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有效练习的设计与实践
2019-03-18李沿闽
李沿闽
摘 要:练习是数学学习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有利于对原有数学认知的巩固与拓展。有效的练习,一定是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个体都能生长的一种课堂教学的反馈形式。所以说,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初中数学练习可以看成是教师安排的外部事件,这些精心设置的外部事务,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进而支持他们课堂的内部学习的过程。文章从当前初中设置练习普遍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立足学生素养的生成,以及学生情感状态与认知水平,探求初中数学练习设置的基本原则与有效方式。
关键词:有效练习;趣味性;开放性;层次性
当前数学中,教师总是注重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数学的能力与表现,而对于练习,教师更多地考量学生的态度与结果。即学生如果做了,就是态度好;如果做对了,就是效果好。实际上,教师要自己设置练习,将出题前的思考、学生做题的过程以及最后做题的结果对接起来,全面权衡,给学生最有效的练习反馈。具体来说,初中数学练习设置有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一、趣味性:给学生亲近的感觉
谈起初中的数学练习,学生想到最多的就是无穷尽的课后作业。其实设置练习的过程,也是教师设法与学生在数学上进行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能抓住他们的心理特征,将他们的思维与兴趣引向数学的纵深地带。如果学生一看到练习,就产生一种厌烦的心态,那么所有的习题任务就会在被动的状态下完成。缺少了主动,学生就很难在练习的过程中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本来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从混沌走向清晰的过程,每次成功都会有一个马斯洛称为“高峰状态”的心理期。所以教师设计的练习要想达到有效,首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习题当中,这些习题必须有一定的趣味性,能与他们的情感有所联系。例如,在初步学习了“统计”之后,教师可以将课堂上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对接起来,即让他们将兴趣的触角伸向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上,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来强化课堂上的认知,这在心理学上称为“雷科马克原理”。例如,教师问学生是不是想了解全校的用水情况,想不想了解他们自己对节约用水做的一点点贡献,学生当然很乐意了,他们想不到自己的微小举动可以影响整个学校的形象,他们惊讶于自己学的东西真的能派上用场。学生去学校总务处查看15 天当中全校每天的用水,接着他们列出统计数据表。根据这个表,教师让学生估计学校这一个月的用水量,接着让学生了解到当地每吨水的定价是1.2 元,试着让学生写出学校应付的水费 a 与天数 b 的函数关系式。很明显,学生在做这样的练习时,整个身心都是放松的,每一个探究的过程,都是他们自愿去完成的,而且充满着好奇。每一个具体的过程,都跟他们生活的某个环节相连,他们解题的过程就变成深入了解生活的过程。在每个细小的过程中,学生都是顺着思维态势的发展逐步深入的,不需要教师过度地指点,也不需要教师刻意地去拔高。在遇到卡點的时候,学生会主动去询问小组其他成员或者教师。所以教师通过开发和利用与生活相关的实际情境,打开了学生兴趣的阀门,激起了他们做题的那份热情,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同时教师也巧妙地将教材文本与学生身边的资源进行了融合,从而创设了人文化的教学模式。
这个兴趣产生的过程,是从学生内部的动机开始的,即从他们想了解学校的用水情况开始的,这个动机催生他们有走向数学内核问题的信心。再从练习的实践来看,当学生有了兴趣,有了好奇心,练习变成了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比如这题:若最简二次根式与是同类二次根式,求a的值。学生不假思索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最简二次根式与是同类二次根式,所以2a+1=3a+2,a= -1。可教师追问:“这样对吗?”学生才发现本以为很简单的题目,竟然可能出错。于是他们的兴趣被激发,他们重新思考,发现当a= -1时,2a+1=3a+2=-1,此时与均无意义,所以满足条件的a不存在。因此在练习中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开放性:给学生探究的乐趣
有人反对布置数学作业,说是要减轻学生负担,这个固然不错,但不能因噎废食。就认知规律而言,一定的练习也能让学生在体验中更有效地提高能力。
