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融合创新

2019-03-18张昱峥

教师·下 2019年1期
关键词:学生生活融合创新信息技术教学

张昱峥

摘 要: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的有机联系,让学生切实体会信息技术应用的便利性。文章阐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融合的必要性,并以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生活融合创新的案例,去呈现生活化的信息技术高效融合创新课堂。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学生生活;融合创新

我国早在2000年课程改革中就将计算机课改为信息技术课,这一修改不是简单的名称的改变,而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评价、课程资源、教学方法等全方位的更新与改革,意义重大。简单地总结起来,原先的计算机课偏重于计算机技能的教学,如操作系统、工具软件的使用;而信息技术课则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注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

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融合的必要性

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来说,信息技术课不应是简单地学习计算机本身的一些操作,教师而应注重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具体来说,从教学设计层面,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要注重体现信息技术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融合与创新,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一定要充分考虑如何向学生体现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这样才能贴近学生实际的现实生活,将学科知识、技术技能和生活体验融为一体。而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一些难点,也同样需要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感性的知识去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站在课程改革的高度进行教学设计,认真寻找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的有效、有趣、有意义的最佳结合点,从而打造生活化的信息技术高效融合创新课堂。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融合创新的案例教学

有的教师会觉得,你说的这些观点都对,但做起来很难,没有操作性。其实,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之人就可以。下面本人提供三个教学实例以抛砖引玉。

例一:在上Excel图表一节时,教材中图表实例不太能够提起学生的兴趣,本人以大部分学生都听说过的故事为着力点开展实例教学。相传古印度宰相达依尔是国际象棋的发明者,有一次,国王因为他的贡献要奖励他,问他想要什么,达依尔说:“只要在国际象棋棋盘上(共64格)摆上这么些麦子就行了,第一格一粒,第二格两粒……,后面一格的麦子总是前一格麦子数的两倍,摆满整个棋盘,我就感激不尽了。” 国王以为他只是想要一袋麦子而已,哈哈大笑,命令给他这些麦粒。当人们把一袋一袋的麦子搬来开始计数时,国王才发现:就是把全印度甚至全世界的麦粒全拿来,也满足不了那位宰相的要求。 那么,宰相要求得到的麦粒到底有多少呢?

请你借助Excel准确地计算,到底需要多少粒麦子。同时将结果用图表(折线圖)显示。

这个实例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本人引导学生分组开展探究,利用前面学习的Excel公式分两列分别统计出棋盘格子及对应麦子的数量。通过绘制图表,学生直观形象地发现随着棋盘格子的增加,放置的麦子数量呈指数级增长,如图1。

接着可以鼓励学生利用Excel自主绘制一些跟学习生活有关的图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欣喜地发现,部分学生能迅速举一反三、融合创新,绘制出数学的各种函数图像,其他同学看后也积极主动跟进,全班学习气氛十分热烈。

例二: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四章《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里有一个实践操作(P62),如图2。其中使用“TrueType造字程序”造字的实践任务,就有改进的必要和空间。

如果教师直接布置任务,让学生造手写字或生僻字,事实证明,学生在完成这个任务时,没有目的性,很随意。因为学生基本上没有输入手写体的需要,也很难有机会造生僻字,试问:我们有几个人造过生僻字?联系本课字形码的知识点和学生生活实际,本人设计如下的任务: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下面表格中文字的字体变化,如果你发现了问题,请思考其产生原因并尝试解决。

学生很容易发现,“镕”字比较特殊,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此刻,无需老师“驱动”,学生纷纷开始探究,有的尝试对“镕”字设置其他字体,观察变化;有的输入其他文字,如自己的姓名,再设置不同字体,观察变化。最后,学生基本能得出结论:“镕”字不是常用字,而有的字体的字库只包含常用字,怎么办?这时,教师再引出“TrueType造字程序”,介绍使用偏旁部首法,又快又好地造了一个华文行楷的“镕”字,如图3。

解读:“TrueType造字程序”并非一定要用来造不存在的字,用来补造一个非常用字的某个字体,更具有现实意义,从我们的上课反馈来看,比原课本任务效果好很多。一个学生下课后,高兴地说:“老师,我们社团设计活动海报就遇到这个问题,今天解决了!”

更多的惊喜还在后面,在下一节课中,不少学生对造字程序还是意犹未尽,他们已经不满足于造字,充分发挥他们这个年龄段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造字程序绘制出类似十字绣的美丽的图案。如图4,还可以将其当作文字通过全拼输入法输入到Word中,调整大小。学生们做得兴致勃勃。

例三:在上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第二章《图形图像》中有关图像分辨率内容时,本人发现此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这部分内容就需要我们深入挖掘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的显性或隐性的联系,搭起知识与生活的桥梁,也许会更容易让学生有一种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美妙学习体验。本人现场下载学校网站上的一张学雷锋活动照片,分发给全体学生,并提出几个问题让他们去思考、发现,一是该张照片的分辨率是多少,二是该张照片的拍摄时间、所使用数码相机的型号以及像素数。

学生纷纷行动起来,照片的分辨率最快被找出来,为2592×1944。发现照片的拍摄时间、所使用的数码相机的型号的过程稍微有点曲折,但很快有学生发现通过右键观察图片文件的属性—详细信息,可以发现有关该张照片的许多“秘密”,如拍摄日期、分辨率、位深度、照相机制造商、照相机型号甚至是曝光时间等丰富的信息。如本张照片的拍摄日期是:2014.3.27 11:09,相机型号是Canon PowerShot A610。但是该款照相机的像素数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学生一时陷入了困惑中,无从下手,作为教师,此时该出手了。本人适时提示:我们不是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来获取信息吗?学生顿时醒悟,立刻通过百度查找Canon PowerShot A610的详细信息,很快学生发现该款相机的有效像素是500万。但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学生还是一头雾水,本人这时把学生从自主探究拉回课堂讲解,通过PPT展示,本节课的这张照片的分辨率是2592×1944,代表这张照片的水平位置有2592个像素点,垂直位置有1944个像素点,那么整张照片的总像素点的个数就是2592×1944=5038848,约等于500万。也就是说通过图像分辨率可以推测出拍摄该张照片的数码相机的有效像素至少为500万,通过查证数码相机Canon PowerShot A610也验证了这一点。

本节课,学生通过寻找一张数码相片背后的秘密将课本知识和生活问题很好地联系起来,这也为继续学习有关图像分辨率的知识打下了基础,提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继续这样的教学理念,提出技术与生活结合的问题,如一张数码照片适合打印或冲洗成多大尺寸?如果在制作海报时下载的一张网络图片放大模糊,怎么办?这些问题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在技术与生活的融合中不断学习、不断创新。

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为方便人类的生产生活而生的,是人类的智慧结晶,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应该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技术与学习生活密切联系,打造有生活气息、有技术应用场景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教学将源于课本,高于课本,贴近学生,融入生活,激发学生将技术与生活密切关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Z].教基〔2001〕17号.2001-06-08.

[2]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学生生活融合创新信息技术教学
历史课堂与学生生活
小学“优课”教学模式的多元分析
运用“分层教学”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