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的生态意识与生态境界
2019-03-18江建高
江建高
李白诗歌的生态意识与生态境界
江建高
(湖南科技学院 人文学院,湖南 永州 425100)
李白崇道而奉儒,是盛唐自然主义人生观、生态观的典型代表。其物人平等、以物观物的生态伦理与春生万物、任物自然的生态意识,与老庄“道法自然”,“万物与我为一”等观念一脉相承。其诗歌呈现山清水秀、人与自然相依相生、陶然忘机的生态境界。
李白诗歌;生态伦理;生态意识;生态境界
中国古代哲学都指归于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从老子的“道法自然”,归依自然,到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齐一”,到孟子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意即人与兽禽有着共同的血脉。生态学认为,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微生物乃至于山川海洋、大气空间,都是生态权力的主体,又是生态权力的客体,它们相依相生,共存共荣。美国生态哲学家伊文斯在《人与畜牲之间的道德关系》中说:“那种企图把人从大自然中孤立出来的观点,在哲学上是错误的,在道德上是荒谬的。”[1]李白出入儒道,以入世为心,出世为迹,是盛唐自然主义生态观的典型代表。本文联系其经历、信仰,特别是就其山水自然诗,分析李白诗歌的生态意识与生态境界。
一、物人平等与以物观物的生态伦理
(一)物人平等
李白与大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从其母梦太白金星而诞,到水中捞月而逝等传说看,他终生与自然界天性难分。胡适曾在《白话文学史》中称李白“最可以代表那个时代的自然主义人生观”。[2]李白自然主义人生观包含浓郁的生态伦理观念,见于书序:“仆包大块之气,生洪荒之间……天不秘宝,地不藏珍。风威百蛮,春养万物……尔其天为容,道为貌,不屈己,不干人”(《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昔与逸人东严子隐于岷山之阳,白巢居数年,不迹城市。养奇禽千计,呼皆掌上就食,了无惊猜”(《上安州裴长史书》)。两段话意思或与孔子“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3]相关,或与庄子“夫至德之世……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4]近意。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稀,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生态原理认为:“若无充足理由,我们没有任何权力毁灭其他生命。同时随着人类的成熟,他们将能够与其他生命同甘共苦。当我们的兄弟、一条狗、一只猫感到难过时,我们也感到难过。不仅如此,当有生命的存在物(包括大地)被毁灭时,我们也将感到悲哀。”[5]
李白诗歌体现了物人平等,物类同人类是相依相伴的生态伦理。此物可以是动植物,也可以是一溪清水,一弯圆月。“爱此溪水闲,乘流兴无极。漾楫怕鸥惊,垂竿待鱼食”(《姑熟溪》);“竹实满秋浦,凤来何苦饥?还同月下鹊,三绕未安枝”(《赠柳园》);“借问久疏索,何如听诉时?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赠阳辅录事》);“汉阳江上柳,望客引东枝……东风传我意,草木度前知”(《望汉阳柳色寄王宰》)。诗人爱鸥鸟、凤凰,海鸥知人心,东风传人意,物人相生相惜。再看《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自然万物、江湖山岭、天际星河与大气空间等都属于大生态系统。李白邀月同饮,伴月起舞,相隔遥远却与之永结盟约,友于自然之情眷眷。孔子与子路山中行走遇到野鸡,友善道:“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则拱手致意:“子路共之,三嗅而作”。宋人张载言“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杜甫说“山鸟山花吾友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李白物我平等,友于自然的诗随处可见:“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客有桂阳至,能吟山鹧鸪。清风动窗竹,越鸟起相呼”(《秋浦清溪雪夜对酒》);“岭树攒飞栱,岩花覆谷泉……荷秋珠已满,松密盖初圆。鸟聚疑闻法,龙参若护禅”(《春日归山寄孟浩然》);“高阁横秀气,清幽并在君。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猿啸风中断,渔歌月里闻。闲随白鹤去,沙上自为群”(《过崔八丈水亭》);“清溪胜桐庐,水木有佳色……彩鸟昔未名,白猿初相识”(《宣城清溪》)。所引5例,从把酒问明月、人唱鸟随呼、众鸟闻佛法、人与猿初识,到“闲随白鹤去”,诗人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待,相依相生。
(二)以物观物
