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老观念日趋多元,如何化解代际分歧

2019-03-18蓝风

妇女生活 2019年3期
关键词:养老院儿女养老

蓝风

养老观念日趋多元化

我国正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各界对养老问题越来越重视,老龄事业与养老产业近年来得到长足发展,各种新型养老模式不断出现,人们的养老观念也日趋多元化。这种变化,让不少家庭受益,人们可依据自身条件自主选择养老方式。

张奶奶今年75岁,老伴在世时,她一直跟老伴一起生活,老两口相互照应,四个儿女周末也常回家看望。这样的晚年生活她觉得很惬意。可自从老伴突发脑溢血去世后,她的养老问题摆在了她和儿女们面前。因身体尚好,能够生活自理,一开始张奶奶坚持一个人过,不想给儿女添麻烦。可独居生活十分孤寂,一向开朗的她渐渐变得郁郁寡欢。儿女们看在眼里愁在心头,决定由唯一的儿子接她一起住。儿子家房子大,附近有公园、医院等公共设施,生活上很方便。周末三个女儿轮流接母亲去各家小住,或者陪母亲回原来的住处跟老街坊见见面聊聊天。张奶奶的几个儿女及孙辈都很孝顺,除了悉心照顾她的日常起居,还经常陪她散步、聊天。张奶奶也力所能及地做些家务,比如扫地、刷碗之类的,三代人其乐融融。这样的老年生活,张奶奶感到很幸福,很满足。

眼下,像张奶奶这样选择居家养老的,在老年人中占大多数,但并非所有老人都有居家养老的条件。子女因工作忙无法照顾老人,或者老人因生活方式、性格等原因无法跟子女相处的,也会选择其他养老方式。

76岁的退休工人黄师傅有一儿一女,女儿嫁到了千里之外的东北。前些年,他一直跟儿子一家生活。省城房价高,儿子没能力买房,一家人一直住在黄师傅退休前分的一套福利房里。前年,黄师傅因脑溢血留下了偏瘫的后遗症,之后一直坐轮椅,饮食起居都得有人照顾。儿子单位离家远,每天中午要赶回家做饭、照顾父亲吃饭,十分辛苦;加之两个孙子都大了,家里越来越拥挤,黄师傅决定去养老院。儿子尽管有些不舍,但最终还是同意了。

如今,黄师傅已在养老院生活了一年多,平时跟其他老人聊聊天、打打牌,每逢周末儿子、儿媳都会来看望,有时孙子也会一起来,给他送些食品及日用品,陪他说说话,生活平静而温馨。

除了家庭养老、入住养老院,还有一种介于二者之间的社区养老模式。社区养老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以上门服务和托老所服务为主要形式。许多身体不错、有一定自理能力的老人,都乐意选择社区养老。年过八旬的陈爷爷与老伴儿就是社区养老的受益者。

陈爷爷有两个儿子,都跟他住在同一个城市。去年孩子们给他和老伴做完八十大寿,商量他们的养老问题。有人提议轮流照顾,一家一个月;有人提议一家养一个;还有人提议送养老院,费用两家均摊。陈爷爷却自有主张,说:“你们都不用操心,我们自己能行!”“你们都80岁了,没人照顾怎么行?”俩儿子几乎异口同声。陈爷爷说:“社区有人管!”原来,老人所在的社区刚成立了养老服务中心,专为辖区老人提供服务,包括送餐、送医送药、打扫卫生、陪护等,价格也合理。就这样,陈爷爷老两口成了养老服务中心的会员。中心提供24小时服务。白天他们到服务中心转一转,找人聊聊天、打打牌,晚上回家住,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只需打个电话,就有人上门服务。

