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的“历史功臣”
2019-03-18东升
东升
作为天津市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滨海新区近年来在转型升级、动能转换中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滨海新区为何能在这个领域不断升级、突破,取得高质量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或许是,大沽船坞、港口和铁路建设等早已为滨海新区的日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产业基础。而天津,也的确堪称是中国实体工业发展的摇篮和先驱。
南有虎门,北有大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海防屏障,大沽口是中国百年近代史的重要见证。按照现在的地理位置来介绍,大沽口就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东炮台路1号。西北距北京约170公里,东濒渤海,西临海河平原,隔河与塘沽相望。
天津是北京的门户,大沽海口是“津门之屏”。明代,大沽口开始设防,清代修建炮台,安置大炮,设施不断加强,逐渐形成以“威、震、海、门、高”为主体的完整防御体系。近代,随着外国列强对华侵略,大沽地区更是成为北方的海防和军事要塞。
1875年,为了加强中国北方防务,清政府令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督办,建立了北洋水师。北洋水师以威海卫基地和旅顺军港为主部署。当时的北洋水师拥有“致远、济远、靖远、经远”等舰船40多艘,总吨位4万多吨,实力居世界第四、亚洲第一。这么多的船舰操练于海上,而附近却没有船舰的修造场所,所以每次船舰需要维修养护,都要到福建马尾船厂和上海江南船坞,极为不便。李鸿章在奏折中说:“程途窎远,往返需时,设遇有事之秋,尤难克期猝办,实恐贻误军需。”1880年,李鸿章请奏获准,在天津大沽海口海神庙附近选地110亩建造了“大沽船坞”,成为北洋水师舰船修造和军火供应的天津基地。
大沽船坞是近代中国北方最早的船舶修造厂,与福建马尾造船厂、上海江南造船厂鼎足而立。
船坞的前期负责人为曾任天津海关道员的郑藻如、侯补道,天津海关税务司英籍德国人德璀琳,以及道员马建忠等,并且聘请英国人葛兰德为船舶总监工。
整个工程首先建造了甲字船坞,船坞长97.6米、宽28米、深6米,能够容纳2000吨左右的船舶。同时修建了轮机厂房、动力房、抽水房等,并从国外购入机床设备二十余台,汇集了中国当时最先进的造船机器,包括1882年从德国进口的车床和1889年从英国进口的冲压等。工程历时一年半,建成次年即承修镇海、操江等六艘军舰,1883年起开始造船。
甲字船坞建成后,又陆续建设了乙、丙、丁、戊、己这几座大小不同的船坞,这些船坞可以同时装配和修理六艘舰船。大沽船坞建成后的十几年间,除去“定远”和“镇远”两艘较大军舰外,北洋水师2000吨以下舰船全部在这里维修过,船坞还曾为南洋水师修理舰船。1881-1900年,大沽船坞总计维修舰船达73艘,同时还先后建造了“飞艇”炮船等大小舰船38艘。
大沽船坞的建立不仅为修造舰船,同时还全面参与大沽炮台的建设,承修海防工程。1884年起,承修海口各营雷电炮械及电灯,承造炮台炮洞和铁门等。1891年起,开始制造枪炮,如仿德制1磅后膛炮、马克沁重机枪和“大沽造”步枪等。1892年建立修炮厂并开始制造水雷布防大沽口水域。
修造艦船,生产军火,承接军事工程,大沽船坞成为北洋海军舰队的主要维修基地和重要的军工基地。为中国近代海军和海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近代中国军事装备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