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史学中的忧患意识探究

2019-03-18孙嘉欣

卷宗 2019年6期
关键词:忧患意识宋代史学

孙嘉欣

摘 要:忧患意识是我国特有的优良传统,它是史学家和史学本身通过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研究后产生的忧虑。在宋代历史记载中可看到史学记载和文学作品、封建统治等等都体现了史学家的忧患意识。往往史学方面的文人雅士会把自己对现实社会忧虑和现实统治者的忧虑融合到史学作品中,代代流传。通过解析他们对现实社会担忧的,了解宋代史中的忧患意识。

关键词:宋代;史学;忧患意识

现在我国学者们对宋代史学方面研究越来越深,无形之中推动了宋代史学的向前发展。在权利角度上,王盛恩的《宋代官方史学研究》全面、详细的论述了,史学记载文献都是封建统治者的意识为主导,在史官主导下由实际的史学工作者记录、杜撰的。在瞿林东《两宋史家的忧患意识》的文章里可以解读出史学的忧患意识随着时代变化而改变,并在两宋史的忧患意识的得以体现,文章论述了忧患意识是在前人的忧患意识基础上结合现实社会产生的。而封建统治者的忧患意识在文章中没有论述,那封建统治者的忧患意识体现在哪里呢?在安广成、秦芝网的《忧患意识与宋代史学》中,详细论述了在宋代当时的国情和社会背景下受积贫积弱等因素影响产生的忧患意识,比较片面。

宋代史学在继承前人的忧患意识基础上,结合宋代独特的历史环境,形成了宋代具有自己特点的忧患意识。在封建统治者和史学家俩个方面,解析宋代史学中忧患意识体现形式以及忧患意识形成的原因,把史学中的这两个方面共同点结合在一起,宋代的忧患意识就会活灵活现、踊跃纸上,好像把历史演活了。

1 宋代史学继承前人的忧患意识

在中国历史上,史学的发展一直扮演着有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时间碾盘的滚动,更朝换代,史学方面的文化越来越完备,越来越成体系。史学方面的文学作品,都是先人修撰、著述用来记录历史,给后人提供查阅、了解历史的参考和证据。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环境的变化,史学记载、反映历史的功能,被当代史学工作者整理和研究,用来服务于现实社会。在现实社会达到满足国家环境和统治者要求的预期效果,发挥它现实的作用。

史学文学作品都表达着自己的思维模式,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思维模式就会演变成一种传统文化,思维模式的多样化,使传我们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在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可以反映出历史的更替过程、民族的兴衰、文化的传承,是一代代史学家时代感和责任的体现,而这一代代的忧患意识会在历史文献,史学著作等等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史学家的忧患意识会把朝代的更替、社会的变革、人民生活的变化与历史文学记实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史学家把对历史的担忧和现实结合起来,用历史的前车之鉴,担忧现实社会的发展,促使史学家们坚定了以身作則记录历史的责任。

在春秋时代,诸侯挟持天子,大夫放逐诸侯,家臣反叛大夫,人们都在不停地追逐权力,可又在追逐权力中丧失权力。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孔子《春秋》问世了,体现了孔子拨乱反正,以正朝纲的忧患意识。《春秋》问世之后,世间有无数的“微言大义”的论者,有这众多“成仁取义”的志士,让历代“乱臣贼子”望而却步,在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在司马谈死后,为了替李陵辩护得罪武帝,下监狱受刑。此时此刻的司马迁受尽了苦难,但他并没有放下对汉武帝统治下的国家前途担忧,他想到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周易》;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自己这又算的了什么呢?就这样在忍受侮辱和牢刑的同时,完成了巨大著作《史记》,《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一直到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为止,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在我国历史文学史上至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

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严重的社会背景下,两宋的封建统治者和士大夫忧患意识越来越重视,使他们对史学有了辩证和正确的认识。苏洵的《史论》将史学家的忧患意识表达的详尽,在理论上将中国传统的忧患意思推到一个新的境界。

无论是从封建统治者忧患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史学家心系国家,忧国忧民的的角度出发,在宋代史学文化发展较为鼎盛,使忧患意识这一优良传统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2 宋代历史中的忧患意识

2.1 宋代政权下的忧患意识

宋代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以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取政权。开国后却仍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问题,宋代内外时局动荡不安。在混沌不安的时局下,封建统治者必须要忧患意识,为避免新建王朝的覆灭,必须改革新政,采用新的治国方针和政策,加强中央集权。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集中军权,实行“守内虚外 ”、“内外相制”政策。集中行政权,在中央,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集中财权和司法权,设转运使把地方收入大部分运送中央;在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和核准。宋代统治者倡导以文治国,希望通过对文化和知识的实现国家的繁荣和长治久安。其中史学作为统治者意识的载体,受了当时政客们的青睐和追捧。开宝六年(973)四月戍申,宋太祖试图修五代史诏来稳固自己的统治位置,想在历史上名垂青史,史学家和史学的编制就变得尤为重要了,中央集权的建立,更是加强了对史书编制和修撰的控制,以免留下自己有毁形象的作品流于后世。宋代统治者忧患意识主要体现在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相对于忧国忧民来说,封建统治者对政权的掌控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宋代热衷于以史为鉴,利用严格的政治手段和史学作品稳固自己的政权。

2.2 宋代史学家的忧患意识

心系国家,对国家的大事、小事、国事、事事关心,体现了史学家强烈的忧患意识。在宋代建立前期,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刚刚建立的政权急需得到巩固,伴随着两次伐辽战争的失败,宋太宗制定了“守内外虚”的治国之策,到了北宋中叶,经过对契丹和西夏不断用兵,连年征战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在恶略的社会环境中,史学家的忧患意识越来越突出。史学工作者肩负着记录时代的使命和责任,体现史学家们忧患意识的主导方面为“资治”、“经世”。政治敏感的宋代史学家以一个现实社会的统治者的各个角度评判和论述好与坏,寄希望于史学编撰影响社会风气和道德伦理,已达到巩固宋代统治者的稳固政权的目的。在宋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宋代史学家从道德伦理和统治者自身修养的各方各面进行总结,不仅仅是前人仅仅从具体的政治、军事的事件中分析治乱兴衰的原因。欧阳修说过:“道德仁义,所以为治”。宋代政治体制是以文治国,文人政客治理国家的目标和目的向一致,他们对历史都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但是史学家的担忧,是在为国家未来发展和人民辛福生活担忧,存在于社会的现实环境里和历史发展的潮流里。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宋代史学的忧患意识以前人的历史事件为基础,结合现实的社会发展状态,研究思考,把封建统治者的忧和史学作文的忧紧紧地结合起来,融入到史学作品中去,以此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并使史学发挥着反映历代历史的作用,供后人借鉴学习。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吴兢.贞观政要[M].长沙:岳麓书社,1991:7.

[3]苏洵.嘉佑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29

[4]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246

猜你喜欢

忧患意识宋代史学
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魏源的“救亡图存”“经世致用”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
警惕美国别有用心的“忧患意识”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当代史学的转向
史学研究纵横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