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接文化产业化的通识课程设置探析

2019-03-18张华林董朝阳孟瑶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

张华林 董朝阳 孟瑶

内容摘要:借助地方高校的学科专业基础,搭建通识课程实施平台,开展文史知识、文化经济、文化创意融合的应用探索,跨学科交叉研究和创意开发实践紧密对接区域泛文化产业发展,培养文化创意人才,助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传播影响力和文化经济生产力,在通识教育理念引领下,探索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轨发展中学科专业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

关键词:通识教育 应用型高校 跨学科课程 文化产业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文化产业步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从国家“十一五”规划到“十三五”规划,“文化”跻身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中热度频升的关键词,文化经济成长为引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高等教育领域怎样承接起这场文化与产业聚合激发的人才培养新需求?选择怎样的途径促进文化传承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笔者认为高等院校应在通识教育理念引领下,从人文、经济、管理、工程等多学科交叉互涉的角度入手开发通识课程,研究文化资源融入文化产业、文化传播的实施途径,依托产、教融合建设特色学科专业,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对接文化产业化的通识课程设置需求

在高等教育已走向大众化的时代,我国的整体国民文化素质和学历层次都在快速提升。无论是宏观的社会就业形势,还是发生于身边的微观求职个案,都在向我们传达着这样的信息,即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已经让位于硕士研究生以上层次的学历教育,普通本科教育的使命就是为社会各行业发展输送应用型人才。而且当今的人才市场上,大学毕业生完全按照所学专业对口就业的机会在减少,而自身“万金油”“多面手”似的就业、创业适应能力必须加强,这也意味着“专业”间的边界和壁垒在逐渐走向通融,而“通识”彰显出独特魅力。

教育部等三部委颁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划了地方高校应积极推进向应用型转变,增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人才的未来发展道路。正向应用型转轨发展的各地方高校,在其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定位中,无论是躲在“象牙塔”里走纯学术路线的梦想,还是停留在追求实用主义的“术科”境地上的短视主张,都无异于号错了脉、开错了方子,最终必然导致无法实现预设的发展目标,并且会白白消耗掉原本就十分有限的教育和科研资源。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推进,面临着办学定位向应用型转变的大批地方高校如若仍坚持传统的单一学科“窄口径”人才培养模式,势必陷入与研究型大学的同质化竞争,而且丝毫不占优势,这将严重不符合地方高校未来发展的需求。现实告诉我们,对于地方普通高校本科生的培养,仅仅追求某一门学科知识习得和专业技能训练是不足为用的,必须加强通识课程多学科浸润、融通的作用,通识教育将是通往未来的一张“金字名片”。

二.对接文化产业化的通识课程定位

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会产生大量新兴业态的工作岗位需求,也必然影响到青年大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和人生发展走向,文化与经济整合发展的新形势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而言,预示着新的变革序幕已经拉起。在民族文化复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应该结合本土文化传承和区域产业发展,以通识教育的理念统筹规划学科专业与课程设置,促进学科建设与文化创意、文化经济的充分对接,发挥文史、艺术学科的思想教化、文化传播的功能,融通借鉴管理、经济、工程学科的实践型开发研究理路,培养拥有坚实文化底蕴同时具备创意开发技术优势、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深入开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意经济资源。

由此有必要重新定义泛文化产业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通识课程的定位,即在人才培养的导向系统中不仅仅要承继经典通识教育理念中“博雅”“全人”等人文素养培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牢固的“宽口径”知识和技能基础,但要辩证地促使学生从纯粹“技术型”角色中走出,成长为“通识型”人才,具备批判、发散思维品质,拥有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灵活应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创新性的工作任务,敏锐感知并适应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潮流。

三.对接文化产业化的通识课程实施方式

依托高校师资团队的教学与科研实力,具有开发交叉学科通识课程的资源优势,能够将研究领域涵盖语言文学、历史文化、信息技术、广告与传媒、产品设计与制造、环境工程、影视制作、工艺美术、工商管理、营销策划、财经金融等众多优秀人才汇聚一堂。研究团队的学缘背景综合性和雄厚的人才资源有利于创意开发设计与地方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创新复合型研究课题的稳定、深入开展,具备整合、凝聚共同研究兴奋点的独特优势,加速科研信息和研究成果的共享和利用,形成有利于通识教育的氛围浓郁软环境,加快培养稳固的人才梯队。

