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摄影,从法国出发

2019-03-18朱炯

大众摄影 2019年2期
关键词:时尚法国摄影

2019年3月7至5月6日,第三届“深圳国际摄影周”巡展首展将在中国(成都)新视觉影像艺术中心举办。2018年底,这届以“法国”为主题的摄影周在深圳受到了极大关注,其中《法国摄影历史收藏展(1845-1995)》隆重展陈了跨越一个半世纪、活跃在法国舞台上的摄影名家原作。这样丰厚的世界摄影原作展览,是一次难得的了解摄影历程、影像美的机会。

总策展人孙成毅在展览前言中写到,“为何是法国?因为,法国是摄影的故乡。”——这个展览中不仅有大家熟悉的法国本土摄影名家,也有不少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摄影师,这些现象会让人思考——法国摄影史为什么会吸引、囊括了那么多人?通过这样一个摄影历史收藏展,我们可以看什么?

通过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副教授朱炯的讲解,我们一起来了解如何通过一个展览“观看”并从工艺、影像等方面来解读名作和相关历史。

孩子,1953年。马克·吕布(1923-2016)

人们倾听戴高乐总统的演讲,1961年。亨利·卡蒂埃-布列松(1908-2004)

火车,1964年。 让·雅克·布加特(1938-)作为时尚摄影师,布加特以严谨的风格和纯粹的用光技巧而著称。

此次法国摄影历史收藏展的作品跨越150年,总体上有两个方面的看点。第一,看法国摄影工艺发展历程,理解技术与影像表达的互动关系。第二,看经典影像的原作,理解摄影家对自己作品的掌控,理解何为经典影像。

博物馆收藏摄影“原作”,一方面体现摄影家在创作年代的视觉表达结果,另一方面也准确体现影像工艺的历史信息,包括制作工艺、材质、尺寸、年代等信息。原作展览,是体现摄影作品创作历史时代的整体影像水平。

“收藏展”首先意味着“原作展”,展览

现场的照片尺寸不大,45度斜切角白卡纸压照点配以深色木框。这是20世纪银盐时代的经典风格,是博物馆收藏的基本范式。”

玛丽·安妮(维利·罗尼夫人)在戈尔德的小石屋里,1949年。维利·罗尼(1910-2009)

巴黎时装周,1995年。赛巴斯蒂安·萨尔加多(1944-)1969年在巴西取得经济学硕士学位的萨尔加多赴法国攻读博士,因着迷于摄影并放弃经济学家的职业,后加入玛格南等图片社。

去科尔察路上的暴风雪,1994年。约瑟夫·寇德卡(1938-)从航空工程师转型的捷克流亡摄影师寇德卡,离开祖国后加入了玛格南图片社,一直处于无国籍状态的他1987年在布列松帮助下取得法国国籍。

展览的另一个重点是看法国摄影舞台上的经典原作,从19世纪末纪实摄影先驱尤金·阿杰的巴黎影像开始,到20世纪中叶法国人文主义摄影的重量级阵队,最后是时尚摄影师在艺术领域的反叛与创新。

1839年,法国科学院宣布达盖尔银版法摄影术,并将专利公布于众。本次展览中多幅来自于米勒照相馆的达盖尔版照片,银盐影像反光强烈,画面出现了局部的返银现象,也有划痕。这些达盖尔版照片的特质会带着观众体会摄影诞生之初,影像这个崭新的视觉方式如何掀起人类认识世界的新体验。

同时,展览以翔实的文字资料配合照片,展现了驰骋了半个多世纪的、影像传达精妙锐利的蛋白工艺、最普及并成就一代又一代大师的明胶银盐工艺、享有“影像之王”美誉的铂金工艺等。以历史时间的顺序,从整体上观看不同工艺的摄影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技术如何决定影像的呈现效果,摄影师如何利用工艺特性来进行影像创作,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摄影技术与影像表达的互动关系。

尤金·阿杰是法国摄影文化的重要象征,他持续30年对19-20世纪交替时的老巴黎所进行的百科全书式的系统拍摄,是人类文化史上第一次以影像的视觉样式和饱满的黑白影调、毫无矫饰的现实主义理念全方位地记录和呈现一座城市的信息与氣质。这位纪实摄影先驱的照片也给予了当时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曼雷和远在美国的F64小组及纯粹摄影流派的代表人物安塞尔·亚当斯重要启发。安塞尔·亚当斯曾这样写道:“他的作品以直接和充满感情的方式纪录了一种罕见且微妙的感受力……他的照片也许是纯粹摄影艺术最早的表达方式。”

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摄影在法国形成了强大的人文主义潮流,这得益于作为世界文化中心的巴黎这座城市,融汇了世界各国不同文化、宗教背景的艺术家。人文主义摄影,镜头关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生命状态,发现每个人身上的人性光辉,寻找具有超凡诗意的平凡时刻。以二战前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罗伯特·杜瓦诺、罗伯特·卡帕、维利·罗尼等一代摄影师为起点,前两位是法国本土摄影师,一位行走世界,用影像记载了政治格局巨大变迁中各国人的精神面貌,另一位守在巴黎的街头巷尾,用影像展现法国人的童真、幽默和浪漫情怀。而罗伯特·卡帕来自于匈牙利,将战地摄影的人文情怀淋漓发挥,犹太文化背景的维利·罗尼的摄影名言最具代表性:“平常之美是最让我倾心的源泉”。他们都是跨越了二战,并在战后持续拍摄和传播人文主义摄影理念。二战之后成长起来的摄影师,约瑟夫·寇德卡、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艾略特·厄威特以及法国本土摄影师爱德华·布巴、雷蒙·德帕东、马克·吕布等等,他们的摄影题材非常广泛,影像语言风格更是多异,诗意的、悲凉的、沉重的、嘲讽的等等。他们的摄影历程都非常漫长,期间又不断地突破自我。但是他们的摄影有一个共同点,即关心人,体现醇厚的法国人文主义关怀特质。