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只有放下“架子”,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才能真正“诗意地栖居”。李白以物人平等的胸襟创造了以物观物、天人一体的精神家园:“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清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寻雍尊师隐居》);“归来桃花岩,得憩云窗眠。对岭共人语,饮潭猿相连。时升翠微上,邈若罗浮巅……芳草换野色,飞萝摇春烟。入远构石屋,选幽开上田”(《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诗人把自己等同于物,进而以物观物:倚石听泉,松高鹤眠。后诗山峦抱壑,与猿同饮,芳草野色,飞萝摇春,石屋栖身,融身自然。诗人与青牛、白鹤、潭猿等同一体,此与《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的境界多么相似。甚或赤条条“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夏日山中》),任松风吹拂,看蓝天白云。
诗人以物观物,与万物为伴,如《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自屹立山头,抬头望天,天高鸟尽,天淡云闲。人看山,山有意;山看人,人有情。山与人默然契合,共度光阴。且看当代生态诗人沈苇的《开都河畔与一只蚂蚁共度一个下午》:“在开都河畔,我与一只蚂蚁共度了一个下午/这只小小的蚂蚁,有一个浑圆的肚子/扛着食物匆匆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它有着健康的黑色,灵活而纤细的脚/与别的地方的蚂蚁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谁会注意一只蚂蚁的辛劳/当它活着,不会令任何人愉快/当它死去,没有最简单的葬礼/更不会影响整个宇宙的进程。……”[6]
与蚂蚁共度一个下午的时光,很无聊很荒诞吗?否,天经地义!它体现诗人在大生态系统中找到了自己的生态位置。人类从哪里来?人族的坐标在哪里?李白《独坐敬亭山》与沈苇诗中或可找到答案。人类应该多一些时间以物观物,与自然万物默默相守。其实人类在宇宙空间是很渺小的,如果能与大自然契合,在天人一体中的人类却是高大灵秀的。罗宗强曾言:“在李白的意识里有一种泯一物我的根基,他在自然中看到了自我,看到了自我舒展的无限空间。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挫折与失意,都在自然中得到补偿。”[7]
二、任物自然与春生万物的生态意识
(一)“万物兴歇皆自然”
“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卜辞》),“生”即化育万物。儒学对自然万物有着普遍的生命关怀:孔子提出“畏天命”,所谓“天”即自然万物及其运化规律。宋人周敦颐“窗前草不除”,人问其故,则言“与自家意思一般”,意即窗前青草呈现自然界的“生意”。张载喜“闻驴鸣”,把它看成自然界的生命和谐。程颢言“万物生意最可观”,“鸢飞鱼跃,活泼泼地”(《河南程氏遗书》卷11)。《中庸》言:“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道家则有“道法自然”,“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泽雉“不蕲畜乎樊中”等任物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态意识。儒与道的生态发展观都体现天地生生之德。
李白早年养奇禽千计,呼皆掌上取食,与自然万物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观放白鹰二首》曰:“八月边风高,胡鹰白锦毛。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寒冬十二月,苍鹰八九毛。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鹰翔长空,物得其所,诗人为之纵情高歌。看草丛中亦有草名白头翁,便与自己的衰老比附,同感共鸣:“如何青草里,亦有白头翁?折取对明镜,宛将衰鬓同”(《见野草中有名白头翁者》)。且看《日出入行》: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复又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汨没于荒淫之波?鲁阳何德,驻景挥戈?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全诗4层意思,前两行否定羲和驾六龙驱日的神话,并言人寿有限而日(太阳)久天长;第三行“万物兴歇”是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因此草荣不用感谢春风,木落不用怨恨秋天;第四行揭露羲和驱日与鲁阳挥戈退日的神话乃是违背自然规律的“矫诬”;末行表达自己将融身于大地,实现天地人一体。“万物兴歇皆自然”与先圣之言不谋而合:“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4]
