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文本阅读背景下小说环境描写作用分析策略探究

2019-03-18李现山卢云鹏孙彤

教师·下 2019年1期
关键词:多文本阅读小说

李现山 卢云鹏 孙彤

摘 要:为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质疑的精神,进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多文本阅读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文章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以小说环境描写作用分析为中心,通过多篇联读、多篇比读、一带多的阅读方法,探究如何全面深入地对环境描写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多文本阅读;小说;环境描写

一、核心概念梳理

(一)环境描写的基本内涵

环境描写指的是对文学作品中人物活动具体场所的描写,它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物)。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

(二)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的三要素为人物、环境、故事情节。作为小说的核心要素之一,环境描写必然与其他两个要素产生联系和相互的作用。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对情节进程的影响,以及对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情感表達的影响。把环境描写置于小说三要素的共同体中进行研究,注意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微妙体系的形成,是研究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的出发点。

(三)多文本阅读背景下小说环境描写作用分析

这种特殊的小说环境描写作用分析行为大体来说,就是在多篇小说联读的教师教学和学生阅读的实践中进行环境描写作用分析。由于所要阅读和分析的小说不再限于单篇,对于环境描写的分析就不能再按照之前的常规分析套路进行,而应该考虑在多文“联读”或“比读”中综合性地分析环境描写,力求找出多篇文章环境描写作用的相似性或差异性,并最终找到规律、得出结论。

二、传统的单篇小说教学中环境描写分析策略问题分析

(一)重套路、轻语言

阅读文学作品就是通过对文字的品读来与作者进行交流而引起共鸣,获得独特的感受,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和涵泳,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优秀的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意义,更值得品味、揣摩。但是在实际的小说教学课堂中,教师们却往往不会花过多的时间去带领学生仔细揣摩、分析相关语句,通常就是按着程式化的套路去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比如“本段运用环境描写,刻画了……的情景,烘托了……的气氛,为……做铺垫”。这样的分析纯粹是为了应考,于语言的品味涵泳来说,几乎没有价值,从而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初衷。

(二)解读方式缺乏特异性

小说中环境描写,自有其独特作用,对它的分析应区别于其他文体,体现出小说文体的独特性。我之前提到,对于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应该放在小说三要素这个体系内进行。但我们在传统的单篇小说阅读教学中,似乎看不到针对性的分析,小说环境描写作用分析和记叙性散文的环境描写分析没有不同。

(三)学生主体性缺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强调:“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1]但是在传统的小说阅读教学中,包括环境描写作用分析的教学中,这样的“代替”比比皆是。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的“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而教学中应该通过多文本阅读,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质疑,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根据学生发展需要来阅读。

三、关于多文本阅读背景下小说环境描写分析策略的探究

(一)实施理念

利用多文本阅读改变了教师一贯的小说阅读教学方式,由此改变学生进行小说赏析的思维方式。多文本阅读背景下的小说阅读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探究的课堂、讨论的课堂、思考的课堂、合作的课堂、有阅读策略的课堂。

(二)实施策略探究

1.多篇联读

多篇联读因为篇幅较长和内容丰富等,首先就需要确定明确的联读任务,例如通过阅读鲁迅《社戏》、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节选)和孙犁的《芦花荡》,对环境描写在表现人物上的作用进行分析。

《社戏》“月夜乘船”一段作者描写道:“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这段描写的是孩子们月夜乘船去看社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由景及情,可以体会出本段环境描写烘托了看社戏的孩子们轻快、喜悦、憧憬、急切的心情,也表现出儿时朋友之间一种至真至纯的友情。

《平凡的世界》中对孙少平做客回来的一段环境描写为“天开始模模糊糊地黑起来了。……多么好呀,春夜!”通过孙少平对周围环境的感受,联系孙少平下午紧张压抑的做客经历,就可以分析出这段环境描写烘托出了孙少平做客结束后内心的轻松、愉快。

《芦花荡》中首段的环境描写为“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段环境描写点明环境气氛,突出环境险恶,交代背景,努力长高的苇子象征着白洋淀人民的意志和力量, 生动地展现了在残酷的战争年代里,白洋淀人民威武不屈、顽强生存的姿态。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多篇联读,可以让学生充分领会通过人的眼睛去观察、感受周围的环境,从人物的心情、性格或品质等方面多角度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2.多篇比读

通过课堂实践发现,学生特别喜欢多篇比读这种阅读方式,正如找异同一样触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情。例如,同样是鲁迅的小说,《孔乙己》首段的环境描写和《祝福》最后一段的环境描写进行比较阅读。《孔乙己》首段描写“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慢慢地坐喝。”很有江南小镇的特点,同时也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是有着明显的阶级对立和贫富差距的,这就为孔乙己这一人物的出场,交代了一个悲剧的社会背景,自然也暗示了他的悲剧命运。《祝福》最后一段文字“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极力描写了有钱人祝福的热闹场景,与上文祥林嫂的惨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社会对苦命人的凉薄,深化了旧社会的“杀人”本质,从小说主题的角度分析出了环境描写具有深化小说主题的作用。

通过比读我们可以归纳出,两处环境描写首先都交代了小说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这样的环境背景对人物的命运都有着对比烘托的作用,更为深刻的是,学生可以从这两段环境描写中感悟到社会的黑暗、人性的凉薄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毁灭是多么的彻底,而又可怕、可悲。

3.一带多小说阅读教学

曹文轩的《草房子》中节选到中学课本里的片段《孤独之旅》中多次对芦苇荡进行描写,可以通过师生合作标画出文中对芦苇荡的描写,讨论交流多次出现在文中的芦苇荡的作用。“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通过写芦苇荡的无边无际,烘托了杜小康孤独和害怕的心情。“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这里通过嗅觉、视觉描写了芦苇荡夜晚美丽的景色,用乐景反衬了杜小康恐慌的心情。“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这里虽然还是在描写芦苇荡的浩荡无边,但也暗示了杜小康开始成长,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而这次,面对肆虐的暴风雨,面对锋利的芦苇,为了寻找丢失的鸭子,杜小康不再害怕恐惧,而是选择面对和斗争,这样的环境描写也暗示了杜小康已经长大。

通过精读与师生合作交流,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心情,推动了情节发展,进而突显了文章的主旨。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方法,能够在阅读中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让学生自主学习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通过分析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让学生意识到无论是国内小说还是国外的小说,环境描写都是相似又重要的存在。

四、结论

小说的环境描写与戏剧舞台的布局一样,看似可有可无,实则非有不可,而且分布在小说作品的各个角落并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多文本的阅读分析,教师教授学生有效的分析方法,即多篇联读、多篇比读、一带多的阅读方法,分别从小说背景、人物、情节、主题等角度,细心发现、静心思考、用心品味环境描写的作用,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进而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在写作中适当加入环境描写,为写作锦上添花。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方法,也可以用在小说人物、情节、主题作用的分析上,以一带多,提高学生知识概括能力、思维辨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进而实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Z].教基二〔2014〕4号.2014-03-30.

猜你喜欢

多文本阅读小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教材外诗歌多文本阅读教学的比较策略
试析多文本阅读教学提升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策略
让多文本阅读成为学生写作的源泉
明代围棋与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