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拍摄有情感的照片
2019-03-18吴林燕邹阳
吴林燕 邹阳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中过于重视摄影技能的技巧性和实用性,对于学生在艺术创作中情感与个性的表达则重视不够。摄影是人类情绪的媒介。我们从智慧施教做起,鼓励学生拥有更丰富的阅历,让学生多拍熟悉的题材,将摄影教学的思路从“有美感地拍摄”向“饱含情绪地拍摄”进行转变,引导学生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
【关键词】摄影 引导 教学
【中图分类号】J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132-02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普遍比较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此类院校的摄影教学中,我们发现如果仅仅教学生去掌握各种实用、先进、有效的拍摄技能,学生容易陷入套路模式,为了拍摄一些所谓的“好作品”而刻意模仿,将目光停留在形式上。这样的照片表达方式直白,内容形式平淡,由于缺少了情感的切入,失去了个性与灵动感。基于现状,我们认为,在重视技能应用的基础上,将摄影思路从“悦目”慢慢向“赏心”进行引导,引导学生拍摄有情感厚度的照片,让拍摄之路越走越开阔。
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拍摄中充分发挥创造力与想像力,拍摄有情感、有个性的照片,我们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引导与培养。
一、不断尝试,鼓励学生去拥有更多的人生阅历
安塞尔·亚当斯曾说过:我们不是用相机在拍照,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你曾经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走过的路、爱过的人。一张照片如果能拥有好的情感,好的境界,它的背后与一个人的经历和文化藝术底蕴密不可分。古人常说的功夫在诗外,也是这个意思。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人生的引导教育,鼓励学生去尝试,去经历,去参加各类校内校外活动,去感受生活,以积累人生阅历。这样的一些阅历触类旁通,要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内心,聆听自己的感受。经历越多,看到越多;思考越多,发现越多,不寻常的拍摄机遇就越多。
二、智慧施教,让学生带着独特的感悟去拍摄照片
(一)课堂教学中,融入责任意识和美好向上的情感体验
理论需要实践,照片需要底蕴,个人独特的阅历可以传达出独特的画面情感。教师精心备课,按教学内容和练习要求,搜集摄影名家名作向学生展示。通过各类饱含情绪的例片,教师潜心点评画中意蕴,与学生共同体验感受画里画外的意境。
(二)教学实践中,对拍摄内容的情感提出明确要求
教师可根据当下实际条件拟定系统性、专题性的拍摄题材,要求学生按照拍摄题材去反应生活真实并表现主题。结合具体拍摄要求,刻意营造相关氛围的场景,让学生去捕捉并表现到画面中。另外,结合自然环境中的典型场景,要求学生捕捉并表现出画面情感。
要完成这样的作业与练习,随手一拍很显然难以完成,需要学生去身边的环境中专注寻找与观察。日积月累,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摄影更高层次的理解,将自己的内心和对生活的态度表达到画面中。
(三)课后,不断地去感悟与艺术相关的各个领域
优秀的文化,将强有力地支撑我们去拍摄充满生活气息又赏心悦目的照片。不仅仅是摄影艺术,对于拍摄来说,音乐、诗歌、美术等等均可涉足,艺术是相通的。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经典的书籍、优秀的网站,包括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等,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开拓艺术视野,进一步开拓拍摄思路,对于提升拍摄层次具有积极意义。带着对这些优秀文化的感悟去拍摄照片,拍摄者会拥有更明确的想法和更独特的情绪。
三、从拍自己熟悉的题材开始,多抓拍和跟踪拍摄
理论需要实践,技术更离不开实践。随时随地地拍摄自己身边的题材、熟悉的题材,不仅可以积累提升技术,提高观察能力和剖析能力,更容易与拍摄对象取得情感上的共鸣,拍出更精彩更温情的细节。
最好的拍摄素材就在身边,我们建议学生尽量多拍自己熟悉的题材。对于在校的学子而言,校园是一个充满青春故事的地方,去关注、寻找并捕捉身边发生的形形色色的场景,去深入挖掘校园里的偶然性和多变性画面,并将这些因素最大化、艺术化。
校园的学习和生活的种种场景一直处在进行之中,要表现出生动的细节和真实的情感,使用连拍和跟踪拍摄,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场景、不同景别等的变换,更容易捕捉到校园生活的原汁原味。
四、注重细节,拍出耐人寻味的作品需要细致观察
好的作品好看耐读,细节纤毫毕现。照片中打动人心的细节来自于细致的观察力。观察得越细致,记录得就越成功。时常怀揣发现的眼睛,总能捕捉到生活中的那些美。
当前,手机让很多人欲罢不能,成年人如此,学生更甚。手机的依赖常常导致学生在拍摄中无法完全集中注意力。在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摄影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对学生提出了“放下手机、力戒浮躁、静观周遭万物”的要求。在拿起相机按下快门之前,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各个角落正在发生着的细节,不急于求成,而是选择某一个角度去观察,静静等待合适的时机。
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选择一个具体拍摄对象,此题材最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可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段内持续深入观察并拍摄,捕捉并感受各种动态和光影变化带来的效果,去拍摄细节化的情感画面。拍摄完成后,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系列组图进行比较讲解,也可请拍摄者本人面向本班同学谈一谈拍摄心得。通过静心、观察、思考、拍摄、比较、回味这系列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细节,静心观察。
五、不断思考,尝试用非常规的思路去拍摄
摄影是对影像文化的理解和洞察,也是我们内心情感的映射。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感受千差万别,对同一画面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这意味着我们在捕捉转身即逝的瞬间之时,一定是经过自己独特的思考的。摆脱常规的拍摄思路,更是需要在拍摄之前对拍摄内容有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一)在拍摄中摆脱对唯美场景的刻意追求
去真实的生活中寻找原汁原味的画面。拍摄前仔细想一想,怎样拍才可以抓拍到那些细微而有力的情感因素?以家庭照片为例,抛开诸如宜家等常见的美丽场景,选择被摄者最熟悉的家:穿着日常的服装,一起做饭,一起阅读,与孩子一起游戏。摄影者带着独特的视角去捕捉温暖、惬意、随性、平静、自由等不同的情感。
(二)用“动势”代替“经典动作”来拍摄
拍摄对象处在动势之中,即我们的拍摄对象是在一个连贯的动作过程中,而不是摆一个固定的经典动作。此类拍摄离不开过硬的抓拍技巧。抓拍的画面同样离不开思考的力量。以家庭人像拍摄为例,在选择好拍摄场景和情感基调之后,我们可以让人物在镜头前按照事先思考好的情感画面进行相对自由且缓慢的活动。用连拍抓拍人物的动势,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把人物的情绪和细节更真实地表现出来。
(三)拍摄过程中记录体会,拍摄后相互观摩
为了更好地历练学生的思考能力、构思能力、表达能力,每一个系列的题材在拍摄过程中,教师都会要求学生记录拍摄体会,写下自己对摄影问题的思考与见解。拍摄完成后,组织学生对作业进行相互观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画面中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艺术之美,而后各抒己见,进行深入交流。这样的交流观摩有利于他们产生更全面的审美趋向,对某些题材逐渐产生特殊而深刻的认识,随着思考的深入,对题材渐渐有了饱满的情感。而正是有感而发的拍摄,让创作情绪充沛,让摄影进入到了更高的一个层面。
参考文献:
[1]李庭坚.如何在摄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J].大众文艺,2009(19)
[2]邱薇纶.浅谈高校摄影教学中学生审美素养的有效培养[J].求知导刊,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