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网络空间主权 保障意识形态安全
2019-03-18万雅琴
万雅琴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以及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互联网已逐渐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主阵地,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因此,我国应通过推进网络空间主权立法、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等方式不断凝聚社会共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创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网络空间 意识形态 网络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我们必,员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这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网络空间主权的高度重视,为新时代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指明了方向。
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有助于保障国家安全,抵御西方不良思潮的侵蚀
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已延伸至网络空间,成为网络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有助于保障国家安全。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社会各领域都愈发依赖网络。倘若网络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国家安全也将遭受威胁。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国家的存亡,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屏障。目前来看,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经济安全层面。当前,各行各业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不断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只有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创造和谐稳定的网络空间,才能够进一步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第二,政治安全层面。当前,一些西方国家的网络霸权主义行径已暴露无遗,其旨在冲击他国意识形态,达到颠覆他国政权的目的。因此,如何有效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政治安全。第三,文化安全层面。意识形态安全作为文化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文化安全的一个重要标尺。倘若意识形态安全遭受威胁,那么文化安全也势必无法得到保障。
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有助于抵御西方不良思潮的侵蚀。当前,部分西方国家鼓吹“网络自由”,大肆输出不良价值观念,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一定冲击。对此,只有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党管网络的原则,才能够有效抵御西方不良思潮的侵蚀。第一,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有助于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良网络舆论的日益泛滥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必须要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号召力,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第二,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有助于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权。由于当前我国网络管理工作相对于技术发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而容易出现一些新情况,可能会对意识形态管理工作造成影响。因此,必须要改善网络舆论生态、净化网络舆论空间,为党管意识形态创造良好条件。第三,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有助于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一些西方国家凭借着自身丰富的信息资源、发达的信息技术,在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中占据着一定的优势。由此,我们必须要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辐射力,牢牢掌握网络空间话语权。
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需要加快推進网络空间主权立法
由于网络空间中的各种文字、图片、影像等时刻影响着人类的思想意识,因此,网络逐渐发展成为意识形态自由表达的场所以及部分国家开展意识形态渗透工作的工具。在此背景下,维护网络空间主权、保障意识形态安全已刻不容缓。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必须要推进网络空间主权立法。
首先,应把网络空间主权立法上升到国家层面。要加快国家层面的立法工作,针对电信、网络以及其他相关领域制定相应的行业条例、管理办法以及法律法规,确保对网络空间的有效监管。
其次,应把立法重点放在基础设施维护与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网络的开放性使得人们获取信息更为便利,但这也对网络信息安全形成了诸多的潜在威胁。因此,我国应着力完善网络基础设施维护与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的立法,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再次,应坚持国家立法与行业自律相结合。政府应在充分发挥“硬权力”的同时,强化行业自律,由内而外地维护网络空间安全,进而保障意识形态安全。政府可以对网络经营商的管理模式提出完善建议,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进行审查,确认通过后即成为网络经营商需要共同遵守的条例。
最后,应寻求国际统一立法。我国政府应积极寻求与各国在网络空间立法方面的合作,推动出台统一立法,化解各国在网络空间立法方面的冲突,构建互惠共赢的网络空间新秩序。
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需要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
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完善风险防范机制。首先,要完善事前预警机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事前预警主要包括检测、分析、判断、预测四个环节。在检测环节,应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控,由专人实施监测,时刻把握网络信息动态。分析环节主要是对信息的蔓延规律与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判断环节主要是基于分析结果对信息的类型作出判断。预测环节主要是基于意识形态发展规律,对不良信息可能造成的后果作出预测,同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其次,要完善监测引导机制。由于网络信息形式多样,极易吸引群众的注意,容易引发舆论热潮。因此,对舆论进行及时监测,对群众情绪进行合理引导,是化解危机的重要举措。其一,政府应组建高水平的网络信息监测队伍,力争将不良舆论扼杀在摇篮中。其二,政府应化被动为主动,科学运用行政管理、立法管理、技术控制等手段,对舆论进行疏导。其三,政府应推进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实现线上与线下的互动,保障舆论方向的正确性。其四,政府应健全网络新闻发言人机制,构建与群众交流沟通的平台,提升决策的科学性。
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加快电子政务建设。首先,应提升政府办公自动化水平,提高效率。各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公务人员的教育培养力度,提升网络技术应用水平。同时,还应推进办公手段的智能化转变,通过网络实现与群众的双向互动,引导群众积极参政议政。这种网络空间的政群互动,既能够促进政府工作的开展,也能够增强群众对政府的认可度与信赖度,为网络空间主权的维护奠定了群众基础。
其次,应强化网络外交,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国家形象对于国家而言是一种无形的财富,能够影响国家的国际地位。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更多的宣传精力投入网络空间,传播我国的和平发展理念,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从而为网络空间主权的维护奠定国际舆论基础。
责编/孙渴 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