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宜兴陶塑的工艺与表现形式特征

2019-03-18陈云贵郑先觉

工业设计 2019年12期
关键词:陶塑形式工艺

陈云贵 郑先觉

关键词:陶塑;工艺;形式

宜兴地处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以产陶器出名,多以缸、碗、盆、罐为主。据考证,东汉时期,宜兴就形成了制陶中心,主要的陶塑是鸡、鸭、牛、鸟等动物雕塑,造型极为简单,形象稚拙,用来装饰器物。两晋时的宜兴陶塑有了初步地发展,出现了一些较为逼真的人物陶塑,堆塑和捏塑作品逐渐增多,制作手法比较单一,形态笨拙。两宋时期,随着经济发展的空前繁荣、人口数量的增加、宗教的世俗化趋势明显和陶瓷工业南移等多方因素,使得宜兴陶塑表现形式多样化。明、清以后,宜兴陶瓷发展状况空前盛大,有着“陶都”之称,多方需求导致陶瓷生产规模变大,同时受到新文化思潮的影响,综合表现手法的陶塑作品较多,如《鱼化龙》、《九裹壶》陶塑作品等。宜兴依靠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丰富的物质条件进而孕育出地域性独特的陶塑艺术。

1宜兴陶塑的工艺特征

1.1泥料粘性大

宜兴陶是集雕塑、绘画、书法、文学、金石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以独特的陶瓷工艺技术和器皿造型而闻名于天下,先天优越的自然地理矿产条件和工艺技巧的创造、发扬是宜兴紫砂陶闻名于世界背后的推手。紫砂陶独产于宜兴,是不可再生的唯一性矿产资源。紫砂泥俗称“岩中泥”,是一种非泥状物矿体,深藏在黄石岩下,通常夹杂在其他泥土之间,呈带状分布。因此,紫砂礦开采工序及其繁琐、耗时较长。一般情况下,紫砂矿经过开采后,需要将其经过长时间的露天堆放,历经雨水浸润,风化数月,直至其溃散成如黄豆大小一般的颗粒状,再经过人工或者机器的反复碾压、多次研磨,再通过筛选,加水陈腐呈块状,做成“生泥”状,人们在使用前需将“生泥”反复捶打碾压,去除其中的空气,制作成所谓的“熟泥”,“熟泥”材料粘性大,可塑性非常强,便于手工捏塑而不断裂,能为陶瓷艺术家创造出不同的高难度陶塑作品。紫砂泥原矿种类繁多,有朱泥、紫泥、团泥等之分,每种泥泥色不尽相同,质地各有千秋,烧制后的颜色、质地也千姿百态。紫砂泥不需要挂釉上色,烧制成的泥本色色泽温润,古雅可爱,如玉之合泽,光华内敛,黯然生辉。泥自身的亚光效果,能减弱光能的反射,清晰地表现出器物的形态,天然的色泽效果生动而富有韵味。

1.2工艺技巧复杂

紫砂泥材质特殊,可塑性强,其粉碎的颗粒可根据器皿大小或雕塑造型需要而适度调整,器物越大,颗粒就越大,反之,器物越小,颗粒就越小。由于宜兴紫砂一贯以陶壶闻名于天下,早期的陶塑作品多以壶的配件或装饰品而出现的。因此,常见的陶塑以堆塑、贴塑和捏塑的制作方法为多,且塑造的物件体积较小。题材上多以动物为主,多数结合模具成型来进行制作。如徐秀棠先生陶塑作品,他常以塑入壶、将茗壶与陶刻紧密结合,既不重蹈历史古人之式,又别于当代其他茗壶作者的风格。他的紫砂陶塑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质朴传神、情感真诚细腻,而动物形象稚拙可爱,诙谐,充分体现了宜兴传统陶塑的审美特征。同时,他将原本略显单调的壶身上用多种手段加以装饰,发扬并光大了塑、器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将手工结合紫砂材料来完成对传统紫砂壶造型的蜕变,最大限度地将紫砂壶与物体形象完美结合,作品生动形象且富有生机。基于紫砂陶泥材料良好的可塑性特征,“85思潮”以后,现代宜兴陶塑开始有了新变化,其中以罗小平、刘正等人的陶塑作品最具代表性。以罗小平的陶塑为例,他的作品结构特点独具一格,多以泥片塑造样式,顺应泥片的趋向背后是其主张艺术造型的叙述性,回归最纯粹的艺术语言的艺术观点,他的陶塑特点讲究造型夸张多变,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其独树一帜的表现力冲击着人们的视觉感官。紫砂质地古朴淳厚,细而不腻,表面肌理更是令人手感舒畅,雅致迷人。

1.3烧成温度变化大

由于紫砂泥的特殊性,烧成后会形成一种结构——双气孔结构,这种结构透气不透水,具有良好的通风性,在热水急冲急进的状况下也不会开裂,抗爆耐热,且吸附I生强,具有去味除味的功用。因此,它对烧成温度非常讲究,温度的略微变化所产生的效果也有所差异。一般情况下,紫砂陶塑需在高氧高温的状况下烧制而成,通过采用平焰火接触,烧制温度在1100℃-1200℃。基于材料的特殊性,烧制过程的温度极其讲究,相较一般的陶泥,它在常温至200℃时为坯体的脱水阶段。因此,为了有效地排出水分,需在105℃时保温半小时左右,这样可以避免坯体开裂;当温度达到200℃-500℃时需平稳升温,已达到排除紫砂坯体内结晶水;500℃-600℃是整个烧制过程最重要的阶段,叫石英晶成型期,窑温需保持均匀,稍有不当就会出现坯体开裂现象。当温度升至600℃-1050℃时,属于氧化分解阶段,开始显示紫砂本色;1050℃-1200℃是紫砂泥的烧结阶段,为了减少窑内温差,需保温一段时间。当温差相同时,停止加温;1200℃-700℃,急冷阶段,此时坯体还处于可塑状态,快速急冷不容易导致开裂。并且可以缩短周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保持制品表面光泽度。冷却阶段700℃-400℃,这一阶段降温要缓慢,坯体体积缩小,要确保窑内冷却温度缓慢而又均匀,否则制品极易炸裂;400℃-90℃为正常冷却,无太大影响。不同种类的紫砂泥料烧制出来所呈现的颜色质感也各不相同。如红泥,其合铁质成分较高,会产生火疵、小熔点,且使用的时间越久其特征就越明显,其独树一帜的特征深受人们的喜爱。