任物自然,遂性成美,李白诗歌洋溢着顺物致性的生态意识:“白若白鹭鲜,清如清唳蝉。受气有本性,无为外物迁”(《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代马不思越,越禽不恋燕。情性有所习,土风固其然”(《古风》);“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天地至广大,何惜遂物情”(《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不因外界势力改变本性物性,一方水土养成一方生物的秉性,雉(野鸡)宁愿被猎人射死在草地上,也不愿被养在黄金质料的笼子里。顺物致性,逆物失性,追求自由,鸟尚如此,人更甚之。且看《秋浦歌十七首》中锦驼鸟、白猿、白鹭、山鸡及楠树、女贞等,各各适性呈美:“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虎啸深山,鹰击长空,是大自然顺物致性的极至。李白描绘自然物象的极至可谓惊天动地:如百步九折、千险万状的蜀道(《蜀道难》);喷珠溅玉、紫烟轻袅,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望庐山瀑布》);河水天上来,奔流直入海的黄河(《将进酒》);秋水夜如烟,乘流可上天的洞庭月色(《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游洞庭》);游扶桑、激万世、振八裔的大鹏(《临终歌》)。
(二)“水木荣春晖”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宋·张栻《立春偶成》)。“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上安州裴长史书》)。李白特爱描绘春生万物那种生机勃发的境界:“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白日照绿草,落花散且飞。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春日独酌》);“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长歌行》);“芣苡生前径,含桃落小园。春心自摇荡,百舌更多言”(《阳春曲》);“谢公池塘上,春草飒已生。花枝拂人来,山鸟向我鸣”(《游谢氏山亭》);“寒梅雪中尽,春风柳上归”(《宫中行乐词》);“东风引碧草,不觉生绿池”(《书情寄从弟邠州长史昭》),等等。东风送暖,春生万物,水木清华,枯枝新叶,涸水清泉,百舌鸣春,花枝拂人,春风归柳,芸芸万物,春风吹又生!末例分明是从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来。此简直是春的赞歌,春生万物的赞歌!
他如“池开照胆镜,林吐破颜花。绿水藏春日,青轩秘晚霞”(《宴陶家亭子》);“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桃李新开映古杏,菖蒲犹短出平沙”(《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沙石》);“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然”(《寄韦南陵冰……》)等。甚至连天宝初在皇宫沉香亭应诏描绘杨贵妃的仪态,也以鲜花含露,一派春色相衬:“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清平调词三首》)
李白还描状了其他时节的物态生机:“随山起馆宇,凿石营池台。大火五月中,景风从南来。数枝石榴发,一丈荷花开”(《过汪氏别业二首》);“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别诸邕之剡中》);“沙带秋月明,水摇寒山碧。佳境宜缓棹,清辉能留客”(《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筑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纷吾下兹岭,地闲喧亦泯。门横群岫开,水凿众泉引……于焉摘朱果,兼得养玄牝”(《北山独酌寄韦六》)。石榴花艳,荷花满池,溪下竹色,湖面荷香,秋月留客等,莫不活色生香。
作为主观色彩强烈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竟专题咏自然万物,如“南轩松”“紫藤树”“丹桂”“白胡桃”“白鹭鹚”等。“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何当凌云霄,直下数千尺”(《南轩松》);“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紫藤树》);“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心闲且未去,独立沙洲傍”(《白鹭鹚》)。更有对梅柳争春、幽泉碧荷的描绘,并对荷花落尽莲结子的细节、对不起眼的小草等,也给以特别的关注:“碧草已满地,与梅柳争春”(《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风冒绿水,密叶罗青烟”(《古风》);“竹影扫秋月,荷衣落古池”(《赠闾丘处士》);“我来南山阳,事事不异昔……蔷薇缘东窗,女萝绕北壁。别来能几日?草木长数尺”(《春归终南山松龙旧隐》)。后例写诗人离开旧居才几天,像见到久别的小孩一样,欣喜地看到女萝绕墙,小木生长。
三、山清水秀与陶然忘机的生态境界
(一)“清溪清我心”