职称与学历结构优化的高校教师团队及其带领的大学生群体,可以便利地享受到高等学校的硬、软件办学条件提供的各项支持、保障,有效利用高等院校课程平台及各专业工作室和实验、实训基地及高校与政府、企业的合作研发项目加速推进研究进展。凭借高等学校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投入的教育、科研资源和经费支持、组织保障,教师团队能够依托学科群、课程群、项目课程实施跨学科应用型通识教育,指导学生完成文化创意与商业开发相关主题的虚拟项目策划、竞赛专题设计、毕业设计、地方商业招标项目,通过参展、获奖、投标等渠道助推创意开发成果的社会化推广应用。

四.通识课程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的作用

当前高等院校面临着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大局,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历史使命,顺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大趨势,将单一知识与能力结构的“专才”教育转变为跨学科、复合型的“通才”培养,作为高级人才培养摇篮的国内各高等院校,亟待发生一场针对教学与科研系统的深刻变革。此时大批地方高校如何在改革浪潮中找准办学的着力点、突破口,避免陷入与研究型大学进行不占优势的同质化竞争?辩证唯物主义启发我们事物的发展往往具有两面性,从辨证的角度分析,某一方面的劣势局面同时也会是另一方面的潜在优势。

从中央到地方正在给予向应用型转轨的高校大量简政放权的扶持政策,在高校分类管理导向下的办学评价标准将更趋于灵活、多元,应用型高校在专业设置、招生就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独特优势十分明显。变革单一学科“窄口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深入跨学科的应用型研究,开发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能力的通识课程,建设交叉学科新兴专业,与相关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瞄准市场找准办学的“特色”定位,培养跨学科“兼容、复合”型的通识人才,应该是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轨过程中另辟蹊径,超前于研究型大学率先深入高等教育改革,探索谋求最优化发展途径的不二法门。

差异化发展思想对地方高校中设置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专业尤其重要,如何顺利实现向应用型转轨,突破过往偏冷门、小众化、就业难的局限,更需要从通识教育的跨学科视野谋求未来发展之路。地方高校应把握好学科交叉延伸的原理和方法,在通识教育的理念引领下,建设有利于交叉学科新兴专业建设的灵活管理机制,聚焦到文化产业及与周边行业融合的实践应用角度探索科际整合的途径,开发基于交叉学科的通识课程,加速交叉学科教学、科研成果的社会应用转化,探索市场导向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实施规律,充分发挥面向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创新推动和人才支撑作用。

五.结论

地方应用型高校对接文化产业化的通识课程设置应紧密结合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政策背景和建设目标导向,能动地融入到文化生产力唱主角的时代洪流中,融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事业的基层实现途径探索中,抓紧新时代、新形势的发展契机,通过产、教融合的跨学科通识课程实施产出的创意开发成果及对创意人才培养的贡献,获得向应用型转轨发展中的内生新动力,为面向经济转型和产业调整升级的复合型新专业建设与跨学科通识型人才培养开辟一条创新道路。

参考文献

[1]李曼丽.哈佛核心课程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1998(2):30-33.

[2]刘少雪.跨学科综合研究型课程模式是实施通识教育的有力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02):46-48.

[3]吴影,滕玉梅.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新课改对我国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2(05):153-154.

[4]李佳敏.跨界与融合——基于学科交叉的大学人才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5]汪旺根.转型中的地方高校通识教育模式创新与思考[J].喀什大学学报,2016,37(03):92-95.

[6]邹春霞.通识教育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价值[J].文学教育(下),2017(01):112-113.

项目基金: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河南地方应用型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SKL-2018-2608。

(作者介绍:张华林,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國文学、写作学与文化创意策划;董朝阳,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助教,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艺术史论与绘画创作;孟瑶,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助教,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美术理论与批评)

猜你喜欢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