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

2019-03-18李雪婷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

李雪婷

(大连大学,辽宁·大连 11660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赖于各民族人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深入研究民族地区基本问题,结合民族地区实际,与民族地区发展相适应的民族理论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地区的传播推广上,应紧随时代发展趋势,立足民族地区发展实际,丰富马克思主义。但是,民族地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上往往存在着教育发展落后、宗教信仰复杂、语言文化多元、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民族地区的深化发展。而在信息爆炸式发展的今天,信息化成为主流,大数据充溢社会各个领域,已成为与能源、材料等同等重要的社会资源,其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不可估量。对此,面对民族地区在传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应准确树立大数据思维,把握大数据特点,借助大数据优势,融合大数据技术,探索大数据时代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有之路。

一、大数据时代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 大数据时代的内涵与特点

20 世纪80年代,大数据正式步入人们视野,主要对信息爆炸时代的海量数据进行的描述,即数据量的增长呈现出指数级爆炸式的模式,主要表现在,数量大、数据密度低、类型多,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尤其是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互联网、智能手机广泛普及,数据呈现几何级增长之势,且存储形式更为微型化、多样化,计量单位从T升级到1000个T的P,抑或10亿个T的P,其载容量不可小觑。2001年,美国Gartner在对大数据的研究中大数据的三个维度:其一,同一类型数据增长速度迅猛;其二,数据增幅不断加大;其三,数据繁琐多样,数据类型与来源不断更新增长。大数据的意义在于,它是现代信息化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信息资源与生产资料,人们的决策往往需要通过梳理分析使用这些数据而来,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发现新的信息、新的知识,从而探索新的科学价值。可见,大数据为现代社会带来了更为深入的知识与科学内容,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基于Gartner公司关于大数据的研究表述,结合相关文献来看,大数据指的是数量巨大、种类多样、传播快捷、更新快速的信息资源,对于这些数据需要依托先进的技术进行搜集、梳理、分析、处理,为政策的制定、内容的更新,科学的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大数据的特点主要为以下几方面:一是信息数据化。信息资源以数据资源的形式存在,人们的需求以数据的类型多寡呈现。由此,数据也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生产资源,谁能最先掌握大数据,谁就能抢占主动权。二是数据驱动化。大数据的发展衍生出更为多样化的传播模式,譬如,大数据的流处理、可视化、并行化等数据信息处理技术,从而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所需要的信息价值。三是信息容量巨大。在数据存储单位上,从最初的千字节、兆字节,演进为太子节、拍字节(为2 的50次方字节)。四是增长指数化。大数据在量的增长上呈现出指数级形势,尤其是信息化及电子技术的发展更是为数据的存储提供了无限量、高速增长的空间。五是形式多样化。大数据包含多种形式,数字只是其中之一,文本、图片、音视频、传感器、社交媒体等都会衍生大量数据。六是应用价值极高。大数据有“未来石油”之称,与材料、能源一样皆是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且大数据资源价值不可估量。

(二) 大数据时代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任何一种学说都要适应社会现实的发展需要才能生根发芽,才能深植于社会发展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如此,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才能满足于中国国情,符合社会现实需要;也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充分发挥其理论指导价值,才能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现实改造的行动指南。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差,经济发展落后,对党的领导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不深;宗教思想根深蒂固,封建迷信深刻地附着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教育发展滞后,先进思想难以融入其中;本民族认同感强烈,排斥外来思想的传入等,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民族地区的重大阻碍。

1. 大数据时代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机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需要及时了解时代的发展动态与社会的现实需求,而大数据的发展正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带来了充足的现实信息依据。

第一,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以实现的主体不断扩大。任何思想理论都来于实践,而其价值的发挥也要归于实践,指导实践,指导实践的基础则需要传播推广理论思想。在民族地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让马克思主义真正在民族地区推广开来。民族地区发展较为落后,思想封闭,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则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民族地区的传播推广提供了广阔的传播发展空间,奠定了充足的信息基石。同时,更扩大了理论的传播主体,人人都可称为信息的传播者,理论的代言人。从《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看,截止2017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为7.51亿,手机网民7.24亿,民族地区网民数量也在不断攀升。互联网时代下,大数据充满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肩负着数据的贡献者、分享者与传播者三种职责。在大数据面前,大家平等地享有贡献、分享、传播的平等权利。大数据时代下,人们之间的信息连接更加紧密,数据之间的碰撞激发有更多的可能。大数据在彰显并传播着信息,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也可以被数据化、广泛化、大众化传播,从而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与民族地区的发展。

第二,促使马克思主义在传播推广上拥有更充足的信息量。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地区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在地区内部进行传播推广。在这个传播推广过程中,既是显性也是隐性,其中显性传播是对马克思主义论著的直接性传播,隐性传播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内在精神的推广,这里的内在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独有的理论立场、理论精髓、优良传统等内化因素。而在过去传统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多是对其文本著作的理论性传播。而真正能指导民族地区的发展的,不仅仅是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更是其中蕴含的思想精髓。大数据时代,则可利用富媒体化的形式将文本、图片、音视频等网络信息广泛地传播于受众之中,这种媒体化的传播形式,更容易深入人心。灵活的传播形式与灵动的传播内容极大地强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可读性,更为形象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容及观点立场,更为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更好地指导民族地区发展,切合于民族地区的发展需求。