“人不是存在的主人,只是存在的看护者”,“人类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8]天人一体,融物于自然万物中,这是人类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实现整体和谐的最高境界。这种天人一体的生态境界,要求人类对大自然既亲近,又超越,既保护,又利用,共生共荣,即人与自然相安无扰,让万物顺其自然。人类与自然在共存共荣的境域中,相融一体、陶然忘机。
李白爱描写清澈之境,如宣城溪水之清澈,环境之清幽:“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夜到清溪宿,主人碧岩里。檐楹挂星斗,枕席响流水”(《宿清溪主人》);“吾怜宛溪好”,“千寻见底清。白沙留月色,绿竹助歌声”(《题宛溪馆》);“客有桂阳至,能吟山鹧鸪。清风动山竹,越鸟起相呼”(《秋浦清溪夜雪对酒客有唱山鹧鸪者》);“何处夜行好?月明白笴陂”,“人来有清兴,及此有相思”(《游秋浦白笴陂》)等。此中写到水清、风清、兴致清。宋人方虚谷阐释了“清”的种种境状:“天无云谓之清,水无泥谓之清,风凉谓之清,月皎谓之清。一日之气夜清,四时之气秋清。空山大泽,鹤唳龙吟为清;长松茂竹,雪积露凝为清。荒远之野笛清,寂静之室琴清。而诗人之诗亦有所谓清焉。”[9]明于此就知道李白为何独钟“清”境了。
李白笔下的自然环境注重对水清境幽的描绘,因为此乃生态优美的基础。“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秋登宣城谢朓楼》);“观鱼碧潭上,木落潭水清。日暮紫鳞跃,圆波处处生”(《观鱼潭》);“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湖清霜镜晓,潮白雪山来”(《送友人寻越中山水》);“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这些诗中,江城如画,水夹明镜;观鱼碧潭,木落潭清;岩泉洒落,湖清霜晓;月随碧山,水合青天。诗人心旷神怡,“但觉云林幽”。水清则山绿,水清则境幽,水清则物丰,青山绿水是人们赖以栖息的好家园,需要人类永远守护!
李白尊重自然,友于万物,大自然也向诗人展示其秀丽与多情:“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鹦鹉洲》);“好鸟迎春歌后院,飞花送酒舞前檐”(《题东溪公幽居》);“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晚酌东窗下,流莺复在兹”(《待酒不至》)。桃花锦浪,兰香温馨;鸟歌后院,花舞前檐;山花含笑,流莺清唱,大自然对人类的友情回报尽在耳闻目见中。更有多情的白鹤、桃李与春草:“白鹤闲不去,争拂酒筵飞”(《陪侍郎叔游洞庭》);“桃李如旧识,倾花向我开”(《对酒》);“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金门答秀才》)。诗人以物观物,自比鹧鸪鸟,听山鸟啼噪,听太白峰细语:“我似鹧鸪鸟,南迁懒北飞”(《醉题王汉阳厅》);“谢公池塘上,春草飒已生。花枝拂人来,山鸟向我啼”(《游谢公东山寺》);“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登太白峰》)。
(二)陶然忘机
李白忘情于自然山水,物态人情,着力于“闲”:闲适自逸、悠闲自在,多角度多层次描状了人与自然“得天和”的生态境界:“竹影扫秋月,荷衣落古池。闲读山海经,散帙卧遥帷”(《赠闾丘处士》);“高松上好月,空谷宜清秋。溪深古雪在,石断寒泉流……遂造穷谷间,始知静者闲”(《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龚子栖闲地,都无人世喧。柳深陶令宅,竹暗辟疆园”(《留别龚处士》);“萧然松石下,何异清凉山。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四诗都从“闲”着笔:闲而读古,竹影秋月下,散书满帷;冬日闲中探友,松上好月,深溪古雪,石断泉流;访龚子栖闲之居,门前柳深,仿若陶宅;禅师山池,花空色不染,流水与心闲。还有前引《独坐敬亭山》之“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中,云与人闲,人与自然万物,相依相守,永不生厌。请看下边四诗:
抱瓮灌秋蔬,心闲游天云。每将瓜田叟,耕种汉水濆。
时登张公洲,入兽不乱群”
《赠张公洲革处士》
石径入丹壑,松门闭青苔。闲阶有鸟迹,禅室无人开
……了然绝世事,此地方悠哉
《寻山僧不遇作》
鸟鸣檐间树,花落窗下书。缘溪见绿条,隔岫窥红蕖……
得心自虚妙,物外空颓靡。身世如两忘,从君老烟水
《金门答苏秀才》
周子横山隐,开门临城隅。连峰入户牖,胜概凌方虚……
当其得意时,心与天壤俱。闲云随舒卷,安识身有无
《赠丹阳横山周处士》
四诗其一张处士耕种汉滨,抱瓮浇菜,与兽为群,心似闲云。其二山僧居处石径松门,青苔入户,闲阶鸟迹,超脱世事。其三苏秀才居处,鸟鸣檐树,花落窗头,溪绿荷红,万物空颓,身世两忘。其四周处士山头置宅,峰入户牖,闲云舒卷,忘身忘情。诗人着意营造种种融身自然、物人一体、忘自身、忘世情、忘物人之别的情境:“了然绝世事”,“身世如两忘”,这是人与自然的最相得的生态境界。
