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四物汤加减治疗缺血性眩晕临床效果分析
2019-03-18桑博默
桑博默
【摘要】 目的 探讨针灸联合四物汤加减治疗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缺血性眩晕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 观察组则给予针灸联合四物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基底动脉和脑动脉血流速度、眩晕积分;缺血性眩晕症状好转时间、相关检测生化值好转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基底动脉和脑动脉血流速度、眩晕积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缺血性眩晕症状好转时间、相关检测生化值好转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联合四物汤加减治疗缺血性眩晕的疗效确切, 可有效改善患者基底动脉和脑动脉血流速度、眩晕积分,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针灸;四物汤加减;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4.080
头晕是由身体的空间定位障碍引起的动态或位置错觉, 它涉及多个学科, 大多数人一生都会经历这种疾病。据统计, 眩晕占医疗门诊患者的5%和耳鼻喉科诊所的15%[1]。头晕可分为真眩晕和假性眩晕。真正的眩晕是由眼睛、身体或前庭系统的疾病引起的, 并且具有明显的异物或旋转感。假性眩晕是由全身性疾病引起的, 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贫血、尿毒症、药物中毒、内分泌疾病和神经症, 几乎有头晕症状, 无明确的旋转感。缺血性眩晕在临床上发生率较高, 可对患者正常生活和学习等产生严重影响。本研究分析针灸联合四物汤加减治疗缺血性眩晕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4月~2018年1月收治的90例缺血性眩晕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6例)。观察组男22例, 女24例;年龄31~77岁, 平均年龄(55.88±7.24)岁;病程1~7年, 平均病程(2.02±1.68)年;脑动脉供血不足26例,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0例。对照组男20例, 女24例;年龄31~78岁, 平均年龄(55.82±7.49)岁;病程1~7年, 平均病程(2.11±1.65)年;脑动脉供血不足24例,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 给予氟桂利嗪5 mg/次, 1次/d, 口服, 睡前服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灸联合四物汤加减治疗。其中, 针灸主穴为:百会、大椎、风池、供血、风府、上星、膈俞及督脉循行线上颈段压痛点, 1次/d, 30 min/次。四物汤加减方剂为:当归10 g;生地、茯苓、桂枝各20 g;党参、葛根、牛膝、丹参、白芍各15 g;川芎12 g;生牡蛎30 g。1剂/d, 分2次服用。视物不清的患者加枸杞和菊花;睡眠不佳的患者加夜交藤和远志;耳鸣加石菖蒲和郁金。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2] 比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基底动脉和脑动脉血流速度、眩晕积分;缺血性眩晕症状好转时间、相关检测生化值好转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①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症状消失, 基底动脉和脑动脉血流速度指标正常;改善:症状和基底动脉和脑动脉血流速度指标改善程度≥50%;无效:疾病、基底动脉和脑动脉血流速度改善不明显, 改善程度<50%。总有效率=显效率+改善率。②治疗前后眩晕积分:分值为0~3分, 分值越高患者眩晕症状越严重。③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恶心、胃肠道反应、呕吐、疲乏等。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显效32例, 改善12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患者显效26例, 改善6例, 无效12例, 总有效率为72.73%。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98, P<0.05)。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基底动脉和脑动脉血流速度、眩晕积分比较 治疗前, 对照组患者基底动脉和脑动脉血流速度、眩晕积分分别为(46.13±2.96)cm/s、(45.11±2.96)cm/s、(2.55±0.23)分, 观察组分别为(46.14±2.58)cm/s、(45.14±2.58)cm/s、(2.58±0.28)分;两组患者基底动脉和脑动脉血流速度、眩晕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基底动脉和脑动脉血流速度、眩晕积分分别为(68.56±3.21)cm/s、(58.56±3.21)cm/s、(0.34±0.11)分, 均优于对照组的(55.72±2.53)cm/s、(50.72±3.51)cm/s、(1.32±0.23)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患者缺血性眩晕症状好转时间、相关检测生化值好转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缺血性眩晕症状好转时间(6.11±1.21)d、相关检测生化值好转时间(5.11±0.24)d短于对照组的(9.42±2.11)、(8.23±1.53)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恶心1例, 胃肠道反应1例, 呕吐1例, 未出现疲乏,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2%;对照组患者恶心1例, 胃肠道反应1例, 呕吐1例, 疲乏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7, P>0.05)。
3 讨论
循环缺血性眩晕是神经病学常见疾病, 患者感觉到异物在旋转、移动和摇晃, 伴有体位不平衡, 站立、行走不稳, 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其临床特点是病程长, 反复发作, 难以治愈, 易导致各种脑血管疾病。因此, 治疗后缺血性眩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3]。针灸由于其效果确切, 操作安全, 无不良反应, 用其治疗该病已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研究显示, 针灸治疗可明显缓解循环后缺血性眩晕的症状, 原因可能与扩张椎-基底动脉, 降低血管阻力, 增加血管弹性和改善局部血管痉挛有关[2]。也有研究显示, 通过针刺颈部双侧双星状神经节治疗, 可有效改善循环缺血和降压, 恢复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平衡, 缓解血管痉挛, 保护血管内皮, 逆转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研究显示[4], 针灸治疗可有效降低血管阻力, 缓解脑血管痉挛, 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左右椎基底, 动脉血流速度, 从而增加脑血流量。针刺可以调节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PCIV)患者的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和氨基酸递质浓度, 促进患者血浆神经递质的改善。因此针刺治疗缺血性眩晕是有效的, 可获得肯定效果, 操作安全, 无不良反应[5, 6]。而四物汤中生地、白芍、川芎和当归为四物汤化裁, 可活血养血;加入茯苓、桂枝、白术、党参, 可化痰利湿健脾。白芍和桂枝配合可调和营卫;葛根可升清降浊。牛膝、丹参可活血祛瘀和安神养血;生牡蛎安神镇静。诸药合用, 可共奏健脾益气和安神养血之功。现代医学证实, 四物汤的使用可有效改善血液高凝情况, 对体外血栓形成进行有效抑制, 促使造血细胞功能增强, 有效调节免疫和发挥抗缺氧作用, 发挥镇静、提高耐缺氧能力、保护心脏作用, 促进患者预后的改善。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基底动脉和脑动脉血流速度、眩晕积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缺血性眩晕症状好转时间、相关检测生化值好转时间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针灸联合四物汤加减治疗缺血性眩晕的疗效确切, 可有效改善患者基底动脉和脑动脉血流速度、眩晕积分,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昭晴, 刘宗珍. 针灸结合四物汤加减周期疗法治疗月经不调42例疗效观察. 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2(12):423-424.
[2] 侯俊丽. 加味桃红四物汤联合针灸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效果分析.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 30(11):1635-1636.
[3] 刘长伟. 针灸联合四物汤加减治疗缺血性眩晕30例疗效观察. 中国保健营养, 2016, 26(8):276-277.
[4] 陆红梅, 黄艳, 胡玥. 针灸结合加味四物汤治疗子宫腺肌症30例.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1):48-50.
[5] 朱澄漪, 张红艳, 黄遵宇. 桃紅四物汤配合毫火针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观察. 世界中医药, 2016, 11(11):2252-2255.
[6] 邓娟娟, 杨春霞. 温针灸联合人参养荣丸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中医药导报, 2018(6):74-76.
[收稿日期:2018-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