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人文意识,发展品德与社会核心素养

2019-03-18赖其煊

教师·下 2019年1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核心素养

赖其煊

摘 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一切以人为本,凡事从人的根本出发,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关键。文章将从挖掘文本内容、组织实践活动、注意教学细节三个方面来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学习,学会如何做人,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发展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核心素养。

关键词:人文意识;品德与社会;核心素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人文意识就是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自我意识,领悟到自尊、自身价值对自己的重要性,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和所学知识发扬自己的个性。

一、挖掘文本内容,丰富课堂人文因素

(一)分析案例,捕捉闪光点

品德与社会的教材中最常出现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内容就是教材中一个个真真切切的案例。教师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对错,可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念;抓住案例中的闪光点,可间接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发展学生品德与社会核心素养。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今天你安全吗?》时,为了帮助学生真切地培养起人文意识,我会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一起仔细分析教材案例,让学生在案例中找到真实体验。为了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了解不珍爱生命、不注意安全的后果,我会用PPT为学生生动地展示案例:小红因为早上赖床害怕不能及时赶到学校,在路上遇到红灯没有多加注意,闯了红灯,正在此时一辆送货车疾驰而来,因为司机的疲劳驾驶没有注意红绿灯,小红不幸被撞伤。我通过将车祸图片制成动图,为学生展示不注意安全的危害,并且抓住该案例中的闪光点,让学生谨记不要闯红灯,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尊重爱护自己的生命,从而帮助学生在无形中培养自身的人文意识。

(二)激活留白,撬动共振点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将课堂讲授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内容,我会在讲授时丰富课堂人文因素,让学生发挥想象,激活教材中的留白。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我们的生命》时,会让学生在课前向家里人询问自己的出生日期、地点、出生时的体重、身长等基本信息,并询问爸爸妈妈当“我”出生时,他们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的。在课上我会请几位学生讲述他们出生的故事,首先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伟大,以及他们对于爸爸妈妈的重要意义,再引导学生将教材中“我的出生小记录”填写完整。学生通过对自己身高、体重的对比发现了生命增长速度之快,体会到了生命的伟大和神奇,从而自然而然地培养了自身的人文意识并发展了核心素养。

(三)联系生活,驱动认同点

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的始终是理论,真正让学生培养起人文意识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对生活的联系。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公共场所拒绝危险》时,为了拓展课堂的人文因素,我会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回忆在公共场所经常会看见什么标语。有的学生经过思考想起经常看见“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请保持环境卫生”标语。为了帮助学生拓展教材人文资源,我会提醒学生:“我们的校园生活也是生活,那么我们在校园里要张贴一些什么样的标语呢?”学生积极回答。我整理学生的答案,并询问学生张贴此标语的原因及意义,发现很多学生都是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考虑,欣慰学生的人文意识开始逐渐形成。

二、组织实践活动,升华学生人文情感

(一)搭建平台,播报时事

搭建平台,组织学生开展物理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关注物理时事,集体进行教学讨论,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物理科学思维,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思想与品德四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当危险发生时》时,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会为学生播放最近常出现的危险事故,为学生展示他们是如何在危险时刻保护生命安全的。在课上为学生搭建平台,布置实践场所,举行“安全知识竞赛”,并设置情境:“若遇到地震该如何保护我们的生命安全?”我让学生在课下搜集有益的方法,并在课上和学生集体评价选出学生认为最有益的方法,整理好,从而让学生深切意识到保护自身安全措施的重要意义,逐渐培养核心素养。

为学生搭建物理知识平台来学习知识,可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品德与社会的人文意识,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一步步发展核心素养。

(二)开展调查,体验人生

在教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过程中,我经常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开展调查,让其体验人生和生活,体验这对人们生活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培养人文意识,发展核心素养。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家庭小账本》时,为了帮助学生升华人文情感,会让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下时间开展调查,走访生活中的亲友,询问他们为什么要制定家庭账本,在制定时都考虑到了什么因素,如果出现突发情况又是怎样处理的。这样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经验,也意识到家庭账本对每个家庭每位成员的重要意义,还间接地体验了生活,体会到了父母工作、管理家庭的不容易。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实际调查,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人生,体会学习对生活的实际意义,帮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三)走进社区,撰写心得

品德与社会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社区,以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品德,而学生是否具备健康的品德也是通过社会实践来检查的。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第三章第二节《钱该怎样花》时,发现很多学生花钱大手大脚,认为家庭生活条件过得去便不体会父母的辛苦。为了改变学生这种心理,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我会带领学生一起走访社区,让学生了解社区其他人每个月的生活费是多少,在生活中又是如何分配家庭生活费的,每部分的比重都是如何考虑的。经过调查询问,学生发现由于家庭條件差别较大,每个家庭用于生活的开支和比重差别也很大。结束后,我让学生结合记录的重点信息撰写一篇走访心得,以帮助学生自我升华人文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多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走访社区体会民生,并让其撰写心得,能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从而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升华自身的人文情感,发展品德与社会的核心素养。

三、注意教学细节,提升教学人文效果

(一)基于儿童视角,润物无声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吸收程度和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站在儿童的角度上看问题。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第四章第一节《让爷爷奶奶高兴》时,会首先询问学生是否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爸爸妈妈平时是怎样对长辈的。学生开始回忆,发现爸爸妈妈经常做长辈爱吃的饭菜,给长辈买好的衣服和生活用品,也经常教育自己多哄长辈开心。接着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讲述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孝顺爷爷奶奶的。“我会唱歌、跳舞给他们看,给他们递药。”“我会把学校里吃到的好吃的留下一部分,回家给他们吃,让他们也尝到这份美味。”这样便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意识,发展了其核心素养。

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看问题,并将自己置身接受知识的环境中,可体验学生接受知识时的心理特点和看待问题时的解决思路,从而逐渐帮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二)强化生本体验,由静到动

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静态的知识转化头脑中可以随时调动、灵活应用的动态知识,让学生在知识传授和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美丽的生命》时,会带领学生在校园里观察,并询问学生:“什么是生命,校园里的哪些事物具有生命?”经过亲身观察,学生先发现了校园里的昆虫,认为生命就是一切活着的事物,它们可以进行走、蹦等运动。接着学生又注意到了花朵等各种植物,此时我追问学生:“这些植物是否也具有生命呢?”学生思考自身认为的生命,开始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它们会长大、会生病、会疼痛,它们也具有生命。”最后我让学生对生命进行深刻体验,从而发现万事万物都具有生命。

带领学生进行知识体验,强化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深刻理解,可让其将静态的知识迁移转化为动态的灵活知识,一步步培养自身的人文意识,发展核心素养。

(三)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学生处于不同年龄阶段,具有身心发展的差异性,看待学习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学细节,因材施教。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节《伸出爱的手》时了解到很多家境较好的学生易产生自负心理,家境较差的会自卑,认为别人给的一切都是同情。这个时候我首先会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绝不硬性要求学生必须怎样做,之后再为他们选择合适的教导方式。对于家境好的学生,我会多让他进行一些难度稍大的任务,一方面是消磨他们的自负情绪,一方面也对他们进行积极鼓励,让他们体会并懂得分辨是非;对于家境较差的学生,我则会布置中等的任务,多多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天赋,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并逐渐建立起心理自信。

四、结语

将教学课堂拓展到生活中,把教材中的知识进行细细挖掘,为学生寻找细节中的人文因素,这是培养学生人文意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王保良.德育——素质教育的灵魂[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4):12-21.

[2]夏红艳.淺谈新形势下的小学德育教育[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7(2):76-78.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核心素养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