此外,还有一些新型养老模式,如以房养老、医养结合、旅养结合等,其中以房養老模式曾引发争议,但仍被一些思想新潮的老人接受。

以房养老就是把房子抵押给银行或养老专业机构,每月从银行或专业机构领取一笔“养老金”。武汉市的李奶奶是一名退休工人,唯一的儿子早逝,老伴前些年也不在了,留下她孤身一人守着一套房子过日子。李奶奶比较想得开,“以房养老”政策一试行,她就算了一笔账:目前她的退休金3000元出头,虽然吃喝没问题,但不敢乱花,怕万一有个大额开支没钱应付,自己又没个人帮衬。如果把自己住的房子投保,每月可从保险公司领取5000多元养老金,她还可以继续住在房子里。这样,她每月的可支配收入就有8000多元,除去日常开支,能存一笔钱,经济上感觉更有保障。以后若生活上难以自理需要住养老院,她还可以把房子出租,增加一笔租金收入。因此,“以房养老”政策在武汉市一试行,她就成了首批投保人。

代际冲突引发种种矛盾

养老观念多元化,养老模式多样化,让很多人从中受益,但因可选择的养老方式增多,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由于养老观念存在差异,代际矛盾明显增多,一些家庭不但养老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反而因为如何养老头疼不已。

78岁的肖爷爷在老伴去世后一直独居,去年因摔了一跤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出院后养老问题摆在了几个子女面前。肖爷爷有两儿一女三个孩子,且都在身边。按理说,两个儿子应该接他同住,可大儿子和大儿媳都是高中毕业班的班主任,每天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别说照顾他,连自己的孩子都没时间管。二儿子是一家国企的高管,三天两头出差,十天半个月不着家是常事,根本不可能照顾他。女儿家公婆尚在,加之居住条件有限,也照顾不了他。

肖爷爷对子女的状况十分了解,可当子女们提出送他去养老院时,他还是无法接受,老泪纵横地指责孩子们:“我辛辛苦苦把你们拉扯大,你们现在想把我扔到养老院,还有良心吗?我儿孙满堂,没脸去养老院!”两个儿子百般开导他,说养老院不是孤老院,进养老院不是见不得人的事,劝他转变观念,可他思想上一直转不过弯来,声称,如果坚持送他去养老院,他就一头撞死!没办法,儿女们只好轮流照顾他,一家一个月。为此,大儿媳辞去了班主任职务,小儿子家请了保姆,女儿没法接老人到自己家,只好两边奔波,甚是疲惫。即便如此,肖爷爷仍十分不满,每个月末从一个儿子家搬到另一个儿子家时都会抱怨,说两个儿子把他像包袱一样推来推去。老人不开心,儿女们也很无奈。

选择社区养老的周爷爷同样不开心。周爷爷的两个儿子,一个定居美国,一个在北京发展,都曾是周爷爷的骄傲。可如今步入老年,周爷爷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反而感觉自己成了无人照料的孤家寡人。其实,两个儿子都很孝顺,每个月都给他打生活费。但金钱替代不了亲情。两个儿子也意识到了这一点,都想接他跟自己一起住。可面对大儿子的邀请,周爷爷连连摆手:“去美国?语言不通,我不成聋子、哑巴、傻子了?不去!”周爷爷恐高,在北京的小儿子特意买了一楼的房子,想接他过去,他也不乐意:“人生地不熟的,不去!”

两个儿子只好商量着送他去养老院,但也被拒绝,他执意住在自己家,两个儿子只好安排他社区养老,并为他请了专人陪护。可周爷爷还是不开心,三天两头抱怨陪护的服务不好,比如做的饭不好吃,走路响声大,动不动就要求换陪护。两个儿子都隔三岔五地接到父亲的电话投诉,特别是在美国的大儿子,常常半夜被电话惊醒。周爷爷想要儿子回来,责备儿子不孝顺:“养儿防老,我就白养你们了?”儿子们觉得老人难侍候,责怪老人自私:“想来的话我们会尽心尽力照顾,不想来的话上养老院有专职人员照顾,干吗非要这么折腾?!”因养老观念上的分歧,引发的矛盾似乎无解。