第三,提高了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地区的传播效果。传统的理论传播多是广泛投放的粗放型传播,缺乏针对性,无法针对各种实际情况进行精准传播投放,大大降低了理论传播效果。而大数据时代,理论传播可根据数据信息定量、定向、定点投放,增强了理论传播效果。实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从提高马克思主义传播效果开始,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真正意义上渗入民族地区,全方位考察地区发展及民族地区人们的现实需求。过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现中国化的过程中,只能被动地使受众接受理论内容,但是在大数据时代,可以利用大数据信息优势,了解民族地区人民的认知情况与现实需求,了解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地区实现中国化所遇到的阻碍。借助数据信息开展预测,更加科学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投诸于民族地区现实发展之中,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融入并指导实践发展,强化其传播实际效果。

2. 大数据时代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颠覆了传统的信息采集、储存与传播方式,但任何事物皆有利有弊,大数据亦是如此。在享受大数据给我们带来的便捷的同时,还要认清大数据时代下理论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在经历全新的信息革命的同时,构建与这个时代相契合的认识模式。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权威性受到威胁。大数据时代大量数据信息扑面而来,这时数据处理的将是总体样本,而非个别数据,样本的选取不受主体限制,虽然减小了样本处理的误差。但是,庞大的数据信息下必然暗藏混乱的信息涌动,海量数据中很可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流失于混杂信息之中,出现理论“失踪”,或是“失语”,从而导致人们认知方式的混乱,“真理似乎不止一个”,由此严重影响了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加之民族地区思想文化较为落后,在庞大的数据系统中,各种言论信息蜂拥而至,甚至有居心叵测之人散发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言论,民族地区人们很难甄别信息的优劣真伪。因此,大数据时代下,各种信息涌动,有些不良信息,极有可能扭曲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民族地区人民心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权威性受到严重威胁。

第二,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面临挑战。在民族地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依托其特有的话语体系。然而大数据时代下,社会化群体形成,由此衍生出与以往不同的“社群话语体系”,从而对马克思主义自身的话语体系造成冲击甚至离析。大数据时代,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为数据的获取和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人人皆可从该平台中获取数据信息话语权,开启指尖生活。但是,这种社群式的话语体系,背后潜藏着对语法语义的消解,严重冲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原有的话语体系。

二、大数据时代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路径

(一) 坚持党的领导,明确发展方向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路径,传播者可充分借助大数据的便利,丰富传播内容,提高传播效率。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工作,必须时刻坚持党的领导,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方向。大数据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具有广泛的思想基础,大数据具有信息共享的特性,各个少数民族群众能够通过网络了解更多其他混杂思想。基于此,传播者必须明确传播立场,要将服务国家、服务大局、服务少数民族作为传播的首要目的。传播者应基于少数民族群众的现实发展需求,正确地对待不同的思想观念,在正确的传播方向的指引下,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形成立场坚定、科学理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信念。做好少数民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工作在于帮助少数民族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构建符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体系,充分调动少数民族群众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从而形成社会共识,助推实现强国之梦。

(二) 搭载数据驱动,创新传播模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应注重与时俱进,赋予传播内容创新内涵,突破传统传播模式和途径的禁锢,将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需求作为切入点,对传播形式进行创新,不断提高传播人员的创新意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模式和路径进行创新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传播者应时刻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少数民族传播的最新理论和实践进展,及时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的最新技术,对了解到的新技术、新信息进行分析和反馈,将适用性较强的方式和手段应用到实际的传播工作中去。二是相关技术人员要确保传播硬件工作性能支持创新工作的开展,要定期对传播硬件如电脑、硬盘等进行更新。与此同时,要不断提升传播技术水平,不断创新网络编程和APP技术水平,以确保传播软、硬件均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提供强大支持。三是要重视培养掌握专业软件技术和传播技术的创新型人才,努力打造出创新型“大数据”技术团队,并时刻保持高度的时代敏锐性和技术适应性,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把握各种新媒体的发展趋势,紧跟时代潮流。创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模式和路径的具体方式有:组建专业的大数据技术团队,研发有针对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性APP,根据不同民族地区特点设置不同的传播形式,提高接受度;还可以通过培养专业的少数民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宣讲团队的形式向少数民族地区灌输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观念。

(三) 完善文本研究,提升理论权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本身属于理论性较强的传播活动,传播人员必须进一步对传播内容和文本进行针对性研究和改进,提高文本内容和相关理论对少数民族地区受众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传播人员首先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理论的内在逻辑有清晰的认知,不断积累理论厚度,帮助受众理解相关理论。在进行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传播时,要善于使用对比的讲授形式,通过对比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清晰认知,对于批评和质疑的声音,传播者也要积极地予以回应做出合理的解释,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权威性。

(四) 建构话语体系,提升传播成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下的社群话语体系特征,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将话语体系的落脚点放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上,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少数民族现实生活的联系。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关键在于使用接近少数民族大众生活形式的生活化语言,形成生活化话语体系,将传播重点放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此外,还要结合当前的时代化语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网络语言有机结合,努力改变以往马克思主义理论晦涩难懂的现象,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话语资源,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语言形式和概念,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语言的接受度,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进一步开展。

三、结语

大数据时代为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了全新的实现空间,但是,在大数据背景下,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要时刻警惕大数据中理论被扭曲化、庸俗化。实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立足于民族地区发展实际,坚持党的领导,搭载大数据优势,完善文本结构,优化语言表达,构建特色民族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最终将马克思主义回归于民族地区现实发展之中,进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民族化、特色化。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我们的民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多元民族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