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MRI技术在肝内胆管癌诊断中的联合应用效果分析
2019-03-18刘国爱刘斌孙代林
刘国爱 刘斌 孙代林
[摘要]目的 研究CT、MRI技术在肝内胆管癌诊断中的联合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湖北省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2月~2018年8月收治的100例(I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电脑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行CT诊断,观察组行CT、MRI技术联合诊断,比较两组的敏感性、特异性、诊断符合率以及误诊漏诊率。结果 两组的敏感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特异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CC患者误诊率为2.00%、漏诊率为2.00%,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MRI技术在ICC诊断中的联合应用效果十分显著,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且能预防误诊和漏诊现象的发生,值得推广。
[关键词]CT;MRI;肝内胆管癌;诊断
[中图分类号] R44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9)1(c)-0093-03
肝内胆管癌(ICC)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其主要是人体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癌变所致,以右上腹疼痛、消化道症状、右上腹包块、黄疸和发热等为临床表现,若治疗不及时,易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且该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早期鉴别、早期治疗十分重要[2]。目前临床对ICC的诊断方式较多,主要以CT、MRI等最见,上述两种诊断方式在临床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研究认为,单一应用上述诊断方式导致诊断效果较差,且误诊率和漏诊率较高,不利于患者后期治疗及预后的判断。而采用联合诊断的方式能使诊断符合率提高,预防误诊和漏诊现象发生[3]。本研究对CT、MRI技术在ICC诊断中的联合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湖北省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2月~2018年8月收治的100例I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和家属均知情本研究,并同意参与本研究;②非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③各项临床资料完整,符合本研究需求。排除标准:①配合度较差者;②具有MRI、CT禁忌证。观察组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43~66岁,平均(54.56±1.34)岁;病程2~14个月,平均(8.03±1.32)月;肝胆管结石病史3~20年,平均(11.56±1.30)年;肿瘤部位:右肝12例,左肝26例,累及左右肝12例。对照组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44~66岁,平均(55.03±1.64)岁;病程2~15个月,平均(8.85±1.41)月;肝胆管结石病史3~21年,平均(12.30±1.41)年;肿瘤部位:右肝13例,左肝25例,累及左右肝12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CT诊断,选择多排螺旋机扫描(河北易格斯拖链制造有限公司),在检查前嘱患者禁食4 h,实施横断面检查,层厚和间距均设置为5 mm。取仰卧位操作,先平扫,以患者膈顶部位直至肾脏下缘处作扫描范围,后实施增强扫描,在扫描中加入非离子对比剂,于肘静脉注射,注射剂量为80~100 ml,注射速度秒3.0 ml/s,待注射20~30 s后实施扫描。
1.2.2观察组 采用CT、MRI技术联合诊断,其中CT诊断方法与对照组一致。选择MRI作为扫描仪器(徐州科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层厚设置为6 mm、层间距设置为0.6 mm,实施多方位的扫描,即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将矩阵设置为205×256,扫描序列为轴位T1加权像、T2加权像,并于患者肘静脉注射对比剂,剂量为0.01 mmol/L,待注射完毕后实施增强扫描(对比剂选择钆喷酸葡胺注射液)[4-5]。将两组检测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
1.3观察指标
分析观察组(MRI、CT联合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析对照组(单独用CT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敏感度=真阳性例数/(真阴性+假阴性)例数×100%,反映患病患者的检出能力,越大越好。特异度=真阴性例数/(真阴性+假阴性)例数×100%,反映未患病患者的检出能力,越大越好。对比且分析两组的诊断符合率、漏诊率和误诊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比较
观察组的敏感性为100.0%(50/50)、特异性为100.0%(50/50),对照组的敏感性为100.0%(50/50)、特异性为50.00%(25/50),两组的敏感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特异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两组诊断符合率的比较
观察组诊断符合率为96.00%(48/50),对照组诊断符合率为60.00%(30/50),观察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88,P<0.05)。
2.3两组误诊和漏诊率的比较
观察组的误诊率、漏诊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讨论