时尚三月,1972年。莎拉·莫恩(1941-)作为时尚摄影师,莎拉·莫恩的画意风深受高端客户喜爱。她也涉足电影拍摄,曾拍过关于布列松的电影。

法国是世界时尚的前沿舞台。20世纪下半叶,法国的时尚摄影领域为全世界摄影师提供了机会,他们基于不同的文化出身,长期工作于法国,都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审美惯式,以时尚为手段,表达他们崭新的美学追求,突出了影像的艺术探索与突破。

无题,1995年。贝蒂娜·雷姆斯(1952-)20世纪80年代初,雷姆斯凭借脱衣舞娘和杂技演员的作品成为情色摄影领域巨星级的摄影师,其作品风格前卫。

来自纽约的威廉·克莱因,把模特拉到大街上拍摄,制造有冲突感的复杂叙事空间,打破时尚的优雅审美观,突出个性表达。威廉·克莱因因为《时尚》杂志拍摄了纪实摄影作品集《纽约》,其“粗暴、刺眼及不协调”的影像风格与美国摄影师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共同成为了新纪实摄影的先行者。

法国犹太家庭出身的莎拉·莫恩擅长通过精心设计的布景与氛围来叙述让人浮想联翩的故事。她的影像里满溢着一种法式的浪漫诗意:柔和、空灵,又依稀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郁。

时尚,1974年。杰鲁普·西埃夫(1933-2000)杰鲁普·西埃夫为《ELLE》杂志拍摄时尚照片时,开创性地加入了情色元素。他也曾加入玛格南图片社,后又退出。

波兰裔摄影师杰鲁普·西埃夫,一方面在时尚黑白影像中以高反差、深色影调为特色,开创性地加入情色元素,为广告形象增添魅力。同时杰鲁普·西埃夫也热衷于纪实摄影,曾经短暂地加入了马格南图片社。他的摄影画册,集风光、纪实、肖像及人体摄影为一体,是艺术摄影作品集的典范。另外威廉·克莱因和莎拉·莫恩都在纪录片、故事片、广告片等电影领域涉足深厚,获过很多奖项。

无题,1980年。 威廉·克莱因(1928-)出生于纽约的威廉·克莱因曾在巴黎学绘画,后回纽约为Vogue工作,由此诞生了成名作《纽约》,在追求精致优雅的摄影领域掀起了巨浪。

这些20世纪闻名全球的摄影师,尽管来自世界的不同角落,但是法国这个文化的舞台有着宽广的胸怀和容纳度,一代一代摄影人在这个舞台上绽放光彩,并最终建构了法国摄影文化的大厦。

摄影从法国出发,世界摄影更在法国的舞台绽放光彩。

莱蒂西亚,巴西与哥伦比亚边境,1966年。布鲁诺·巴贝(1941-)玛格南摄影师,曾任玛格南全球主席。60年代,他拍摄了“意大利人”系列,他将他们视为“戏剧世界”的主角,以期捕捉一种国家精神。在超过50年的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布五大洲,80年代他曾在中国拍摄。

将无限归零,2014年。埃里克·布雷特(1964-)作为“艺术家行者”,布雷特一直徒步环游世界,拍摄他称之为“行走的经历,可见的经历”的照片。

深圳國际摄影周策展人 孙成毅

深圳国际摄影周创办于2014年,每两年一届,与国内其他摄影节不同的是,深圳国际摄影周始终坚持在美术馆、博物馆、艺术馆里展出原版原作,每一届引进一个国家的摄影作品。

第一届的主宾国是美国,引进了美国收藏家史提芬·怀特的“彩色摄影历史”以及爱华特·斯泰肯等名家的原版原作。

第二届的主宾国为德国,引进了德国摄影史上重要的摄影大师原版原作,以及德国时尚摄影大师弗朗茨·克里斯蒂安·宫迪拉赫的“优雅和姿态时尚摄影展”

这一届的“1845-1995的法国摄影”展出了100多幅法国殿堂级大师的收藏级原版照片,也展出了法国当代摄影家布鲁诺·巴贝、埃里克·布雷特等人的个展。

这次收藏展,囊括了达盖尔银版法、卡罗式摄影法、珂罗版制版法、碳素工艺、盐纸、照相凹版等工艺。有很多是大家没有见过的达盖尔原版照片,连相框都是原版的。

我用了两年时间、五次到法国与相关的机构、艺术家、收藏家接触协调,反复甄选,按照深圳美术馆及罗湖美术馆的展览场地设计订制好展览方案。2019年在全国重要的美术馆开启巡展。

猜你喜欢

时尚法国摄影
法国(三)
法国(一)
法国MONTAGUT教你如何穿成法国型男
环保很时尚
美妆fun时尚盛典
时尚首次触电
法国浪漫之旅(二)
只为写作的慢时尚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