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新液联合高频电凝治疗疣状胃炎疗效观察
2019-03-18高兴
高兴
【摘 要】目的:探讨康复新液联合高频电凝治疗疣状胃炎(Verrucosa gastritis,VG)的疗效。方法:将108例经14C呼气试验和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均为阴性的疣状胃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8例,对照组5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高频电凝治疗配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治疗基础上联合康复新液,对照组仅采取高频电凝治疗配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结果:依据疗效标准评判:将治愈和好转均视为有效,治疗组58例,治愈40例,好转10例,无效8例,有效(治愈+好转)50例,有效率86.2%。对照组50例,治愈24例,好转11例,无效15例,有效(治愈+好转)35例,有效率70%。 结论:康复新液联合高频电凝治疗疣状胃炎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康复新液;高频电凝;疣状胃炎;疗效
【中图分类号】R751.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3-0-02
疣狀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炎,也称痘疹性胃炎、隆起糜烂性胃炎,其特征为胃黏膜出现多个丘疹样隆起,顶部中央呈脐样凹陷,凹陷处或伴糜烂,隆起周围多见红晕,以胃窦部多见[1]。目前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疾病。诊断主要依靠内镜下胃黏膜的形态变化和病理学表现确诊。近年来,随着胃镜的普及,VG的检出率明显提高。笔者对2015年8月—2018年5月期间检出的108例HP阴性的VG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治疗,现将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消化科2015年8月—2018年5月期间检出的108例HP阴性的VG患者,内镜诊断:胃窦和(或)胃体粘膜上1个以上直径约0.3-0.8cm的圆形或椭圆形隆起性病灶,直径达1.2cm,界限清楚,顶端脐样凹陷,表面伴或不伴有糜烂、出血,可覆盖白色、灰黄色分泌物或暗红色血痂。10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58例治疗组,50例对照组。其中男性60例,女性48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45岁,平均年龄55岁,45岁-65岁76例,占76%。男女比为1.25:1.所有病例均行14C呼气试验和快速尿素酶试验,均为阴性,所有病例近四周未服用激素、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及非甾体类消炎药,组间在性别、年龄等构成上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临床表现及内镜下表现
临床表现:上腹胀痛占80.5%,烧心、嗳气占10.5%,恶心、返酸5%,食欲下降2%,消瘦等2%。内镜检查:108例患者共发现疣状隆起189枚,直径<0.5cm108枚,0.5cm<直径<1.0cm47枚,1.0cm<直径7枚,疣状病灶分布:胃窦占82.5%、胃体胃窦移行处(胃角小弯处)10%,胃体占7.5%,组间在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等构成上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
2 治疗
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内镜下高频电凝治疗:电子胃镜直视下,经活检钳孔道插入高频电凝导管,选择电流强度40W,电凝疣状病灶,至病变处1-2mm内病灶发白,术后禁食6小时。6小时后开始流质饮食。第1-2周,两组均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10mg,每日二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新液10ml,每日三次,第3-4周,两组均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10mg,每日-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新液10ml,每日三次,两组疗程均4周。治疗后4周复查胃镜。
2.2 疗效判定:
①治愈:症状消失,胃镜下疣状隆起消失,不伴粘膜糜烂、出血及表面覆盖分泌物或血痂②好转:症状明显改善或(和)部分症状消失,胃镜下疣状隆起消失或部分部分消失,伴或不伴粘膜糜烂、出血及表面覆盖分泌物或血痂③无效:症状未改善,胃镜下疣状隆起未消失或部分消失,伴粘膜糜烂、出血、增生性改变及表面覆盖分泌物或血痂。
3 结果
3.1 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4周后情况:
治疗组58例,治愈40例,好转10例,无效8例,有效(治愈+好转)50例,有效率86.2%。对照组50例,治愈24例,好转11例,无效15例。有效(治愈+好转)35例,有效率7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
3.2 统计学方法
根据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疣状胃炎又称痘疱状胃炎或慢性糜烂性胃炎,其特点是再发生或持续性胃炎多发糜烂,其发生机制可能与HP感染、免疫机制异常和高酸分泌有关[4]。目前临床上对VG的治疗,多是针对其基本病因,以抑酸、抗HP、保护胃黏膜为主。单纯药物治疗VG手段单一,疣状隆起病灶清除率低且易复发,特别是对于成熟型VG效果更差,因此还需联合其他手段才能有效地治疗本病。其中内镜下高频电凝、微波、射频消融、热极及氩离子束凝固术治疗(APC)联合药物取得不错的疗效。本研究采用高频电凝治疗仪,电流频率为300-1000KHz,本治疗选用混合波形,即切开波于凝固波的混合波。康复新液联合高频电凝术治疗疣状胃炎,结果术后4周两组间胃镜下表现、临床症状有明显差异,且未发生出血、穿孔及溃疡加重等严重并发症,近期治疗效果显著,治疗费用低,基层医生容易掌握,值得临床推荐,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另外疣状胃炎存在相当比例的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而且有相当比例的病灶不易消退 ,加之临床已观察到部分疣状胃炎病例发生癌变的事实,另有的基础研究方面获,得相关基因改变的证据,有理由将疣状胃炎(尤其是成熟型)作为一种高度癌变倾向的疾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40.
刘利波,张娟,杨静茹.102例疣状胃炎微波治疗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12,2(2):192
钱家鸣.消化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