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贫困山区中小学基于“互联网+”开展立德树人教育方法的研究
2019-03-18张延山
摘 要:近年来,随着网络、多媒体在青少年思想深处占据地位的逐步深化,孩子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思想道德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有悖于社会主义道德的热点、难点问题。有些问题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特别是我们寄予希望的青少年法制观念、公德意识、责任意识、集体主义观念、纪律观念、奉献精神等还存在着一些缺失。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如何基于“互联网+”,对青少年开展立德树人教育,便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了。
关键词:互联网+;立德树人;德育教育
笔者以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一、 传统德育内容的设计有些脱离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传统德育内容大都以既定的伦理目标为中心,以与之相关的系统思想品德知识的传授为基础逐步形成起来的,注重以成人的视界为基础的价值目标和相应的伦理知识框架体系来构建的。对不同年级的德育课程内容设计也往往强调严谨的逻辑性和社会理性,设计好后通过教育灌输给学生,让学生遵守。并不是从学生的生活界面出发,也不是从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去引导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品德的提高。
德育教材中赞古人事迹多,讲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事迹少;赞他乡人多,讲身边人少;颂高大全的人多,赞平凡的少。使青少年误以为模范人物遥不可及或高不可攀,从而造成品德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和思想认识之间的严重脱节。
二、 重学校教育轻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
一直以来,中小学是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效果的巩固、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形成更离不开家庭的耳濡目染和成人的“言傳身教”。但是目前家庭教育的智育至上和功利倾向日渐浓厚,并有愈演愈烈之势。许多家庭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顾及孩子的品行变化,把孩子的品德教育完全推给了学校。成人在思想道德方面表现出来的道德低下和不正确的价值观取向给青少年提供了负面教材,这些与社会主义道德文明相悖的做法极大地抵消了学校品德教育的部分功效。学校德育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巨大反差使学生误以为老师所宣扬和灌输的都是假、大、空的东西,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于是出现了“5+2=0”的现象,即五天学校教育在两天假期过后,思想品德教育效果为零。
三、 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中普遍存在着重说轻教轻实践的现象
学校德育过程,无论在授课过程中还是在班会和团队活动课上,大都以说教为主。相对于道德规范,大多让学生进行道德上的判断、推理,甚至只是记诵训练,以为这样,青少年学生就会在实践中自觉遵循这些规范了。结果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较少,怕挤占教学时间影响学生成绩;家庭教育更是溺爱、迁就,家务劳动,家长是大包大揽,极少给孩子亲身锻炼的机会。没有亲身的体验,哪来深刻的认识?没有切肤的认识,何谈高尚的行为?
四、 缺乏行之有效的德育考核及奖励机制
现今的学校都有各种完整的计划和考核指标,而对这些指标完成的情况又直接与学校评估、教师奖励和职称挂钩。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智育评估体系非常完整,执行过程也很扎实;而对德育工作的考核标准往往缺乏可操作性,基本上是无章可循和被动应付,使德育工作处在一个不被重视的地位,品德教育的育人作用难以发挥。另外,学校、社会对品德优良的青少年学生缺乏应有的奖励机制,良好的道德行为得不到认可和应有的回报,久而久之则弱化了青少年群体中正确的价值取向。
鉴于以上这些原因,笔者认为,搞好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教育内容要面向现实生活,贴近公共道德
思想品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故德育的内容要根植于现实生活,源于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从学校、社会和家庭生活的点滴做起。如从教育青少年“孝敬”长辈进而过渡提升到“懂得关爱和帮助他人”,从教育青少年“懂得感激”到有意识地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良性循环。教育青少年有“公德”就要从小事做起,这些事虽细小却能折射出人格修养的光焰。学校及家庭的德育工作应当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从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质做起,进而为实现较高层次的品德目标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 德育工作应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全方位的紧密结合
青少年学生良好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大环境及其从属的社会小环境,如家庭及学校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学校、家庭任何一方教育的缺失都会直接导致整个德育教育链条的松动或出现缺口,会给不良品德侵袭青少年以可乘之机,从而危害年轻一代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应全方位配合,积极承担起教育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之重任。
学校一直是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学校教学工作具有思想导向、精神推动等作用。在继承原有德育工作优良传统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强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与时俱进,不断在德育内容的具体化、德育形式的多样化、德育手段的现代化等方面有所创新,并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考核和奖励机制,同时办好家长学校,形成家长和学校的良性互动,以此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 德育工作要重视和强化实践环节
在重视发挥学校德育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要努力强化青少年的德育实践环节。适当引领青少年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广泛组织开展多种行之有效的社区服务、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公益劳动等实践活动,使德育工作贯穿青少年学生的整个生活过程,从领悟到养成的转化,逐渐形成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等良好品质。
如何基于“互联网+”,对青少年开展立德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始终坚持如一地紧密配合和倾力协作,形成目标统一、要求一致、内容科学、方法优化、形式活泼的品德教育网络。如此一来,才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德育目标。
作者简介:张延山,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古丰教育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