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技术积累的构建研究
2019-03-18徐瑞钟
徐瑞钟
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 400000
高职院校作为一个培养学生专业化技能的机构,和社会和市场有着很大的直接接轨的空间。正是基于高职院校的这一特性,让校企协同发展成为可能。但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在教学方面过分地强调对学生的技能培养,而忽视了从市场需求出发,以就业为导向,展开校企协同的技术积累构建。
本文将以高职院校在校企协同背景下高职院校技术积累构建的情况为例,探究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之中存在的普遍不足,并且针对这些不足提出就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
一、校企协同背景下高职院校技术积累构建的内涵和意义
首先,从内涵上来看,所谓技术积累,质言之就是在实践过程之中不断地实现技术能力地更新和递进。技术积累有两个方面的要素,分别包含知识和能力。高职院校虽然不是一般的企业单位,但是却也广泛地涉及各个方面的技术。而高职院校要想实现技术积累的构建,就必须要以真实的市场为导向,积极采取校企协同的办学策略。
而当前流行的校企协同理念是指市场上的各个企业与高职院校以公平互利的姿态,以市场企业的具体为导向,以高职院校为主体,开展产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其次,从意义上来看,校企协同背景下高职院校技术积累构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通过校企协同的形式来构建高职院校技术积累,能够让学生学到更为实用性的技艺。高职院校的教学应该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校企协同的形式,可以让高职院校的教学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之下,这种教学形式能够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够促进学生的就业率。
对于广大企业而言,虽然校企协同的形式更多的侧重点在院校一方,但是企业也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企业可以把市场的动向和自身的技术需求,积极地反馈给学校,学校也从而加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从而输出更多的优质人才,缓解企业的燃眉之急。
对于广大院校而言,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由于缺乏校企协同的组织形式,所以教学形式陈旧,教学内容落伍,从而让自己培养的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过程之中没有明显的优势,久而久之,就让高职院校难以争取生源。而结合校企协同的形式可以让高职院校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从而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
二、校企协同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技术积累构建的不足
在校企协同对于告知院校的技术积累建构有着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但是由于这一教学形式推广时间较为短浅,所以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之中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深度沟通,校企协同作用有限。当前很多院校虽然在政策的号召之下,积极推动校企协同这种全新的教学形式。但是从实际效果上来看,校企协同的效果并不甚为理想,甚至很多院校的校企协同教学由于准备不够充足,融合程度不深,所以在教学之中并没有起到实际性的效果。
第二,院校反应较慢,技术积累构建较慢。校企协同的运作模式就是企业把自己的实际需求以及市场上全新的技术动态,积极地反馈给广大高职院校,然后高职院校借助于从企业方面收集的技术信息,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以此来让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高度匹配市场的需求。但当前很多院校在接收到从市场反馈过来的信息之后,往往无法快速地实现自己教学过程之中的技术积累、升华。等到反应过来的时候,技术以及有了全新的更新换代,从而让高职院校的教学远远落后于市场动态。
第三,院校反应过快,无法实现技术的积累。相对于上文之中所描述的第二种情况而言,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接收市场信息、调整教学内容上也存在着盲目跟进的现象。这种现象就让很多院校逐渐迷失自我,无法实现技术的沉淀,这种跟风的教学也无助于夯实学生的基础,这就让学生容易出现样样通、样样松的情况,而这也明显无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就业几率的。
三、校企协同背景下高职院校技术积累构建的策略
鉴于当前校企协同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技术积累构建的不足,各大院校积极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成为教学的当务之急。本文认为校企协同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技术积累构建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首先,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加深校企协同。当前因为校企协同程度不深而造成的技术积累构建的不足,一方面是这种教学形式推行时间不久造成的,另一方面校企之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造成。对此,一些院校采取的是主动出击的策略,来收集企业方面的信息。
比如,有的院校主要以机电、电子、计算机的教学内容为主,为了能够避免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当前的市场形势脱节,院校主动和当地的相关企业结成对子,并且定期和企业的负责人、技术人举行座谈会,以此来加强彼此的融合程度。与此同时,这些院校还会定期抽出一段时间,组织学生以及教育人员直接深入企业的一线,了解企业的技术动态,探究企业的技术难题,然后分享自己院校的教学情况,以此来把产学两端实现无缝地对接。
其次,建立灵敏的反应机制,实现技术的快速积累。要想避免校企协同流于空洞的形式,就应该在院校内容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并且把收集到的信息积极地转化到教学过程之中,然后把全新的人才或者技术,再快速地投放到企业之中。一些院校的经验或可为其他院校提供一定的借鉴。
为了能够实现更为快速的反应,有些院校建立了新技术动态研究小组,这一小组积极和企业进行沟通对接,一旦发现新技术动向,就着手研究,然后教学推广。在把成绩优异的学子或全新的技术应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比如,近些年AR技术在计算机领域较为引人注目,某院校周边也有相关的企业从事开发,在捕捉到企业的这一技术动态以及企业当前所面临的难题之后,新技术动态研究小组迅速抽调专家,进行深入的技术攻关,然后把专家的研究成果汇编成册,在相关的班级激进型推广。通过一段时间的深入打磨,某院校打造了一直专业化的AR队伍,这批学生毕业之后极大地缓解了当地企业发展过程之中的燃眉之急。
最后,夯实自身基础,由专注实现专精。当前很多院校在校企协同的过程之中,由于盲目跟风、过度迁就企业的需求,从而造成在教学之中的贪多务得现象,而这种朝令夕改的教学方式,也无助于实现技术的积累、沉淀、迭代。对此,一些院校的经验值得给大家分享。
比如,某院校在教学方面涉及的科目虽然多,但是主要以机电、电子、计算机为核心。而在这三领域,该院校聘请了一批有技术实力、有前瞻性的专家团队。这些专家团队不仅实践能力强,而且对于技术发展的预判也较为敏锐。举例来说,计算机领域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之中,技术迭代速度可谓日新月异,和其他院校一样,某院校也收到了一些技术反馈,比如很多企业要求我们积极进军VR渲染领域。但是某院校的专家团队在深入研究之后,认为AR领域的技术发展空间更大,所以他们顶住了一时的诱惑,而是专心倾注于AR技术的积累沉淀,以此来夯实我们自身的技术水准。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某院校的决定是较为正确的。当然,要想实现技术的合理取舍,关键还要企业能注重人才的引进,注重集思广益,以此来让院校的教学少走弯路和错路。
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输出专业性技术人才的团队,不仅要传输学生丰富的知识,还需要为学生的未来就业作出合理的规划。校企协同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对于高职院校的技术积累构建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从校企协同背景下高职院校技术积累构建的内涵和意义的分析入手,针对校企协同背景下当前一些高职院校的技术积累构建的不足,提出了相关的优化策略。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给广大院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