气爽的时节,我回到家乡参加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2019年度学术年会,看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校园路旁猎猎飘动写有庆祝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成立20周年的红旗,感到十分兴奋.首先热烈祝贺年会隆重召开!祝贺中科大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成立20周年!
三年前有一批学校学科调整,取消了科学技术史(以下简称科技史)专业的硕士点,科技史界的同仁(包括我在内)曾一度对科技史一级学科的发展前景产生了忧虑.三年后的今天已经云消雾散,形势大好,君不见清华大学成立了科学史系,有杨振宁先生和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站台;北京大学也成立了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由中科院院士韩启德出任创系主任.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在讲话中说得好:“这是应时代之需,北大要努力在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历史进程中,为塑造中国特色的科学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贡献力量.”中国科学院大学也成立了力量雄厚的科技史系.与此同时,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学校也相继成立了科技史系.
这些学校的科技史学科都开创了新的局面.以清华大学科技史系和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为例,他们整合力量后,除了培养科技史专业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外,还将加强本科生的科学史教育,开设本科生通识课程与辅修学位.科学史是科学与人文交叉汇通的高端新型前沿学科,也是渗透文理、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的典型桥梁学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更有责任在促进科学与人文的整合、西方的科学精神与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融通方面继续做出独特的贡献,承担科学技术史作为高等教育之主体和先锋的重任.充分借鉴哈佛、剑桥等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办学经验,来推动科学史学科的发展,推动我们的教育改革.
本次年会盛况空前,有500多位代表与会,说明中国科技史学会有很强的凝聚力、向心力,说明科技史界团结兴旺、欣欣向荣.中国科学技术史学科的春天正在到来!中国科学技术史学科的春天已经到来!!
在这喜人的形势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迎来了建系20周年.中科大真的与我有缘,不仅因为我是安徽人经常来中科大学习取经,顺道讲学;也不仅因为熟悉钱临照院士给第一个科技史博士黄世瑞讲学并一同散步吟诗的故事,熟悉张秉伦教授皖南田野考察发现泥活字、做实验否定秋石方的故事和李志超教授传播国学薪火、诠释天人古义、复原多种古代天文物理仪器的故事……更因为中科大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于我有恩:1985年1月,我和李志超教授在北京中关村开会同住一间客房,在聊天时,他语重心长地说我基于国外二手材料做的物理学史研究意义不大,吃别人嚼过的馒头没有意思.劝我就地取材研究少数民族的东西,比如对铜鼓进行科技考古研究,那年夏天他到广西民族学院(今广西民族大学)讲学推动我们成立了铜鼓研究室(即后来的科技史研究室),并且让他的学生、在广西工作的中科大校友张兴强帮我筹到了铜鼓研究的第一笔经费.接着中科大新成立的结构实验室对我开放并给我资助.后来还有幸参加了中科大实验室考古(也就是后来的科技考古)首期培训班.2015年李志超先生80寿辰,我特地赶来祝贺,我在感谢李志超先生的一首诗中写下了这样两句“耳提面命未能忘,指点迷津始顺航”,其中也包含了对中科大的感恩之情.十年前中科大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科技史与科技文明创新中心)又提携我们,朱清时校长亲自批准在广西民族大学设立该中心的“南方工作站”.如今中科大科技史学科是中国的一流学科,我们相信中科大一定会进一步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在推动中国科技史学科发展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广西民族大学地处边陲,30多年来我校的科技史学科不断得到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等单位的提携和帮助,有了长足的进步.为了把科技史学科办得更好,近年来我校动真格的引进了几位教授和一批科技史专业博士生,加大投入,充实平台,扩建实验室,改革教学方式与内容,切实抓好内涵建设,突出民族性、区域性和国际性.这次年会我们来了7位老师,我们将认真学习取经,借年会的东风把学科建设搞得更加扎实,争取有更大的进步!
最后再一次预祝年会圆满成功!祝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兴旺发达!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