李白一再描状物与人闲,陶然忘机的境界,从中获得快乐。找回“素心”,也就是找回大生态系统中的自我。“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榬,青萝拂行衣……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岛屿佳境色,江天涵清虚。目送海月去,心闲游川鱼”(《游南阳北水登石激作》);“山深云更好,赏弄终日夕。月衔楼间峰,泉漱阶下石。素心自此得,真趣非外借”(《日夕山中忽然有怀》)。
诗人与大自然零距离亲密,“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夏日山中》)。把自己融身自然那份闲逸境界比作“别有天地”:“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又把这份惬意等同于庄子与惠子濠上观鱼之乐:“投汩笑古人,临濠得天和(“天和”,即天人一体,随缘任运的生态美。《庄子·知北游》:“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闲时田亩中,搔背牧鸡鹅”(《书情赠蔡舍人雄》)。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如果说李白物人平等、以物观物的生态伦理意识,企求达成人类与自然的整体和谐;那么其顺物致性,物各自然的生态发展观与审美观,则描绘了中国中世纪最繁荣时期的花容月貌、山容水态。李白醉心自然,“陶然忘机”,则彰显了物人一体,物情人意两相得的生态境界,体现了盛唐一代士人宁静安详、爽朗高远的心性与气度。后者是生态和谐的基础与关键,因为人类自己身心的康健、俊爽、悠然自得,是人与自然这个大生态系统和谐的基础。
[1] 王志清. 盛唐生态诗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136.
[2] 胡适. 白话文学史[M]. 北京: 东方出版社, 1996: 202.
[3] 白话四书(原文)[M]. 长沙: 岳麓书社, 1989: 364.
[4] 老子庄子列子[M]. 长沙: 岳麓书社, 1996: 194、294.
[5] 雷毅. 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44.
[6] 沈苇. 在瞬间逗留[M]. 北京: 华文出版社, 1998: 160.
[7] 罗宗强. 自然范型——李白的人格特征[M]// 唐代文学研究.桂林: 广西师大出版社,1996: 196.
[8] 海德格尔. 路标[M]. 孙周兴,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0: 403.
[9] 胡晓明. 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11.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Ecological Realm in Li Bai’s Poems
JIANG Jiangao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Yongzhou, Hunan 425100, China)
The ancient Chinese peot Li Bai Worshiped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He w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naturalistic outlook on life and ecology in the Prosperous Tang Dynasty. His idea of Equality between the object and the person and ecological ethics of “Observing the physical world to the materials” and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of Spring brings everything and Let nature take its course come down in one continuous line with Lao-Zhuang’s idea of Daoism following nataure; And all things are one with me. His poems present the ecological realm of the beautiful mountains and rivers, 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happy and forgetting the secular.
Li Bai’s Poems; ecological ethics;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ecological realm
2019-01-22
湖南省社科规划课题(13YBB096)
江建高(1963-),男,湖南湘乡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代诗歌研究
I 207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9.02.014
2096-059X(2019)02–0083–06
(责任编校:彭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