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校本教材开发之我见
2019-03-18蔡皓生
摘 要: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的其中一部分,是基于學校,以学校为载体,服务于学校,服务于学生。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由学校根据其自身特点、本校学生实际水平和现实需要,自行组织开发的教材,目的是补充和完善现有的统编教材。本文从校本教材的角度,分析当前校本教材开发的现状,提出如何开发高中校本教材的建议。
关键词:教材;英语校本教材;高中
一、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发生了很大改观,对教材的功能有了新认识。Cunningsworth A.认为英语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持。2017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将高中阶段课程分为三类: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关于选修课程是这样的,“地方和学校可以根据当地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给予更多课程内容的开发和开设。”言下之意,在除了统一使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同时,各个学校根据自身学校办学特点可以自行开发适合本学校学生使用的校本教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很多学校都开始开发校本教材。但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却遇到了很多问题,校本教材的编写者们也重新审视这些问题,思索着该如何如何编著,如何使用以及何时使用校本教材。
二、 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发达国家,校本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本课程专指学校所实施的全部课程;而狭义的则专指校本课程,即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开发的适合本校办学特点,符合学生实际现状的课程。目前,人们将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称之为校本课程,以区别广义的学校课程。校本课程不是简单的编教材,而是依据学校自身实际与特点,制定出校本课程开发或者校本课程,而校本教材则是校本课程建设的一部分。(蔡一凡)
什么是校本教材,“校本”的英文是schoolbased,可以译为“以学校为本”或“以学校为基础”。校本教材的内涵是基于学校、以学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对现行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扩展,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素材所编著的,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或者是其中一种方式。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一是基于学校,以学校为载体,二是产生于学校,服务于学校,三是为了学校,服务于学生。其定位应该是兴趣性的,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由学校根据其自身特点,本校学生实际水平和现实需要,自行组织开发的,开发的主体是学校一线教师而不是脱离一线的行政人员或专家。
三、 当前校本教材开发的问题
(一) 未理解校本教材,为开发而开发
校本教材只是校本课程的其中一部分,不可以把校本教材等同于校本课程;没有对全校学生做一个调研、不明白学生的真实需求以及自身的校本教材的切入点和自身特色,甚至于校本教材开发的目的是什么等问题还不是很明确的时候就匆忙地开发校本教材,浪费人力物力和时间,开发出的校本教材的使用价值不高,从而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而有些学校纯属为了让自身学校上一台阶,为了开发而开发,校本教材的真正内涵和价值并不能显示出来。
(二) 未关注学校特色,为利用而利用
一厢情愿地要求教师做什么,没有综合考虑教师的实际状况,只是为设计而设计,所开发的校本教材并未关注学校特色的形成,轰轰烈烈的校本教材开发只是停留于表层,无关于学生的深度和广度的发展。
(三) 未理清校本课程,概念混乱
校本教材只是校本课程的其中一部分,是用来补充和完善当前的国家统编教材。当前学校有开展多种课堂形态,例如第二课堂兴趣活动、社会综合实践活动、高一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其中某些活动课、研究性学习,学科兴趣小组活动,比如五中现有的机器人制作比赛,信息技术中的廊桥艺术等,既体现当地的文化特点和自身学校特点,也符合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是校本课程的表现形态之一,完全可以直接纳入校本课程,使其成为校本课程的一部分。
四、 开发高中英语校本教材
(一) 凸显整体意识,以统编教材为依托,保持思维的连贯性
以统编教材为依托,对统编教材进行适当的补充,校本教材视为动态的课程资源,把校本教材作为对统编教材的补充和完善(新课程标准,2017)。把高中的教材必修1-选修8作为一个整体,以每单元为单位围绕一个主题,同时也关注各板块直接的整体性,对教材进行融合,开发校本教材可以此内容为依托,开发不同深度和广度的校本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思维的连贯性。(屈小武 庄蓉蓉2013)
(二) 对接教学,开发相关英语背景知识,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将课堂教学的主题延续到校本,对接教学,开发相关英语背景知识,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在校本中找到熟悉的内容,减轻他们的学习难度,特别是理科学生,可以通过校本教材中英语背景知识的学习,更好地理解英语国家的知识文化。把相关的背景知识放入校本教材中,这种背景知识不只局限于英语国家的,也可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是亚非拉等国家的知识背景,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加强英语知识的积累,同时也可以避免中华“文化失语”现象,还可以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
(三) 重视语篇,渗透人文,体验情感升华
在校本教材的编著中,把握趣味性、人文性和时代性原则,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学生的情感升华的体验,使学生在校本学习过程中增加对西方国家的文化传统、文化特色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了解,形成跨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 课本知识的深度融合,扩展知识
高中教材体裁和题材内容极为丰富,有中国唐诗,日本的俳句,英语的童谣以及打油诗等,这些诗歌,单纯地让学生读或者教师直白介绍,学生感觉生疏,欣赏不到其中的美感,这时如果引进有关于诗歌校本教材,并提供实景视频和配乐朗读,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能力全面调动起来,获得审美愉悦。例如五中现有的校本教材《英语美文欣赏》里面呈现的,徐志摩的《Saying Goodbye to Cambridge Again》、印度的泰戈尔《The Further Distance in the World》等,这些图文并茂的诗歌、演讲视频或音频,使得课程教学和审美情趣浑然一体。
参考文献:
[1]屈小武,庄蓉蓉.基于单元主题的校本作业编制研究[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3(10):65-70.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模块)[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蔡皓生,福建省宁德市,宁德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