2宜兴陶塑的表现形式特征

2.1注重个性表达和精神性追求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进一步渗透,现代陶艺作为一种当代艺术形态逐渐被中国陶艺家广泛接纳和认可。中国现代陶艺已经从西方现代陶艺成功嫁接过来,它进一步促使中国现代陶艺迈向脱落其实用功能,具备当代艺术形态的身份。现代陶艺的发生是工业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手工业的衰败和灭亡,使原有具备独一无二特征的艺术品变成了干篇一律标准化产品。因此,在中国现代陶艺运动的发展变革,是以反传统的面貌出现的,它推翻了传统陶瓷艺术既定的规则标准,以创新求异,注重个性表达,张扬个性为目的,契合了人们回归自然、张扬个性、重新寻找艺术本质的要求。然而,不管是陶还是瓷,其“可塑性”和“可转换性”特征使它有别于其他任何艺术形式,也使它不可避免地成为当代艺术观念的实验场。宜兴现代陶塑的成长历程毫不列外经历同样的过程,宜兴陶艺家受当时现代艺术派的影响,也尝试并实践一种完全抛弃传统形式的制陶方式和审美,以放任、偶发、自由的形式充分体现粘土的率性,表现及展示了艺术家情感观念的新风格。刘正、罗小平成为了宜兴现代陶艺走上更加自觉的发展道路上的引路人,他们的作品逐步摆脱了传统陶塑的审美趣味,成为表达艺术家自身心灵感应的载体。这在打破传统陶瓷艺术原有的,以实用或某种被预定功能(如进贡、娱神)为目的的同时,也逐渐摆脱传统严格的技术分工,成为宜兴陶艺家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充分发挥想象空间,实现个体精神价值的载体,艺术家更多地是追求一种自由、个性观念的表达。

2.2多样化创作手段

随着“当代艺术”观念地深入影响,艺术门类界限的淡化使现代陶艺创作理念发生改变以及创作手段上的更新,同时进一步促进理念的深化。宜兴紫砂土作为一种制壶材料,开始打破了对原有固定题材内容选择,纯粹作为一种立体造型而存在。作品内容不再是单纯的宗教题材,而是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物对象,在制作技术与作品外部形状方面发生了变化,从以往陶瓷器“工艺”领域中脱离出来,成为了与绘画、雕塑等现代美术同等的角色。从“器”的功能开始拓宽至“物”的表现,走向了一个表现艺术家自由个性和情感世界的新方向,突破了实用工艺的束缚,将容器原有涵义逐步打破,重新回到泥土与艺术关系的原点。宜兴陶艺家对泥土材质、釉、火的可塑性、偶然性、过程性进行重新审视,拉开从“传统陶艺”跨向“现代陶艺”的序幕。比如,对缺陷美的追求,宜兴现代陶塑创作手段从防止“缺陷”到利用“缺陷”,改变程式化的审美标准及理念。如,罗小平先生的卷泥片雕塑人物,它在创作中改变了以往在陶瓷器上追求规整、完善的视觉效果等,而是灵活地加以运用窑温、膨胀系数、收缩率和烧成气氛等一些不可控制的元素来进行一些试验,在泥与火的对话中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他的代表作如《愚者》《面具》等,都体现了”缺陷”已成为一种可利用的手段。他在突破传统经典陶塑审美原则的同时,寻找到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艺术家与材料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在参与过程中所给予材料的偶然性和即时性、随机性对抗着机械中的统一性和预设性,使作品带有了纯艺术门类所必备的唯一性。又如,刘正的陶塑作品《惊蛰》能让人们感觉到将女性的柔情、敏感与脆落全都捏进了泥土之中,使整个作品从骨子里透着一股女人柔婉、妩媚的气息。作者将思想与情感通过泥土材料真实的表达出来,他通过方向的改变、造型跨度的夸张,作品重心力度的非常态化、甚至是手法的不同使手与泥土之间,即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更加微妙,他将主体的情感变化逐渐显现在不断变化着的陶瓷材料上,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肌理和形态。在这里,人的思想价值得到了无限肯定,陶瓷工艺与艺术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工艺的目的不再变得和原有的那么重要,人们的精神追求不可缺失。

3结语

艺术作品是时代文化的体现和人们审美歷程变化的体现。当代宜兴陶塑艺术的发展是陶艺家表现个性、展示自身价值的结果。传统工艺秩序依然得到了尊重,陶艺家在不由自主地将一些情绪化的痕迹和泥性本能地融进传统秩序之中,再通过独特的陶艺语言表现出来。在创作过程中,陶艺家将材质、工艺、创意的完美结合,将工艺技术与现代创作理念尽力糅合在现代文明的资源中,在坚持传统与现代、古典与前卫、民族与世界中不断地前进。

猜你喜欢

陶塑形式工艺
4000年长江流域发现最早人类指纹
虎啸山林,傲骨嶙嶙
——陶塑《虎啸山林》的外貌形态及内涵分析
汉代陶塑审美特征对中国现代陶艺创作的启示探讨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小议过去进行时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陶塑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