代际矛盾还体现在生活方式上。王奶奶不到70岁,身体很好,一直跟儿子一起生活,养老方面似乎不用操心,可最近她却闹着要去养老院,原因是看不惯儿子儿媳的生活方式,不想跟他们住在一起了。“俩人要么玩到深更半夜不着家,要么回家一直玩手机,家务、孩子都扔给我。我就是他们的仆人!”孙子上高中住校后,王奶奶再也不想当仆人,要求去养老院。儿子儿媳很是不解:“手脚灵便进什么养老院,不是花冤枉钱吗?再说,别人会怎么看我们?还以为我们虐待老人呢!”但王奶奶坚持己见,跟儿子儿媳闹得很不愉快。

除了观念、生活方式上的分歧,有的家庭还存在利益冲突。退休干部孙爷爷早年曾出过国,易接受新生事物,对“以房养老”很感兴趣。孙爷爷有套价值100多万元的自住房,请保险公司的人来算过,若反向抵押,每月可领取7000元左右养老保险金,这笔钱加上他和老伴的退休金,能够让老两口过上很有品质的生活。可当他们跟儿女们商量以房养老时,儿女们一致反对,原因很简单:那套房子将来他们要继承。小儿子甚至说了很过分的话:“您要执意把房子抵出去,以后别指望我们回来看您一眼!”有相关机构调查发现,参与调查的子女,不同意父母“以房养老”的占99%。可见,子女们都无法接受父母的房产被抵押的后果。

深入沟通相互理解

随着养老模式的多样化及养老观念的多元化,很多家庭因养老问题出现分歧,若不能及时化解,势必影响家庭和睦,甚至危及亲情。那么,如何才能化解矛盾,弥合分歧呢?本刊认为,加强沟通,相互妥协,彼此理解与尊重,是化解矛盾的必由之路。

孝顺孝顺,关键在于“顺”。作为子女,只要条件许可,最好能顺着老人的意愿。但若没有条件满足老人的要求,或者老人的要求明显偏执、无理,则要善于跟老人解释、沟通,讲清利弊,引导老人选择合理又现实的养老方式。作为老人,也应理解孩子的难处,尽力克服困难,选择自己能够接受,又对孩子最为有利的方式来养老。同时,应积极主动寻找生活乐趣,不能对孩子过分依赖。

可以说,没有一种养老模式是完美的,但肯定有一种养老模式是最适合的。当养老问题摆在面前,两代人又出现严重分歧时,作为子女,应充分了解各种养老模式的利弊,在尊重老人意愿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精准选择,适时化解矛盾。

年过七旬的夏奶奶年轻时丧偶,一个人含辛茹苦将三个孩子拉扯大。大儿子从政,是单位的领导,二儿子开了一家餐饮公司,生意兴隆,女儿在一家企业从事管理工作。三个孩子在事业上都风生水起,又都有自己幸福的小家庭,对母亲也非常孝顺,但近年来却为老母亲养老的事很发愁。夏奶奶有“三高”,去年中风后卧床不起。兄妹仨尝试过为母亲选择各种养老方式,可老人都不接受。他们先是打算送母亲进专业的养老院,那里有专人护理,但老人说什么都不去,谁提养老院跟谁急,骂谁忘恩负义。没办法,三人商量着为老人请个上门服务的专业护工,可老人也不情愿,故意找碴儿跟护工发生冲突,以至于护工都拒绝为她服务。俗话说,喇叭不响掉头吹。既然老人的工作做不通,子女们只好自己想办法。两个哥哥最后做通了妹妹的工作,让妹妹辞职回家专门照料母亲,由两个哥哥出双份工资,并保证,老人百年之后妹妹到二哥的公司做管理工作。这样,妹妹没有了后顾之忧,母亲在女儿的照料下很开心,两个哥哥也都能专心于自己的事业,皆大欢喜。