ICC属于原发性癌,主要指正常肝内胆管出现癌肿,研究显示,导致ICC变的发生因素较多,主要与感染因素、胆管手术史、硬化性胆管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K-ras基因突變、肝吸虫感染、胆囊结石、溃疡性结肠炎等密切相关[6-7]。早期诊断十分重要,能尽早明确疾病,而采取针对性治疗,使临床死亡率降到最低。目前临床对ICC的诊断方式较多,但研究认为单一诊断无法提高诊断的特异性,易出现较多误诊和漏诊现象,采用联合诊断方式能取得满意诊断效果,同时具有较高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8]。
MRI和CT作为ICC的首选诊断方式,其中CT平扫能及时发现包块,并将包块密度、包块大小和包块边界等改变情况直接反映出来,尤其对于包块与周围组织间关系,其能够有效检出,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利依据,且CT诊断具有较多优势,如薄层、无间隔、快速、扫描范围广泛、多期增强等,且图像质量不会受到呼吸运动的影响,能对病变部位进行准确定性和定位。而MRI属于生物磁自旋成像的一种,由于ICC在T2加权像信号上表现较为明显,且在增强扫描过程中以中度强化为主,同时伴有延迟性强化[9-10]。该项技术有多方位成像和多参数的特点,能将软组织进行准确对比,与CT诊断技术相比较能将肿瘤边缘和肿瘤内部组织间的结构清晰的显示出来,但该项诊断方式的图像质量易受到患者呼吸运动的影响,进而导致伪影的产生,形成误诊和漏诊[11-12]。但MRI具有无创性,能将胆管束的全貌显示出来,能对胆管梗阻的原因和位置做出准确判断[13-15]。单独用CT诊断其特异性仅为50.00%,而采用MRI、CT联合检测,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0%,提示两种诊断方式联合诊断具有较好诊断效果,同时给临床诊疗提供有利依据;观察组诊断符合率为96.00%,而对照组仅为60.00%,且观察组误诊率和漏诊率均低于对照组,提示两种方式联合应用,能显著提高临床检出率,使准确率提高,同时避免发生误诊和漏诊现象,避免患者错过最佳救治时机,使其能及时接受救治,进而降低临床死亡率[16]。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的敏感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特异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误诊率、漏诊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CT、MRI技术在ICC诊断中的联合应用效果十分显著,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CT比较,诊断符合率更高,误诊率和漏诊率更低,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健,胡军武.肝胆管结石并发肝胆管癌应用B超以及B超联合CT、ERCP、MRI诊断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6(9):36-38.
[2]曾燕辉,帅国强.CT、MRI技术在肝内胆管癌诊断中的联合应用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12):122-124.
[3]许汝娟,武彦芳,任冬弓.CT增强扫描与MRCP在肝内胆管癌诊断中的应用对比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 14(9):80-82.
[4]刘婕,肖锡昌.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和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6,17(4):308-311.
[5]张松山,邵文尚,曹永峰,等.CT及MRI对肝内周围型胆管癌综合诊断研究[J].河北医学,2016,22(5):793-794.
[6]刘振国,强永乾.螺旋CT 和MRI对肝内周围型胆管癌诊断价值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6,19(5):591-594.
[7]刘爱军,刘佳.肝门部胆管癌采用CT与MRI综合诊断特点探讨[J].中国实用医刊,2014,41(21):92-94.
[8]周礼平,陈馨,蒋晓兰.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MRI及CT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3):78-81.
[9]石林平,黎雪琴,胡冬冬,等.3.0T MRI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医疗卫生装备,2017,38(3):70-72.
[10]李拓.肝外胆管癌超声造影和增强MRI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比较[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6):76-79.
[11]黄强,杨骥,林先盛,等.CT三维重建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7,26(8):960-967.
[12]宋昱垚,刘荣.8F-FDG PET/CT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治中的应用进展[J].山东医药,2017,57(16):111-112.
[13]严达,谢锦兰,车锦连,等.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肝脏三维容积快速采集动态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在诊断肝外胆管癌中的应用价值[J].广西医学,2017,39(5):618-621.
[14]王洋,李威.经肝动脉栓塞术联合CT引导下热消融治疗肝内胆管癌的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2017,39(9):962-964.
[15]胡伟卓,刘忠虎,秦红娟,等.不同分化程度的原发性肝癌MRI初步临床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26):5074-5078.
[16]李新宇,朱繼业,黄磊,等.三维打印技术在肝胆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估[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7, 37(5):708-712.
(收稿日期:2018-09-25 本文编辑:崔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