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男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分析与研究
——以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为例
2019-03-19杨成
杨 成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北京 100071)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施行,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学校、家长及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根据近年来发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数据报告》可以看出,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呈现出体能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肥胖学生增多等态势。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贯彻《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积极改进课堂教学和课间操、大课间等体育活动的组织方式和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培养学生的练习习惯为主要手段,经过多点联动积极改善和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创设出了一条适合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实际情况的体育锻炼模式。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初二年级男生(免体除外)体质健康状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的文件、专著、论文资料等,对所开展的实验研究进行系统的归类和总结。
2.2.2 实验研究法实验时间为2017年9月至2017年12月,对丽泽中学初二年级男生116人实验前与实验后的2项身体形态指标(身高、体重)、1项身体机能指标(肺活量)、5项身体素质指标(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引体向上、50m跑、1 000m跑)的测试数据进行对比。
2.2.3 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实验前数据的研究与分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校现有状况,在体育课堂教学、课间操、课外活动等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寻求适宜的练习模式,以使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身心素质得到提高和发展。
2.2.4 数理统计法利用SPSS19.0对测试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对2次的测试结果做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差异比较。
3 结果与分析
3.1 说 明
2次测试对象均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初二年级男生(共116人,免体除外),采用数据率100%。第一次测试时间为2017年8月30日,第二次测试时间为2017年12月13日。测试结束后,分别对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指标的测试数据结果利用SPSS19.0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并对相关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以论证在体育课堂教学、课间操、课外活动等活动中所采取的练习方法是有效的。
3.2 数据分析
3.2.1 成对样本统计量表1主要是对实验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实验后各项目的数据都有了或大或小的变化。身高、体重的变化值不是很大,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其余生理机能及身体素质的数据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这说明实验过程中所采用的练习方法和练习模式是正确的,效果是理想的。
表1 成对样本统计量
3.2.2 成对样本相关系数实验前后的参数应存在很强的相关性,通过表2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实验前后的相关性(正相关)较强,实验数据属于科学合理的范畴之内,Sig.的值均为0.000,说明符合现实逻辑,样本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3.2.3 成对样本检验从表3的t值可以看出,实验前后的数据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个别项目的变化差异较大。从Sig.值可以看出,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指标有了显著的变化。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实验后学生的体质健康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这说明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课间操、课外活动中所采用的练习方法和练习手段有助于学生体质健康成绩的提高。
表2 成对样本相关系数
3.3 实施过程与方法
教师根据第一次测试结果和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的实际情况,在体育课堂教学、课间操和体育课外活动等活动中制定了更加详细和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练习内容,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练习兴趣,形成良性的练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促进了体质健康成绩的整体提升。
3.3.1 体育课以往体育课堂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都比较单一,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喜爱程度较低,往往以一种应付差事的心态来进行教学内容的练习。教师根据学生的这一心态,积极调整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以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首先让学生对体育课堂产生浓郁的兴趣,继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练习的意识。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兴趣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了适合学生的练习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学生根据教师要求进行有目的的练习,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
3.3.2 课间操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的课间操以往以广播操为主,学生的参与热情不是很高。针对这一现象,体育组的教师群策群力,根据季节、场地等因素制订了形式多样的、科学合理的练习内容。课间操变成了学生进行各种身体素质练习和游戏练习的舞台,每天规定的广播操结束后是体育教师精心设计的小游戏和身体素质练习,学生的兴趣被大大激发出来,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身心素质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3.3.3 课外活动实验过程中体育组教师将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大胆变革。课间操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在课外活动过程中选择适宜的练习内容,如球类、跳绳、踢毽、呼啦圈、跳皮筋、丢沙包、跳房子、羽毛球、毽球等,学生在练习的同时还建立了合作和互帮互助的意识。课外活动的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同时还是学生培养各项运动兴趣的契机,通过课外活动的积极参与,学生的身体、心理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提高。
表3 成对样本检验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 论
4.1.1 实验后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各项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
4.1.2 实验后课间操的组织形式更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效果。
4.1.3 课外活动的变革可以更好地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可以更好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4.2 建 议
4.2.1 体质健康的监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伴随学生的一生。因此自觉的锻炼习惯尤为重要,教师应把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首位,激发 学生自觉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4.2.2 科学有效的练习模式对学生运动兴趣和自信心的养成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应为学生搭建适宜的平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机会。
4.2.3 依托学校自身特色,挖掘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项目和练习形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素质教育和养成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