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从历史学习中获取和提高行动力
2019-03-18王淑芹
王淑芹
摘 要:指导学生从历史学习中获取和提高行动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掌握知识―形成观念―指导行动(认识、观念层面);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指导行动(能力与方法水平,实践行动层面)。文章以新课标为依据,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初中阶段掌握知识、形成观念(能力方法)、指导行动的主要内容及对应关系。
关键词:历史学习;新课标;行动力
一、掌握知识―思想观念―指导行动(认识、观念层面)
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从不同角度感悟历史知识的启示意义,明白道理,并将它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形成某种相对稳定的思想观念;以这种思想观念指导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提高行动力。
基于新课标,结合教学实践,初中阶段,掌握知识―思想观念―指导行动三者的主要内容及对应关系见表1。
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方法)―指导行动(能力与方法水平,实践行动层面)
即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某种能力或掌握某种方法,并运用这些能力、方法去解决现实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学会做事,提高行动力。一个人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行动的效率和质量,历史课程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德育教化,它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是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并能使学生运用这种能力、方法迁移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
初中阶段,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方法)―指导行动三者的主要内容及对应关系见表2。
上述思想观念、能力方法、具体行动指导等各元素,有的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项能力、一种方法;同一历史知识的学习,既能使学生明白道理,形成观念,又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掌握。
指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获取和提高行动力,教师的引导极其重要。如“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时间、背景、事件经过、结果),但在识读《圆明园残迹图》谈感悟时,学生普遍能想到的是:圆明园被毁了,惋惜(直观认识)、揭露和痛骂英法侵略者野蛮无耻的暴行(自发的原始情感)。少数学生会从中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极个别的学生会想到怎样做才不会让历史悲剧重演。可见,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读图能力的形成、情感的升华及指导行动这几个方面需要教师引导。教师可用“图上有什么?”(直接信息)—“为什么?”(间接信息)—“怎么办?”(现实意义)三个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进行思考,“知道怎么思维”。“图上有什么?”是简单的看图说话(如图上是圆明园残迹);“为什么?”则需要学生从背景、原因等方面分析与图片相关的历史事件,得出图片反映的间接信息,并在分析史实的过程中明白一个道理,从而提升思维深度(如落后就要挨打等);“怎么办?”则可引导学生以史为鉴,指导学生的实际行动(从学生个人“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和国家“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两个角度来谈),同时将学生自发性原始情感升华为自觉的、理性的爱国情感。这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过程中,明白道理,形成觀念(落后就要挨打),培养能力(识读图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等),指导行动(努力学习,奋发图强;运用能力解决其他相同或相关问题)的其中一个教学例子。
“习得一套观察世界、审视过去与现在的方式。不但眼界为之拓宽,思考事物的角度也随之而变。”由历史知识的掌握到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再到运用这些观念、能力方法指导实际行动,提高学生的行动力。这是我历史教学的观念,也是我历史教学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