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效融合研究

2019-03-18智晶晶王颖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法治教育道德教育融合

智晶晶 王颖

摘 要: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有效融合可以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的提高。通过借鉴美国、德国和新加坡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经验,提出高校应全方位加强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力度,大幅度培养德法素养兼备的师资力量,多层次改革思政课教学方法,宽领域完善思政课考核制度。

关键词:道德教育;法治教育;融合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关联性

德治与法治是调整社会规范的两种方法。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具有共同的政治价值,以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法治为主要内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社会责任感。此外,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补充。道德教育是法治教育的基础,任何强制的法律都需要人们内心自觉遵守,道德教育只有得到公众的自觉支持,法律的权威地位才能稳固;而法治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保障。现实生活中,矛盾尖锐依靠单纯的道德教化不足以规范人的行为,而法治教育强制性可以弥补道德教育的柔性与不足。因此,法律和道德既不是分离关系,也不是包容关系,而是一种各自独立、双向互动、相互交叉的互补关系。

高校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使“融合”成为必要

高校思政课“05”方案以后,高校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教材合二为一,体现了国家促进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决心。但由于之前“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作为高校两门独立的必修课程,长期以来的观念认为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有着本质区别。因此,2015版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也体现出两者的相对独立性,前五章为思想道德教育,后三章为法治教育,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自成体系,存在一定程度的教材与课程设置之间不协调的情况。同时,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更加倾向于法学专业的学生,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讲,法律课程的传授相对薄弱。长此以往,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各自为政、相互分离,不利于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

2.教师中存在的问题使“融合”成为必要

当前,高校的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师资队伍配置不合理。从全国高校来看,面向大学生层面的法治教育,主要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实现。但在大部分高校,该课程主要师资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专业研究的教师,法学背景的专业教师比例较少。由于教师的法学专业理论水平不高,很难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会贯通,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法学专业教师所开设的课程和讲座大多是针对法学院的学生和少部分选修法律课程的学生,科班出身的法学教师资源难以做到全校大学生共享。一方面,会导致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资源的安排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现有的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资源因配置不合理带来资源浪费。

3.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融合”成为必要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法治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学生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而当前高校的道德教育表现出重理想、轻实际,重说教、轻操作和法律教育重条文、轻意识,重程序、轻信仰的倾向,在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过程中偏重程序化与模式化,因而就大学生道德和法律素养的实际状况而言,并不让人满意。在社会转型期间,部分大学生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想的冲击较大,在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关系时会出现行为失范的问题,而多数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则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对于不道德行为侵犯他人的利益时,根本没有意识到需要法律的规制。这也使得在高校开展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融合教育愈发重要。

国外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经验

1.美国

美国是一个法律至上的国家,但美国在追求法治化的过程中道德已经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一部分,并且推动着美国社会的发展。美国主要通过两种方法促进道德与法治的融合:一种是法中有道德,坚持道德是法律的根本原则,西方强调自然法就是最基本的道德原则,他们把普遍的原则作为法律的价值根据;另一种是德中有法,坚持道德法治化。立法者根据社会关系的变化,为了维护社会和平,开始注意社会行为规范的调整,把公序良俗、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引入法典。如今,诚实守信已被转化为最高的法律原则,被称为“帝王条款”。

2.德国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说过:“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持久地加以思索,我们就愈是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敬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德国非常重视思想道德建设,随着社会法治化程度提高,道德教育中的法治化也越来越明显。在德国没有明确的道德教育课程,是将道德教育融入伦理学、教育学、神学、经济学进行教育,并出台教育法律法规为学校管理者提供依法治校的依据,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水平。

3.新加坡

众所周知,新加坡具有极其严酷的法律制度,可以保障公民教育的实施。新加坡立法具有两个特点:法律内容详细和法律刑罰严酷。所谓法律内容详细主要指大到安定国家小到公民衣食住行都有详细的法律规定。这样使公民在公共场所也可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所谓法律刑罚严酷,如随地吐痰就会罚款1,000新元,如果犯罪情节严重的还会判予鞭刑。由此可知,道德建设需要有相应的法治保障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