老人大都守旧、固执,有的老人甚至不讲道理、无理取闹。跟老人相处、交流,除了要有足够的耐心,还要有沟通技巧,有时候甚至得像哄孩子一样哄老人。

刘先生的父亲90岁了,身体不错,基本生活能够自理,但就是事儿多,经常无事生非,找子女们的麻烦。刘先生和两个姐姐都非常孝顺,但父亲不愿意到儿女们家住,姐弟三人只好轮流去陪伴、照顾父亲——白天赶去做一日三餐,再委托邻居看护,晚上过去守夜。但老先生仍不消停,白天睡觉,晚上起来在屋里四处走动,还故意弄出声响,或者提各种要求,不让值守的儿女睡觉。这样闹腾下去谁受得了?去年,姐弟三人经过商量,把父亲连哄带劝地送进了养老院。刚进养老院时,尽管住着单间,有专门的陪护,但刘老先生很不情愿,每次儿女去看他,他都软磨硬泡要求回家,弄得儿女们心里都很不好受。刘先生琢磨,长期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道理又讲不通,不如像哄孩子一样哄吧。都说老小孩老小孩,哄一哄兴许管用。一个周末,刘先生约两个姐姐一起去养老院看父亲,带去了许多老人爱吃的东西,摆了一桌子。刘先生让老父亲坐“上席”,说:“爸,咱现在搬家了,这儿就是咱的家,您就是这个家的家长!每个周末,我们都会回来看您!”老人一听,顿时摆出家长的架势,招呼大家入席。刘先生暗自笑了,老人一直闹腾,无非是觉得这里不是他的家,他没有了家长的权威,现在给足他“面子”,他找到了存在感,自然就不再喊着回家了。后来,这个“家”里还经常来“客”——养老院的老伙伴们。刘老先生还会拿出儿女们送来的食品、水果招待客人,“客人”们都夸他有福气,夸得他笑逐颜开。

当两代人在养老问题上分歧严重,尤其是自己的决定遭到子女的激烈反对时,作为父母也应顾全大局,不宜跟子女针尖对麦芒,以免矛盾激化,危及亲情。

邓爷爷有两个儿子,一个在京城,一个在本市。在京城的大儿子以前过年时会回家住几天,坐等吃喝,像做客一样,然后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离家返京。后来说春运一票难求,有时连春节都不回家了,打个电话算是拜年了。小儿子虽同住一城,也只在过年过节时回家吃个饭,平时连照面都不打一个。邓爷爷觉得自己虽然有孩子,却像个孤老,不禁心生怨愤:都说忙,难道忙得连亲爹都没时间过问吗?因为对两个儿子很“失望”,老伴过世后邓爷爷决定,以房养老,去住养老院,就当没这俩儿子。可两个儿子得知后都表示反对:一个是用从未有过的关心与体贴好言相劝,并让放寒假的女儿回来陪伴爺爷;一个是抛出断绝关系的狠话,甚至以不让孙子与他见面相要挟。是孙女和孙子让邓爷爷心软了,加上邻居的劝说,他放弃了以房养老的想法,但表示一个人很孤独,想到养老院去,提出将房子租出去补贴养老金。儿子们这才意识到平时对父亲太疏忽,不但同意了父亲的决定,还各自给父亲出了一部分养老院的费用。如今,邓爷爷在养老院有很多玩伴,小儿子离得近,常抽时间去看他,身在北京的大儿子也会隔三岔五地打个问候电话。有亲情相伴,生活上也充实、快乐,邓爷爷渐渐原谅了两个儿子,也从内心理解了两个儿子为生活打拼的不易。

其实说到底,因养老问题引发的各种家庭矛盾,笼统地讲都属于家务事,矛盾双方往往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解决矛盾只能靠亲情化解,靠相互妥协。只要子女真心关爱父母,父母真心体谅子女,我们相信,在亲情的滋润下,养老问题都能够圆满解决。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养老院儿女养老
养老生活
95后玩出网红养老院
匆匆太匆匆
This 11?year?old student brings joy to seniors one wish at a time 11岁学生助梦养老院
注册养老机构已超2.8万家
家有儿女欢乐多
养老更无忧了
搭讪
儿女不孝老人苦(一)
Love Counts More爱心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