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9-03-18陈溪郭俊理
陈溪 郭俊理
摘 要:先行组织者策略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学习策略。在地理教学中,用一种引导性的学习材料来搭建一座在学生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的桥梁是尤为重要的,因为地理学科的学习是需要从系统的方向来掌握的,没有完全独立的地理知识,所以把先行组织者策略运用到地理教学中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地理教学中的使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将学生的零散地理知识串联起来,稳定他们头脑中的地理知识结构,从而真正掌握地理这门学科,使学生们在巩固原来知识结构的同时更容易将新知识融入认知结构。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策略;地理教学;有意义学习理论
一、引言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得到凸显,为了慢慢改善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的教学环境,学者和教师不断地在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并且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同时,地理教学也不能满足于当前的状况,要与时俱进,使用单一不变的教学方法是不足以达到让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的。而让学生积极地学习地理、有意义地高效学习地理,是探索地理教学的学者和教师需要持续关注的话题。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可以看作联系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该教学策略被提出以来,国外一直都有学者在关注并探讨,比如Lawton loseph T.在《先行组织者在学习和保留逻辑运算和社会教育观念的应用》一文中就有所阐述,国内学者和教师近些年对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研究也逐渐多了起来,并用实验法将该策略运用到地理课堂上,得到了可靠的数据。实验方法一般是将两个学习水平基本相同的班级分为测验班和控制班,测验班使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控制班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实验结果证明,先行组织策略的使用,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新的学习内容,且有利于旧知识的巩固。这说明先行组织者策略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地理学习,能够满足新课改的要求。
虽然大环境上先行组织者策略已经被广泛关注,但其在地理学科的应用还是较少,而我们的地理教材看起来内容简单,往往都是开门见山,较为直接地呈现新的学习内容,缺少“先行组织者”,学生光看教材很难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在头脑中形成地理知识结构。故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是必要的。探讨该策略的运用,一方面可以丰富地理教学的方法和理论,推动地理教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教师的引导,调动起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去思考地理问题,学习新旧知识,自发地在头脑中构建地理基础知识结构,让学生由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的被动者转化为新教学模式课堂上学习的主动者。
二、教师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运用中扮演的角色
新课改提出课堂应从以前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种课堂教育模式的转变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但是在这个教学模式中不能偏颇地完全让教师做一个旁观者,学生有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而在先行组织者策略教学中,是教师先把引导性材料呈现给学生,引出当前所学的新内容,帮助学生把新旧知识间的枝干连接起来,从而能对新的学习内容起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先行组织者策略在课堂中的应用环节中是非常重要的。在教授学生新的知识之前,向学生呈现引导性材料并联系新知识这一重要环节也是教师的任务。
三、先行组织者的分类及应用
地理学知识体系很繁杂,各知识点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初中、高中地理的内容是很基础、很简单的,但对学生们来说理解与掌握也有一定的难度,而且高中地理的各章节之间也是科学排序的,如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这五个章节之间是互相关联的,且每一章的各小节知识点也同样是有联系的。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用一种引导性的材料作为联系新旧知识的桥梁是值得一试的,非常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能让学生把认知结构中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流畅的知识体系。
学生认知结构中旧知識与新知识有类属关系、总括关系和并列组合关系,故先行组织者也分为三类。
(一)上位组织者
上位组织者是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所学的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下位观念[6]。新学习内容类属于组织者,二者存在类属关系。
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的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在分析该地区农业发展条件时,就不得不联系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而在此时,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对学生们来说已经是旧知识,所以教师要在学生认知结构中搭起连接“影响农业发展因素”和“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条件”之间的桥梁。之前学过影响一个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自然因素方面有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源等,社会因素主要是劳动力、科技、交通运输、市场、政策等。所以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进行分析时,教师要把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作为先行者,一步一步地用各个因素来引导学生来分析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如向学生展示东北地区的地形、气候图,从地图中可以分析,地形方面东北地区有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适合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从图中的河流密度可以看出东北地区河流众多,水源丰富,同时联想我国的气候类型,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天寒冷,夏季温暖,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基本能够满足一年一熟粮食作物的需求。这里,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跟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区位条件就是一种类属关系,所以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这里就是上位组织者。
(二)下位组织者
下位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前所学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上位观念[6]。组织者类属于新学习内容,二者存在总括关系。
在学习“我国气候的特征”时,先给学生呈现先行组织者,即我国全年气温分布的特点、降水时间和空间分布的特点,接下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分析,归纳出我国的气候特征。由于气候就是热量、水分的组合关系,归纳出这两方面的分布特点,学生便能理解气候的含义和特征。所以这个时候中国全年气温分布特点、降水时间和空间分布的特点就作为下位组织者为新知识搭起桥梁。
(三)并列组织者
并列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既不高于也不低于新学习内容,但二者之间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是共同的属性,这时在组织者与新学习内容之间是并列组合关系。
例如,在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一课时,学习世界表层海洋洋流,可以用全球的温度带和风带的分布来作为组织者。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全球温度带的分布图,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分别从赤道向两极分布,再结合之前学习的热力环流原理,让学生分析出温度带之间的风带分布: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盛行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盛行西风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而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盛行极地东风。分析了风带,再讲解洋流运动,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洋流的运动规律。然而全球温度带和风带与洋流运动既不是类属关系也不是总括关系,两者是并列组合关系。所以此时我们可以把这种情况的先行者称为并列组织者。
四、结语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往往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模式登上课堂,很多时候它被运用在很多教学模式里,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引导学生联系新旧知识,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同时作为有意义学习理论的重要部分,最终促进了学生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而初高中的地理学科作为一个偏文科的理科,先行组织者策略的使用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各知识点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使用这个教学策略可以帮助他们更有逻辑地分析问题。每个教学策略都是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先行组织者策略也不例外,所以在完善课堂教学模式这条路上,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重任,不能单一使用某一个教学模式,要根据地理知识板块中各知识点的不同,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与多个教学策略和模式结合起来,尽可能地让学生每一节课有收获。对于地理教学,也有很长的路值得我们地理老师来探索、尝试,所谓任重而道远,教师也应该用更高的要求来约束自己、鞭挞自己。
参考文献:
[1]刘 丹.利用略图式“先行组织者”促进初中生地理空间形状学习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2]Lawton,Joseph T.The Use of Advance Organizers in the Learning and Retention of Logical Operations and Social Studies Concepts[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77(14):25.
[3]王國华.浅谈“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实验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3):103-105.
[4]仝晶晶.“先行组织者”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5]蒋跃珍.基于有意义发现法的地理教学设计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6]黄 焱,戴祖诚.“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实践与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09,29(4):120.
[7]黄秋霞.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8]肖金花.先行组织策略在地理生活化教学中的运用——以“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一节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1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