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思考

2019-03-18贺胜兰

广东蚕业 2019年8期
关键词:现代化农产品土地

贺胜兰

(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江西南昌 330088)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一个拥有近十四亿人口的大国来说,重农固本始终是重中之重。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不仅解决了近14 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为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第一贸易大国和第一工业品制造大国提供强大支撑。然而中国农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要牢牢把握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扭转中国农业大而不强的现状,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1 改革开放40年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经验

40年的农村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主要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农产品供给实现了总量不足到阶段性过剩的重大转折。中国的耕地只占全球的10 %、水资源只占全球的6%,却养活了全球近五分之一的人口,提供了占全球四分之一的粮食总量,在世界范围内创造了农业增长的奇迹。农民的生活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四十年的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经验来看,主要得益于制度创新以及科技进步。

1.1 制度创新激发内生动力

中国农业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制度创新就是土地制度和经营制度的创新。以农地制度和经营制度改革为例,改革开放始于农村,而农村改革的主线就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农地制度改革的第一阶段是“大包干”。1978年,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的小岗村,在18 位村民带领下,偷偷按下“红手印”,自愿实行包干到户。“大包干”打破了原有的土地关系,农民初步拥有了自主土地经营权,很快就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但也很快迎来了农民与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问题。农地制度改革的第二阶段“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改革之初,农户承包土地没有明确期限,同时由于农村人口每年都有变动,许多地方不得不调整承包地,使承包关系不稳定。从1993年起,国家出台一系列文件法规,对“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予以明确。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保证了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农地制度改革的第三阶段“三权分置”。改革开放初期通过农地制度改革把土地分给农民,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进入新时代后,农业要朝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分”地显然无法满足农业未来发展的要求。于是,土地承包“分”之后,“统”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土地流转”这样一种形式在农村悄然兴起。在各地土地流转实践基础上,2014年10月,中央审议通过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这样,实现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就成为引导土地有序流转的重要基础。“三权分置”的制度,顺应了农民既想保留承包权、又想流转经营权的愿望,成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中国的农地制度创新实现了由公平到效率、由封闭到开放的转变,显示了持久的制度活力,形成了农业发展的强劲内生动力。

1.2 科技进步形成强力支撑

从1978年~2015年,中国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由7.2 亿元提高到550 多亿元。由于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使农业科技进步明显加快。像生物育种、转基因新品种培育、重大动植物疫病流行规律和防控、农业遥感和信息化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同时旱作节水、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等大批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得到大范围推广;粮食稳定增产、农业防灾减灾、农机农艺融合、农产品储运保鲜得到普遍保障。据统计到2018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8.3 %,科技进步对中国农业发展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

除以上两方面外,中国还逐步建立起一套涵盖了财政、金融、保险等方面政策支持农业发展,对农业的支持手段在不断优化调整。

上述经验表明,改革开放40年农业发展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归根到底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2 新时代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任务和挑战

中国农业发展四十年的成就巨大,但进入新时代中国农业依然肩负着重大的任务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1 中国农业面临的重大任务

一要保证14 亿人有饭吃。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解决好14 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的头等大事。“民以食为天“,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吃得健康、吃的安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二要保证农民有活干。农民的收入与其就业有着密切关联,亿万农民群众的充分就业和收入增长是农业最重要的功能表现,未来必须切实解决好农民就业与增收的问题。

三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农业而言就是要提供品种丰富的农产品供给,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

2.2 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就国内而言,农业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其一农业生产成本进入上升通道,主要农产品国内价格超过国际市场价格,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压力加大。其二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生态环境约束趋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的压力也在加大。其三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农村陷入“谁来种田,如何种田”的困境中。其四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自然灾害频发重发,这也给农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总之,全球农业竞争日益加剧,农业面临的风险明显加大。

就国际而言,中国农业在全球竞争中仍居弱势。尽管中国农业产出了全球最多的粮食、肉类和水产品,是全球农产品生产大国和最大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国之一,但在全球农业竞争中,中国农业大而不强特征十分明显。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足不仅表现在农产品的价格上,还表现在产品的质量上。这就导致相关产品进口增长迅速,挤占了国内产品的发展空间。

农业发展内外形势严峻,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而农业要实现现代化,需要我们在新时代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3 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纵观全球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史,有两条道路是比较典型的。一条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展道路。这类国家特点是耕地资源丰富、劳动力相对短缺、工业技术先进,工业基础雄厚,资源性农产品具有全球竞争力。另一条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发展道路。这类国家特点是土地资源稀缺、劳动力资源丰富,由于密集投入资本、技术和劳动力资源,使劳动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农产品生产方面具有足够影响力。

但中国的国情不同于这两类国家。一方面中国农业资源禀赋从总体上看人多地少水资源欠缺,另一方面由于地域宽广,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具有鲜明的多元化特征。这就决定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3.1 坚持制度创新,持续提供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改革开放40年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它的动力就来自于农村土地制度在农村改革的实践基础上的不断创新。这也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可能实现的。因此,这种制度不断创新的优势也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特色所在。

3.2 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来确定农业产业发展方向

中国东西宽约5 000 km,南北长约5 500 km。由于跨度大,使我国地形、地势、气候、物种等因此呈现出鲜明的多样性特征。同时,土地资源、水资源、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在各地也是各具特色。所以,各地要充分挖掘本地资源禀赋的优势因地制宜,使中国资源禀赋的特色能充分体现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

3.3 要通过产业多元化特色,着眼于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

一是要延长产业链,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奠定产业链竞争的前提。二是要保障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让消费者愿意以更高价格以及放心购买国产农产品,让产品质量与安全形成信任溢价,这样即可增强中国农产品竞争力,也可增加农民收入。三是要拓展农业产业的多元化。从传统农业产业形态角度来看,中国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产业门类齐全,能够提供全球种类最多的农产品,满足城乡居民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从新的产业形态角度来看,生态涵养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文化传承农业、“互联网+”农业等各类新兴业态蓬勃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农业产业的类型类别。同时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日益重要产业。通过农业科技研发、农资供给、农机服务、农产品营销以及金融保险、物流、品牌塑造等全产业链打造,对农业各产业进行全面渗透,不断为农业全产业链竞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服务体系。农业产业的多元孕育了中国农业深厚的潜在竞争力,大力培育发展多元化产业,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农民提供广阔的就业机会和增收空间。

此外,要加大农业突出环境问题治理力度。面对我国农业资源约束趋紧、农村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猜你喜欢

现代化农产品土地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边疆治理现代化
我爱这土地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农产品争奇斗艳
分土地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