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么过除夕
2019-03-18文赖晨
文赖晨
除夕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古人在这一天比较重要的习俗有逐傩、贴门神和春联、守岁、饮药酒和喝桃汤。此外,古人在除夕也有许多禁忌。
逐傩文化
逐傩
古代除夕最重要的活动是把“鬼怪”驱逐出家门,这就是“逐傩”,又被称为“傩”和“大傩”。
在先秦时期,逐傩仪式便十分盛行。《礼记·月令》中记载:“命有司大傩。”
在唐代,这种仪式发展为傩戏,娱乐气氛加强了。宫廷的傩戏有音乐伴奏,文武百官可带家眷一起观赏。民间傩戏也发展为只有三四人的歌舞,可即兴表演说唱故事。
在宋代,宫廷傩戏讲究排场,需从教坊中挑选有表演技能的人,这些人要戴假面具,铠甲、旗帜、刀剑一应俱全。扮演的角色有将军、门神、钟馗与灶神、土地神及各种神兵等。
贴门神和春联
中国最早的门神是神荼、郁垒。相传东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上有神荼、郁垒兄弟俩负责驱逐鬼怪。后来黄帝用桃木雕刻其形象挂在门上,并在门上悬挂苇索,被称作“悬苇”。
唐宋时期,因为雕刻桃木像比较麻烦,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画上两人的画像,或写上其名字,于除夕更换。
五代十国时,人们开始在桃符上写一些吉利词句挂在门上。据载,后蜀皇帝孟昶自题桃符板:新春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一般认为这是我国第一副春联。
守岁
除了逐傩、贴门神外,除夕的主要活动是守岁。在西晋,人们便有守岁的习俗。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云:“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在隋唐时期,守岁风俗十分流行。隋炀帝除夕守岁,用沉香木、檀香木架篝火,火焰高达十多米,一个晚上要烧掉两百多车珍贵香木。
北宋苏东坡在陕西任职时,给弟弟苏辙写了《守岁》《馈岁》《别岁》三首诗,其中有“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之句。宋代以后的守岁,家里的灯烛彻夜不灭,称之为“守岁烛”“照年”“上灯”。
饮药酒与喝桃汤
从汉代开始,除夕都要饮椒柏酒,即用椒花、柏树叶泡制的酒。此外,人们还要喝桃汤,即用桃树枝熬成的汤。
饮药酒、喝桃汤的次序和传统的敬老次序相反,先少后老。因为“年少者得岁,年老者失岁”,含有重视子孙后代的意思。
送节物
据史料记载,除夕这天宋代皇帝有赐文武大臣钟馗像的风俗。如宋神宗就曾命画工摹拓钟馗像,经过雕版印刷精装后,将成品赐给中书省和枢密院的官员。
在民间,人们也有送门神、钟馗等节物的礼俗。如宋代史料笔记《鸡肋编》记载:“其送节物,必以大竹两竿随之。”
禁忌
古人在除夕忌说死、杀等不吉利的字眼,忌讳打破碗盏,泼污水、灯油在地上。如果小孩说出忌言,大人则以“童言无忌”来祓除。
除夕宴是一年中最丰盛的宴会,俗称“年夜饭”。吃年夜饭前要祭祖。家庭成员和物品必须齐全,否则就是“人不团圆、财不完整”。吃年夜饭时忌讳别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不得安宁。
吃东西时还要讨口彩,如吃枣意为“春来早”,吃柿饼代表“事事顺”,吃杏仁代表“幸福来”,吃豆腐代表“全家福”,吃三鲜菜代表“三阳开泰”,吃花生代表“长生”,吃年糕代表“年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