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考语文命题的客观规律与路径选择

2019-03-18许舜卿

考试周刊 2019年23期
关键词:高考语文客观规律命题

摘 要:本文对高考语文命题的客观规律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并结合当前高考语文命题的改革路径进行探索与研究,希望能够从理论层面上为推动高考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一点支持。

关键词:高考语文;命题;客观规律;路径

语文是《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的必考科目之一,关于高考语文命题的研究鲜有涉及,这无疑滞缓了高考语文命题改革进程。基于此,我们有必要结合高考语文命题内容,对其客观规律进行探索与研究,并提出语文命题的改革路径,为实现高考语文命题的规范化、现代化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一、 高考语文命题的客观规律

首先,从高考命题的立场来看,语文命题经历了“忠君→建国→爱国→修身”等历程。在封建社会时期,管理人才的选拔以“文”与“德”为主要标准,“忠君”是其本质立场,命题的目的就在于对君主统治权力予以维护,并帮助君主笼络人才。而在语文学科独立设置之后,在科举考试中,语文的命题由“忠君”转变为了“建国”;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语文这门学科开始探讨“文”与“道”之间的关系,但在“反右倾”等社会运动中,语文高考命题最终以“爱国”为根本立场,其时代政治色彩也凸显出来。20世纪90年代,高考命题的选材开始将目光放在了自然、科技以及社会上,“修身”成了高考命题的立场。到2004年后,高考命题依然以“修身”作为立场,而选材内容则与学生的生活、社会特点话题更加贴近。

其次,从高考语文命题的考核目标来看,语文命题的发展态势依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在推行科举制度时期,考试目的主要是为了选拔管理,“才”是考核的主要标准。在新文化运动之后,高考语文命题开始着重考核“语文能力”,语文高考命题的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加密切,学生答题的方式也变得更加灵活。自新中国成立后,语文高考被赋予了政治色彩,直到“十年动乱”后高考制度恢复,高考语文才重新被定位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选拔方式。

此外,根据高考语文的命题内容,可知其一直围绕“语言知识运用能力”而不断发展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现代高考被深深打上了科举时代考试的烙印。1929年,教育部颁布了《暂行标准》,对高中语文课程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并将《国语》《国文》作为语文教材,高考语文的命题内容主要涉及学生对国文、国语的学习程度与应用能力的考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高考语文命题的内容突出的是语文的工具性,其时代性与政治性特点非常突出。1978年,教育部将“读写训练”定位了语文学科要求,2003年,教育部颁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语文课程应该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到一起。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工具化特点“深入人心”,基于高考语文引导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依然没有彻底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二、 高考语文命题改革路径探析

(一) 完善高考语文的本质功能

语文高考的本质功能在于育人,在高考语文命题改革进程中,我们必须以“人”为核心,将人的价值取向凸显出来。我国人口规模庞大,当前人民群众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依然存在很大的缺口,而一直以来高考都肩负着人才选拔的重任,在社会分流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作为高考必考科目,高考语文命题与考生高等教育的选择权利有着密切的联系。鉴于此,我们不可能否认高考语文的选拔功能,然而将测试功能与育人功能赋予到高考语文中则完全可行。我们完全可以基于高考语文命题改革推动素质教育,从而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指导。

(二) 完善命题机制

通常来讲,高考语文命题的素材都取自教材,并且銜接了大学知识,高校教师参与高考命题也成为常态,这也将语文高考的选拔功能充分凸显出来。高考语文命题不应该脱离“一体四层四翼”的基本框架,将基层一线教师的作用发挥出来,在打造高考命题队伍时,应该注入更多优秀的一线教师,如此才能够实现命题机制的主体多元化发展。在未来高考语文命题的改革进程中,语言文字运用、文学阅读以及写作这三部分内容短时间内依然不会有本质上的变化,然而为了将语言文学的应用性特点凸显出来,就必须将语文思维品质的考核定位贯彻落实。

(三) 突出语文课程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就本质而言,语文课程属于“一体”的语言文学,其课程内容涵盖了语文与文学两个方面,其具有民族性与时代性属性。前者决定了语文课程应该包含更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后者则要求语文课程应该与时代发展同步,基于此,语文教育必然具有生活性、人文性、工具性以及教育性的四项特征。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可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共同构成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这使得高考语文命题的载体趋于具体化,必须充分结合时代发展形势,以“人性”为重心,致力于对人价值维度的考查,将语言文学的思维品质凸显出来。

(四) 树立“大语文”高考理念

基于“大语文”高考理念的树立,可以让学生有更多途径与机会去选择解答试题,这对高考语文命题多样化、科学化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1992年,张孝纯等人提出“大语文教育”这一概念,并指出高考语文命题不应停留在教材这一层面,应对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将当前世界与生活实践的内容融入高考语文命题当中,进而使高考语文命题的选材与题型的形式发生转变。不可否认,城市化趋势已经成为当前高考命题的一大特征,就本质而言,这也反映出高考蕴含的现代文明,与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选拔而言有着较强适应性。

三、 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高考命题的发展与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国情,在未来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考语文命题应该坚持自身的育人功能与测试功能,致力于高考社会化进程的推进,将语文思维品质的考核定位贯彻落实,基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注入更多语文核心素养内容,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黄海燕.高中作文命题存在的问题探析[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5):31.

[2]周剑清.高考语文命题改革浅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4(5):32-35.

[3]黄助昌.对高考语文命题、答案及评分的反思[J].语文建设,2015(10):53-55.

作者简介:许舜卿,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惠安惠南中学(泉州第十六中)。

猜你喜欢

高考语文客观规律命题
“三件大事”历史性胜利所彰显的客观规律
抓文体特征 重整体感知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索
如何学好语文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拔苗助长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