在设计练习时,教师要综合考虑基础题与提高题的比例,注重难度调节,重组改编,倡导题组训练,体现一题多解、一题多议、一解多题,强化练习的自主开放,促使学生举一反三,熟练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为学生设计的练习都有着一定的模式,这样的练习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法,真正考虑学生数学素养的可持续发展。比如教师可以依据具体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开放性数学练习,改变传统练习模式,以更好地活跃学生创新思维,推进学生高效发展。开放的练习总有新颖的味道,通常教师总是让学生沿着问题去按图索骥,一步一步地去寻求答案。其实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思维的路线图,让学生运用这个图,自己去解决新问题。这个开放的点在于,学生先要能将原先的路线图由具体变成抽象的公式,再将抽象的公式运用到接下来的具体题目中。如果学生发现做题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就得重新去从源头寻找出错的原因,这给了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也给了他们揣摩数学原理的空间。不是所有的公式都由教师来推倒,要让学生体验整个认知的过程。比如教师设置这样一道练习:教师首先给学生作一个铺垫,形如x2+2ax+a2这样的二次三项式,可以用公式法将它分解成(x+a)2的形式,这样能将学生的思维迅速地拉回有关因式分解的章节中来,给他们一个思考的缓冲地带。接着教师问:“对于二次三项式x2+2ax-3a2,能不能直接运用公式呢?”学生将两个式子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发现不可以直接运用公式了。此时,教师提醒学生将目光聚焦到a2,即可不可以在二次三项式x2+2ax-3a2中先加上一项a2,使它与x2+2ax的和成为一个完全平方式呢?学生经过运算,发现真可以这么去做。没等教师补充,学生很快就在纸上再减去a2,而整个式子的值不变。于是他们得出这样的因式分解:
接着教师让学生将这个过程进行抽象化,学生认为可先添一适当项,使式中出现完全平方式,再减去这个项。教师表扬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说这就是“配方法”。最后教师让学生分解因式:a2-6a+8。当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结论,然后再去求证,也就给学生多了一个层次的思考,让他们的思维落脚点不在固定的结论上,而在事物之间的联系上。如下图,AB、AC、BC都是⊙O的弦,∠AOC=∠BOC。∠ABC与∠BAC相等吗?为什么?
很明显教师考查的重点,是学生对圆周角定理、垂径定理的运用。但教师没有像以往一样,让学生从已知结论去推断另外一个结论,而是让学生去思考这个结论是否成立。从这一题目可以看出学生要养成批判思维的能力,即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给数学思维提供一个新的深度。由此可见,开放练习的设计成功地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他们转换角度,发现了新问题,思考了新方法,进而更好地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也促使数学教学高效率地发展。
三、层次性:给学生发展的机会
教师设置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多一次对数学进行思考,多给一次将认知发展为能力的机会,也多给一次学生认识自己的机会。所以题目设置的难度就得是班级的平均水平,即让班级大多数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但同时又要在具体题目上划分层次,即要有一定的梯度,使之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比如一题有四个问题,第一问要让班级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出来,即使是学困生也能明白题目所要求证的东西,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求证与运算,这对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也是很有好处的。教师不能让练习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教师也要通过练习让优生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還有需要提升的空间,看到自己思维中的盲点与片面性。一个题目的第三问或者第四问,都需要优生去认真揣摩。
所谓层次性,就是要分别对待不同类别的学生。数学教师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都有接受评价的机会,都有从中学习其他层次学生优点的机会。如这样一题: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是 3 ,一边长是 6 ,那么它的周长是多少?有学生说12,这时候教师不是简单地去评判学生的对错,要让他们将思维过程表达出来。当学生表达出来时,教师首先要表扬他,同时要激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得出这一结论的,基本是班上的中游偏下的学生。学生接着说,他出现这样的结论是由于考虑不周全,只考虑腰长为 3 的情况,没考虑底长为 3 的情况。有学生得出答案是12或者15,教师同样让他们说出解题思路,他们很自豪地告诉教师,既考虑了3 为底长的情况,也考虑了 3 为腰长的情况。能得出这个结论的,往往是班级的中上游学生。教师让他们再去想,这样的结论对不对。于是学生展开了讨论,他们有的直接在纸上画图形,有的开始考虑构成三角形的条件是否得到满足。可见设置层次性练习,可以有效地提升所有学生的数学素养,让他们既能巩固原有的知识体系,又能有新的拓展。
四、结语
练习是初中数学学习的一个部分,它能给学生提供一个锻炼思维、生成能力的平台。所以教师要运用好这个平台,将学生的潜在能力进一步拓展开来,更好地对接他们的情感与认知。
参考文献:
[1]梁 琼.优化练习设计 提高教学实效[J].基础教育研究,2018(4):76.
[2]齐 磊.基于三大落点 设计数学练习[J].数学大世界(上旬刊),2017(7):78.
[3]秦 婕.初中数学练习设计的策略[J].广西教育,201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