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视角谈农村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对策
2019-03-18胡爱萍
胡爱萍
摘 要:眾所周知,校园欺凌事件已经成为校园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严重影响到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如何有效防止校园欺凌事件,给学生一个健康校园,给现代学校管理者、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提出了新的考验。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校园欺凌;文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2-006-1
为了更好地研究校园欺凌事件的现有状况,笔者将结合学校工作经验与调研结果相结合从文化视角下对校园欺凌治理提出一些对策,以为完善校园欺凌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减少校园欺凌提供一些参考。
一、强化法制文化建设,提高对未成年人保护的认识
加强法制文化建设,转变对未成年人保护的认识,完善保护未成年的法律体系。德国著名刑法学家佛朗茨·李斯特提出:“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目前我国法律对青少年的保护,将欺凌者也置于保护地位,法律规定14岁以下属于完全无刑事责任人,对其犯罪行为免予刑事处罚,并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致使司法实践中对青少年违法行为无惩罚手段可用,加之农村学校对青少年疏于法制教育,导致青少年法治观念淡薄,对法律没有敬畏感,更有甚者专门利用惩罚的空档期而想“捞一把”,于是从事暴力欺凌行为,这已经被许多事例所证明。所以制定专门的反校园欺凌法;修改《刑法》中有关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明确未满14周岁但造成伤害他人情节特别严重的也应追究刑事责任;建议在其中增加“反校园欺凌教育”的内容。
二、强化文化市场的监管,筑起对青少年的过滤网和防护栏
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实行严格的文化作品分级制度,从文化上筑起对青少年的过滤网和防护栏。校园欺凌映照社会暴力文化的消极影响。有关数据报告,当前文化市场自发性传媒商业化严重,在利益的驱动下,文化市场和文化作品中暴力、色情等泛滥,在管理相对薄弱的农村显得更为严重,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辨别能力、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或行为标准上带来严重影响,进而引发一些欺凌行为的发生与形成。如果文化监管部门能够加大力度,就会从源头上切断危害的根源,才是彻底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三、抢占校园文化阵地,发挥校园主流文化的正能量
学校管理层要做好校园文化建设上的“加减法”,来扶校园主流文化的正能量,去校园不利亚文化的邪势力。心理学不少研究表明,同伴群体背景对校园欺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青少年学生受“哥们儿义气”,“同姓一家亲”等文化的影响,行为特征相近或者空间接近者易组成小群体,甚至开始出现拉帮结派现象。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差,设施设备少,学生课外文化生活匮乏,容易导致学生染上不良习气,结成群体以欺凌弱者为乐,打发空虚无聊的时间。通过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延伸校园文化触角,创新校园文化形式,抢占校园文化阵地的“加法”来达到减校园不利亚文化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效果,使校园无处不在育人,无事不在化人,无时不有正气,充分发挥校园主流文化的正能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四、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
开发有关中小学生交往交际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加快农村中小学生由以自我为中心向社会融入的过程。校园从来都不是一个能够孤立于社会系统的场域。特拉维斯·赫西的社会控制理论认为,人的越轨源于社会控制的弱化,当下中国家庭中父母的“子女中心主义”理念,造成了青少年在学校中的“自我中心主义”,这妨碍了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青少年不懂得如何与别人交往,如何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尤其是许多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缺乏对父母的依恋,亲子关系疏远,给各种校园欺凌事件埋下了种子。加上部分学生在升学压力与学习能力的处理上不够合理,引起之间心理障碍、暴力倾向和心理失衡现象。因此,在学校开设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的课程显得尤为紧迫。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加强文化的包容性建设,用文化内涵的厚度来涵养学生心胸的宽度。当今社会受外来文化的消极影响,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面临解体,而西方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盛行。受功利主义文化和外来文化传播的影响,青少年普遍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抵制筛选,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要因反对文化的多元化而封杀文化的多样性。中国传统文化中“忍”文化,确实有其可取的成分,但有些家庭在家训中就会将其放大,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校园欺凌。
总之,解决和预防校园欺凌事件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尤其在现在的中小学。只要学校管理层、教师层面和家长层面共同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够有效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给学生一片健康成长的晴空!
[参考文献]
[1]颜湘颖,姚建龙.宽容而不纵容的校园欺凌治理机制研究——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法学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7(01)
[2]全国农村留守儿童 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 全国妇联课题组. 中国妇运,2013(06)
【本文系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文化视角下农村中小学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研究》(批准文号:GS[2017]GHB2954)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