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围绕基础学科共建,初探免疫学学科建设

2019-03-18汤娟娟李孜焦仁杰马宁芳付晓东刘金保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霍夫曼免疫学医科大学

汤娟娟,李孜,焦仁杰,马宁芳,付晓东,刘金保

(广州医科大学, 广东 广州 510140)

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国家各级科技部门响应号召,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广州医科大学也根据自身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增加了相关学科建设的投入。学校领导在深度剖析了全国医科院校基础医学学科建设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后,强力推进我校学科共建,包括科研平台之间的协作,广州霍夫曼免疫研究所的设立与发展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1 广州霍夫曼免疫研究所的设立

免疫学是生物学中的二级学科,作为全球科研ESI评价体系22个学科中的一部分,其发展水平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是医学与生命科学中最为基础、前沿和支柱性的关键学科之一[1]。免疫学不仅能阐明生命现象的本质问题,对人类重大疾病的机制破解、诊疗药物的研发更是具有重大意义[2]。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及广州医科大学对免疫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均尤其重视。2012年7月,广州医科大学王彦贤副校长在巴黎与201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朱尔斯·霍夫曼亲切会谈;2012年11月,霍夫曼教授团队访问广州医科大学并举办了“Innate Immunity Forum”诺奖专家专题报告会,王新华校长代表学校与霍夫曼教授签署成立有Hoffmann名字研究所的合作协议。2013年5月,王新华校长率团访问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两校签订了全面合作备忘录;2013年10月12日,广州霍夫曼研究所(Sino-French Hoffmann Institute, SFHI)(华南地区首家中法科研合作的研究所)正式揭牌成立,同时召开了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免疫学高峰论坛,霍夫曼教授亲任名誉所长;2015年,研究所搬迁到新校区办公。免疫研究所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广州医科大学免疫学科研平台建设、学科方向确定、人才队伍国际化培养等方面的发展。

2 免疫学学科方向的确定

广州霍夫曼免疫研究所以天然免疫机理研究为中心,研究方向涵盖模式生物天然免疫、过敏与变态反应的基础与临床、病毒的感染免疫机制与转化等。经过凝练和提取,广州医科大学免疫学科确立了四大研究方向,包括模式生物天然免疫机制与转化、过敏与变态反应的基础与临床、肿瘤免疫机制与转化、病毒感染的免疫机制与转化。这些研究方向其实就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生物学三大一级学科的合作与共建,也即免疫学、遗传学、变态反应学、肿瘤学、病原生物学、传染病学等二级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共建。

目前,研究所设有国际抗病毒联盟中国区域办公室,正在主持建设广州果蝇中心(GDRC)果蝇全基因组突变体资源库项目。作为免疫学学科发展的平台,实施免疫学与其他学科发展的交叉、融合与渗透,为实现学科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筑人才高地和科技成果创新提供保障。

3 免疫学相关科研平台的建设

科研平台是凝练科研方向、汇聚优秀科研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3]。免疫学相关科研平台的建设是免疫学学科建设的基础。为推进免疫学学科共建,优化学科布局,提升学科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主管学科发展的副校长和免疫研究所所长共同谋划免疫学学科发展。免疫学科研平台包括基础学院下属的广州霍夫曼免疫研究所、第二附属医院的广东省过敏反应与免疫重点实验室,辅助平台则是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下设的平台位于学校各二级单位,以保证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有机融合,为免疫学科的发展保驾护航,使各科研平台之间也能互促互进。2014年,免疫研究所获得“广东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2015年,免疫研究所作为广州医科大学免疫学科的组织牵头单位入选首批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免疫学)建设项目;2018年,免疫研究所入选全国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天然免疫机制研究),同年还被选为广东省教育厅免疫学珠江学者设岗学科。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学科整合提供的平台、人才、设备等支撑条件和组织保障。

学校已规划好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天然免疫机制研究)后续五年的建设,包括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具体合作任务、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为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合作任务和工作目标,采取的具体举措包括:①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要建设好广州医科大学的天然免疫机理研究创新引智基地,离不开学科共建提供的支撑条件和组织保障。②加强科研团队建设。采用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在四个科研方向上按需引进各级各类人才,将有潜力的中青年人才送到海外专家团队实验室进行长期交流学习。③开展国际合作。与海外团队交换和共同培养研究生;以引智基地为平台,通过与海外专家学者合作科研、举办学术研讨会等,促进观念和知识的相互碰撞,将学科共建的概念延伸到海外,这对提升国内团队成员的学术水平及国际影响力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4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与汇聚

人才队伍建设是科研平台建设的核心部分。对高校而言,学术队伍的建设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学术队伍的层次可以反映高校科研绩效和学术水平的高低,学术队伍的规模也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广州霍夫曼免疫研究所在省、市和学校的支持下,不断投入,为科研人才提供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创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也吸引了更多的优秀科研工作者加入,共同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以期取得先进的科研成果和关键性技术,推动成果转化与应用。

学校以广州霍夫曼免疫研究所科研平台为依托,引进了果蝇天然免疫研究领域的国外学术大咖(Jules Hoffmann、Dominique Ferrandon、Jean-Luc Imler三位教授)及国内学术带头人,分别配备科研骨干组建科研团队,进行科研合作、青年科研人才和研究生合作培养,合作申报科研项目、发表科研论文。2015年底,免疫研究所与Jules Hoffmann教授、Dominique Ferrandon教授等五人签订了外国专家团队工作合同,Hoffmann教授团队已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以广东省过敏反应与免疫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引进了以Eyal Raz教授为带头人的C3I团队,充实了“过敏与炎症反应调控”的研究力量。科研人员每月定期进行一次学术交流(轮流汇报和讨论科研成果),每年举办一次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不定时地邀请国内、国际知名学者前来做学术报告和科研交流。

成立了广州医科大学免疫学学术委员会,主席由免疫学研究领域的曹雪涛院士和呼吸内科研究领域的钟南山院士担任,委员则来自世界各地的免疫学家们,包括Bruce A. Beutler 教授(诺奖得主)、 Jean Francois Bach 教授(法国科学院院士)、 James Chen(陈志坚)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Jean Paul Thiéry 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田志刚教授(院士、中国科技大学)、苏冰教授(上海免疫所所长、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程根宏教授(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所长、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郑利民教授(中山大学、广东免疫学会理事长)、尹芝南教授(暨南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定期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并举行免疫学高峰论坛,让学校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们不出校门即可直接向诸多国内外知名科学家学习。学校每年派出青年科研人员前往国际领先的实验室进行长期学习交流,以培养优秀人才,提升人才队伍水平。

基于平台提供的良好资源与条件,设计并提供国际化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供研究生选择。通过与国外高校开设双硕士学位项目、硕士/博士联合培养项目、短期交换/访学项目、国家公派博士研究生等形式,使研究生国际化教育走向正轨。优秀博士研究生有机会赴法国开展科研实验,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将获得本校及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联合博士学位,目前已经有一位学生获得联合培养的博士学位。

综上所述,科研平台建设有利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资源共享。学科的发展亦能推动平台的建设与优化,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为学科共建、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猜你喜欢

霍夫曼免疫学医科大学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撰稿要求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2022年第45卷第2期英文目次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第七届编委会
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先驱——汉斯·霍夫曼
猪流行性腹泻的免疫学机理与临床应用
《中国免疫学杂志》第八届编委会名单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医科大学总医院
天使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