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
2019-03-18殷芳王宏
殷芳 王宏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近些年,少数民族大学生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他们的文化适应和民族认同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由于地域环境、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带有明显文化差异性,因此也形成了他们在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问题上的不同表现。对此,本文结合西安石油大学少数民族学生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培养途径,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243-01
现阶段我国大多少数民族学生的主流思想还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整体情况比较稳定。但仍旧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以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为例,他们在学业方面普遍存在问题;思想上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认可度较高,本民族认同感较强,但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了解不深入,中华民族认同感相对薄弱,文化自信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势在必行。
一、影响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高度文化自觉
在文化自觉方面,不同民族群体的意识和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部分特定文化的持有者通常以不同的态度对待其他文化,同时也体现出他们对于新文化环境的调适能力还需要增强。通过调查发现,多数新疆少数大学生到内地求学时,首先感知到的就是文化方面的差异,由于他们对于母体文化怀有较高的自觉性,因此其他文化的适应能力较差,往往会出现心理障碍。
(二)不同自我认知
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个体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他们的自我认知也会发生变化,具体指的是宗教信仰、民族习俗、传统文化以及家庭生活模式等因素,而在时间的作用下,这种自我认知会形成一种稳定的结构,从而影响到个体的文化适应能力。新疆籍学生在信仰、民俗、语言及教育方面,都与其他民族存在差异,再加上他们在相貌上与其他民族的差异,使得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带有特殊的自我认知,在大学生活中,由于很难与其他同学平等认知,其行为模式也会受到影响。
(三)文化背景差异
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民族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十分深刻,深深扎根于他们的思想中。他们经过长时间民族文化的熏陶,行为习慣也会带有民族特性。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在同一个地域上,如喀什、和田、阿克苏和伊犁等地区,由于地处偏远,所受到的现代化影响小,他们的民族文化也得以完整传承,大学生处于这种民族文化背景下,加大了他们对其他文化的适应难度。
二、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途径
(一)重视差异,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认同感
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不同民族大学生群体的差异,合理设置教育课程,进一步增加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方面教育,学校要发挥引导作用,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学生,以此来提高他们对于学校教育的认同感。首先,学校可以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开展民族团结相关的教育活动,促进形成学生之间互助友善的良好氛围,同时也有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好的适应新环境。这样一来,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心理方面,能够感受到学校和身边人的重视,这是消除他们戒备心理的关键一步。
(二)加强国语教育,在语言学习中加快实现文化自觉
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之一,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首先要实现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文化的传承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本民族文化的学习。因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部分内容是没有用国语进行翻译的,可适当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尝试用母语理解、用国语交流,其使命在于传承并提升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能够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为个人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进而实现民族文化的自觉。
(三)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风采展示平台,增强自信心
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增强自信心,学校可以开展多样的文艺活动和体育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充分展示在文艺、体育等方面的特长。例如在文艺晚会节目设置方面,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带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节目,结合音乐、舞蹈和小品等节目,展示少数民族学生的特长。
三、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学校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形式,使民族生深入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展现和宣传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帮助他们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有助于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燕秋.坚持文化自信 承载民族传统文化 提升方志文化自觉[J].新疆地方志,2017(0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