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高分子材料》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

2019-03-18贾润萍田甜杜永徐家跃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9期
关键词:教学实践教学改革

贾润萍 田甜 杜永 徐家跃

摘要:《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具有学时短、内容繁多、交叉性强、更新速度快等特点,采用传统教学方法难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学生积极性、教学内容、产学研合作、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几点改革建议,籍此提高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效果。

关键词:功能高分子;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9-0107-02

功能高分子材料是目前材料学科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领域,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代表着高分子材料发展的主要方向,现已成为国内外材料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1]。基于《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具有学时短(32学时)、内容繁多、交叉性强、更新速度快等特点,为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变得至关重要[2-4]。笔者根据《功能高分子材料》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多年教学经验,对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紧密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学习老师。笔者在授课中,特别注重以人们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的或新闻报道或学术期刊中报道的功能高分子材料为例,引出某种具有特殊功能的高分子材料,由此与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类功能高分子材料的重要性,并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我校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目前仅对研究生开设,所以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及时检索最新研究成果的能力,激发科研兴趣。只有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方能显著提升教学效果。与此同时,还需将授课内容与学生后续的研究课题进行有效衔接,启迪学生提前开始认知和思考。在知识点学习时,通常以问题的方式导入,让所学问题在学生的心底生根烙印,再针对性地启发学生进行科研思考,让学生主动爱上学习,籍此提升课堂效果。

二、多媒体与传统模式互补教学,自主进行动画设计

教学方式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借助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同学们通过分组讨论、网上资料查阅,发现个人兴趣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导学,学生探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多媒体课件制作、视频检索和内容选择。新时代下,功能高分子材料层出不穷,其应用面也更加广泛,而网上能够获得的视频资源有限,所以要鼓励学生大胆结合实际生产和生活实例,进行自主动画设计,以丰富视频资源,生动灵活地呈现功能高分子材料的设计、特点和应用。这种多媒体和视频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潜能,让学生的自我意识得以有效发挥。在多媒体和视频动画基础上,开展师生共讲,对于一些反应式、机理推导,仍采用传统板书方式讲授,以利于学生消化和吸收。

三、建立校企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我校在校企协同育人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最具特色的便是校企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以材料学科为例,在学校持续稳定的建设投入支持下,我校材料学科建设了三个由上海市学位办授权的研究生实践基地。每年上海市和学校都会投入专项经费,用于基地的稳定发展。目前,以上三个实践基地已积累了丰富宝贵的行业、协会、企业、专家和企业导师资源。通过这种校企产学研协作,能够实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有利资源的高效整合。高校育人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企业和高校教师共同提炼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开展企业研究课题研究。

就本课程而言,先定向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搜集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难题,提出对于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热、光、电、机械、生物相容性等具体功能要求。再根据高分子材料的分子结构和设计要点,设计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思路、制备方法等,从而获得理论知识的综合训练。同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授课,将教学内容与企业发展实际相结合,并根据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制定个性化课程模块。这样学生在未走出校门的前提下,即可了解企业需求,进行自我丰满。最后安排学生去一到两个重点企业参观实习、实地体验,籍此加深理解程度。这种校企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在我校高层次创新性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中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四、建立教研相融相长,提升创新能力机制

作为一门知识密集、实践性强、更新速度超快的实用课程,《功能高分子材料》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其相关实验少、缺乏实践训练和能力培养环节。对于地方高校来讲,这些问题尤为突出,因此教学与科研的融合相长在課程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我平时特别注重收集我校在功能高分子材料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让学生切身感受它们给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增强科学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将理论付诸实践。我还积极创造实验条件,开展大创研究活动,备战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各类比赛。这些课外科研实践活动,不仅显著提高了学习效率,还营造出浓郁的学术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

五、采用“平时成绩+多媒体+期末论文”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考核方式多以期末论文为主,平时成绩为辅,平时成绩占30%,期末论文占70%。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在成绩评价时,采用了“平时成绩+多媒体设计+期末论文”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其中平时成绩由出勤率和课后作业构成,占20%;多媒体包括多媒体课件、视频动画和课堂试讲构成,占40%;期末论文占40%。平时成绩旨在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学生思想动态的客观表现。多媒体模块旨在考察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力,学生需要花费很多课外时间去准备。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想要做好多媒体课件,首先需要查阅很多文献资料,检索相关最新发展动态;其次学生需要深入消化理解;最后还需要设计模板,合理布局。视频动画还需要学习动画制作相关知识,寻找动画素材,需要跨学科知识。课堂试讲则需要自己先理解消化,再以自己的方式展现出来,还要调动课堂积极性,需要进行系统集成。这三个模块中的每一部分内容,都对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三个模块的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为学生后续开展毕业开题、论文答辩打下了一定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种考核方式,使得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得以显著加强,课堂互动也十分活跃,极大改变了以往的被动输入学习模式,并自发地爱上学习。

六、结语

随着新时代背景下材料学科的蓬勃发展,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会越来越深入,应用面也必将越来越广泛。为了适应功能高分子材料日新月异的变化,《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笔者在这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采用了产学研、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一系列教学改革,使得学生乐于参与教学过程。这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引导学生主动对接产业技术需求,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潮流。

参考文献:

[1]臧利敏,杨超,张发爱,韦春,陈秀丽,黄孝华.“互联网+”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14):78-79.

[2]夏慧芸,高莉宁,宋莉方,王凤燕.《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28):231-232.

[3]赵天宝,陈宝书,张建军.《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7,(32):254.

[4]张旗,刘治田,高翔,郑华明.《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广州化工,2016,44(15):170-171,201.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教学改革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