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农业高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思考
2019-03-18刘婧
刘 婧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 山西太原 030031)
随着“互联网+”这一概念的提出,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各行各业都得以迅速渗透,“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也为高职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在“互联网+”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如何抓住这一机遇,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探索高职院校信息化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培养适应于时代需求的新型农业人才已是其面临的巨大挑战。
1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机遇
1.1 教学理念的转化带来教学环境的改善
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应用可有效改善农业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环境,由于信息技术所具备的优势,学校的课程资源可与在线课程进行有效结合,带来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因而教师应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新型教学理念,在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充满激情,并将这一理念落实到教学活动中,贯穿其始终,从而实现整体教学环境的改善。
1.2 借助信息技术丰富教育资源
在“互联网+”背景下,每天都充斥着海量的信息,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各种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源源不断的以各种方式和途径传播到教学领域中,充实和丰富了教育资源[1]。同时,教师还可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来开展教学,进一步激励教师将这些优质高效的教育资源融合和渗透到校本资源的课程开发中,并为学生扩大知识面、拓宽眼界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1.3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有效促进学生自主进行学习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方式都是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使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学校可通过网络平台为学生建立自主学习体系,既可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又可采取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独立自主的进行学习和思考。一改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使得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角,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探究求知欲望等方面的提高均可说是受益匪浅。
2 “互联网+”背景下农业高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路径
“互联网+”教育信息化近年来发展态势迅猛,其应用已不仅限于QQ、博客、邮箱等单一形式,教育资源和方式愈加丰富,如在线课堂、web 网页、微课等,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社交均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其发展路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教育资源网络化
教育资源网络化不仅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举措,还是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标志。因此,农业高职院校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将网络教学应用到教学领域中,从而拥有学校自己的网络课程和资源,提高学校竞争力。教师可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寻找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模拟真实的果园、农场、牧场、蔬菜种植基地等,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其中。又如微课、远程教育等模式的实施,形成课上加课下同步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突破以往传统模式下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课余在家即可通过网络学习,对于重难点还可反复多遍的观看和学习。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充分弥补了传统教学人数、时间、空间限制所带来的不足。
2.2 打造智慧课堂,实施互动教学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模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中[2]。而智慧课堂的打造,有力的扭转了这一局面。学生通过媒体自主进行探究学习,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学生与媒体间、学生与教师间、教师与媒体间均可存在互动,还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学情诊断,教师据此进行教学的调整和设计,师生间教与学有了多种选择。此外,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教师精力所限,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通常是一对一的提问式,而智慧课堂可实现一对多的互动形式,互动方式的多样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智慧系统对学生反馈信息的集中收集,教师可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和学习需求,从而实施下一步教学方案[3]。同时,智慧系统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进行全面分析,教师上完一节课,系统对学生学习参与情况与教师教学情况自动汇总,有利于教师及时查漏补缺,避免重复教学影响教学进度。
2.3 学习成绩的及时回馈,有利于进行针对性教学
以往传统教学,通过考试来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需要通过出试卷、监考、改试卷、分析和总结试卷等多个环节才能发现学生学习上存在的不足。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通过网络获取更多教学资源,使得出试卷、模拟实训等过程变得更加全面和便利,同时利用计算机的先进技术,学生试卷及实训结果提交后,学习成绩可得到及时回馈,回馈的不光是分数和结果,还有学生的学情分析,包括本次和历次的学情分析,题目解析、错题本等,教师和学生双方均可通过网络明确学生在哪个知识点还存在欠缺,哪个操作环节存在能力获取不足,以便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下次教学,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薄弱环节的巩固。
2.4 优化教学平台
在“互联网+”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可通过教学资源数据库的建立,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引入,整合教学资源,完成教学资源信息网络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学平台,以便为学生提供现代化、智能化的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同时,结合农业专业的特点,合理应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菜单式的个性化教育形式,课程的设置应统一完整,突破课堂教学与平台教学的局限,打造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实现不同层次农业技能人才的培养[4]。此外,学校还要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等部单位和部门的合作,以保证教学资源的最佳配置和优化,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农业职业教育品牌,确保教学综合水平的全面提升,为社会输送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农业技能人才。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农业高职教育必须结合学校实际,在现有信息化教育的基础上,抓住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机遇,不断探索信息化教育的更多发展路径,迎接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