高校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路径

1.全方位加强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力度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有效结合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发展。为了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结合为有机统一整体,需要从思想、实践、制度上进行教育。首先,改变对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片面认知,正确认知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关系。高校要推出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系列讲座与论坛,或成立法律社团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让大学生更好感受法的魅力。其次,实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融合。高校对非法律专业的学生要加大法治教育力度,避免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出现“重道德、轻法律”的现象。还有,让大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深刻认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关系,将法治思维与道德理念深入内心。最后,创造和谐校园法治环境。高校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规范教学、管理、学生生活的行为,让校纪、校规贴近大学生生活,将法治理念深入到治校理念中;此外,高校还可将法律与特色的校园文化相结合,使大学生在校园法治文化中拥有更多的法治获得感,促进法治理念在人内心的深化。

2.大幅度培养高校德法素养兼备的师资力量

教师是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真正实施者,为了有效融合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培养高校德法素养兼备的教师必不可少。首先,要完善师资结构。面对当前思政课教师背景结构比较单一的情况,需要引进法律背景专业的教师,高校应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严格考察,还需要建立领导同事以及学生的量化考核制度。此外,高校应选聘高水平专家担任特聘教授,统筹好党政领导干部、社科理论专家、高校领导班子成员等走上思政课讲台,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其次,要开展教师专业培训,提高思政课教师德法兼备的素质与能力。高校可以聘请国内外专家开展有关道德与法治的专题讲座,让大学生在聆听讲座中提高法治意识。最后,可以通过不同高校或者不同学科背景之间教师的交流,促进教师道德与法治能力的提升,组建成一支融合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3.多层次改革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方式有不同的教育效果。面对当前高校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现实问题,需要改革教学方式,调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了更好地促进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效融合,教师可以采取专题式教学方式,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内容融为一个“板块”进行教学,这样既教给大学生道德知识,也教给大学生法治知识,不容易将二者割裂开。现在大学生多数为“95后”,教师也可根据其独特的思想、行为并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此外,教师可以带领大学生参观博物馆、革命英雄纪念馆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英雄人物事迹的熏陶,让大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爱国情怀,提高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与社会责任感,从而自觉把法治观念、法治理念的培养融入到自身的成才成长中。同时,教师在道德和法治融合教育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大学生注重知行统一,学会运用课堂所讲授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鉴别现实生活中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

4.宽领域完善高校思政课考核制度

改革思政课考核制度,可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先,要改变考核理念。思政课的考核不能只局限于书本知识,教师要善于观察大学生的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思政课的考核中要将知识点与道德、法治素养及能力结合起来进行考核。其次,要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高校可以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开卷内容是课本知识的升华,更重视大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必要知识点则要通过学生记忆来强化。通过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使得教材内容体系向教学内容体系转换,实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实质融合。最后,要注重平时表现的评价。考核大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水平,重在平时。“修身”是道德教育的首要目的,将法律“内化于心”是法治教育的终极追求。法治教育不仅教育大学生遵守法规,而且也要求大学生完善独立人格、加强自我管理。因此,高校思政课的考核应加强过程性评价体系建设,更关注大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提升其综合素养,真正实现高校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本文系北京市委教工委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主体间性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项目编号:BJSZ2018YB43);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互联网领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研究”(项目编号:15KDC037)经费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梅萍.国外公民道德认同的方式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2008(2):77-81.

[2]王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08(3):54-56.

[3]何玉芳,张艳红.“基础”课思想道德与法制教育内容的“融合”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3):59-61.

[4]沈建华,徐正.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3):47-48

[5]刘寿堂.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融合的专题式教学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146-148.

[6]王颖,杨转珍,王京.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京津冀地区18所高校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15(10):62-65.

[7]陈建华,邢滢滢.大学生法治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路径探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9):58-59.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法治教育道德教育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